珠海:文旅融合激發濱海城市新活力

2021-01-13 南方新聞網

珠海,踞南海之濱、領珠江之浦,東環香港、南毗澳門,獨特的區位使其多次成為連通內外的重要窗口。

從明清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到近代華僑領袖陳芳,珠海向來是連通東西方文明對話的橋梁。

從1980年珠海經濟特區建立,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率先面向世界,到2018年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成為內地唯一連接港澳的城市,向洋的珠海始終以開放為圭臬。

居諸不息,寒暑推移。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節點城市,珠海正配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高水平建設珠海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推進打造珠海橫琴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

情侶路望海、鬥門住民宿、橫琴遊長隆,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珠海力推「旅遊+文化」,這座小而美的浪漫之都,未來可期。

文化+旅遊

現代融入歷史 創新激活古鎮

北倚鳳凰山巒,南面南中國海,坐落在珠海高新區的唐家灣鎮是我國首個以近代歷史遺蹟成功申報歷史文化名鎮的古鎮,被譽為「與近代文明伴生的南中國海第一灣」。

這裡,走出了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清華大學創始人、首任校長唐國安,粵劇界一代編劇宗師唐滌生……

正逢其時,也逢其地,他們打開眼界,重新找尋中國在世界文明中的定位,開展革命救國、實業救國、教育救國、文化救國。

如果說,近代史中的珠海是民族意識覺醒與文化覺醒的先發地,那麼如今的珠海正在重新整理這段歷史,從中發掘新文化,形成新業態。

去年3月始,面積約1.28平方公裡的唐家灣正圍蔽整修,如火如荼的施工現場給原先古樸清幽的古鎮風情增添了一抹活力,道路改造、水澇整治讓小鎮居民對其未來多了一份期待。

根據規劃,珠海高新區將以唐家灣為核心資源,以古驛道為紐帶,整合開發若干文化旅遊精品線路,串聯沿線及周邊的紅色革命遺址。

未來,古鎮在已有的村史館、名人故居基礎上,一批唐家灣歷史文化場館將逐步開放,文化遺產遊徑、特色民宿民居、創意文創產品……現代融入歷史,創新激活古鎮,文旅融合讓唐家灣的開放傳統被繼承、發揚,煥發新的生機。

不僅在唐家灣,近年來,珠海加大引進多元文化旅遊新業態,與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相結合,促進文旅共興。

「在主推的十大旅遊線路中,有五條線路均與文化有關,而鬥門區十大文化名片中,有五項與文化遺產有關。」珠海市文廣旅體局文物科工作人員陶儷說,文旅融合也讓越來越多青年創業者留在這裡。

80後留法碩士何覓晨原先是澳門一家上市公司的開發總監,一次偶然帶澳門客商考察珠海鄉村的機會,讓何覓晨看到了商機,找到了夢想。他毅然辭職來到鬥門舊街,打造了自己心目中的民宿品牌「裡苑」。

舊街旁,斑駁粗獷的黃泥牆老屋、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築隨處可見,在何覓晨眼中,這些都是祖宗留下的建築瑰寶。「把它的歷史元素融入到民宿當中,既是照向過去的一面鏡子,也是面向未來發展的一扇窗口。」何覓晨說。

按照「修舊如舊」的方式將歷史建築改造為民宿,是「裡苑」在排山村的一次創新。

「剛開始,村民不理解,懷疑我們能不能做好。經過我們改造後,空置多年的房子煥然一新,村民的空置房子變廢為寶,還能每年分到租金。」何覓晨稱,在改造了幾間房屋後,村民變得更為積極。

唐家灣古鎮的升級改造和鬥門舊街文旅新業態的出現只是珠海開展全市文物資源保護及活化利用的驚鴻一瞥。目前,珠海出臺《珠海市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方案》,正式啟動歷史文化名城的創建與申報工作,於2023年集中攻關,全面建立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長效機制,力爭建成文化遺存豐富、風貌格局完整、管理制度健全的人文城市。

旅遊+體育

賽事節慶紛紛落戶 拓寬城市風貌

「百島之城」「浪漫之城」,這是珠海廣為人知的兩個美稱。有人笑言,單是一條情侶路,足以彰顯珠海這兩種獨特的人文風貌。

在情侶南路的九洲碼頭附近海面上,水上運動成為珠海的一張新名片。2016年、2017年,珠海相繼成功舉辦了全國帆船錦標賽、全國帆船帆板錦標賽,2018年成功舉辦了亞洲錦標賽,並引入了世界頂級航海賽事克利伯環球帆船賽,開展一系列帆船、航海活動。

在情侶中路的珠海大劇院已成為珠海文化旅遊的地標:總體布局形似從海中升起的美麗魚鰭烘託著純淨的「大小貝殼」,浮現出海納百川般的日月形象,蘊含「珠生於貝,貝生於海」的意境,它詮釋的正是珠海擁抱海洋文明、連接過去走向未來的城市精神。

此外,海濱泳場、珠海漁女、野狸島、香爐灣、海濱公園……底蘊深厚的海洋文化和包容創新的改革精神融入了文旅之城的建設。

倘若「浪漫」是人們對珠海的固有印象,那麼如今更多品牌和元素將進一步拓寬珠海的城市風貌。

一張耀眼的「國家名片」——中國航展,從最初的「小規模」區域性展會,到躋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不僅見證和推動了中國航天航空科技的飛躍,也詮釋了珠海開拓創新、走向未來的城市精神。

出生在廣東江門的林潔如已在珠海生活近30年,從第五屆開始加入中國航展,如今的她是珠海航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航展最初的幾屆,規模比較小,專業化和展會效應有待提高,面臨很多質疑。」林潔如說,「但到後面,我們的中國製造不斷湧現,推陳出新,越來越多自己的東西亮相,精彩紛呈;再加上航展人的開拓創新、深耕細作和勇於拼搏,慢慢地,中國航展樹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成為一張名片,這種變化是了不起的。」

作為我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開拓創新的精神在珠海從來不會缺位。「從零開始創辦航展,到如今航空產業形成規模,比如在珠海完成總裝的AG600不久前海上首飛,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林潔如說。

「除航展外,目前珠海著力推動『文化+旅遊』『旅遊+體育』等產業融合,已形成多個具有國際影響力,深受遊客喜愛的文體旅遊品牌。」珠海市文廣旅體局旅遊資源開發科副科長金璐介紹,包括中國國際馬戲節、中國帆船帆板錦標賽、WTA女子網球精英賽、國際賽車節、沙灘音樂派對、北山國際音樂節等均落戶珠海,既提升了珠海城市文化軟實力,亦有力推動珠海旅遊業發展。

去年11月24日晚,2019橫琴音樂節暨雛菊音樂嘉年華在浪漫的煙花匯演中圓滿落幕。通過與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星樂度·露營小鎮、麗新創新方等橫琴已開業運營的旅遊項目聯動,音樂節有效帶動了橫琴及周邊的旅遊、酒店、餐飲、交通消費市場。

可以說,珠海已不僅是以情侶路為核心的浪漫濱海城市,藉助一系列國際大型盛事、文化體育旅遊等活動,音樂文化、潮流文化、年輕文化、時尚文化激活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正如廣東決策研究院旅遊產業中心主任李銘建所言,多品牌聯動,珠海的元素越來越豐滿,更能給人留下節慶之城、文旅之城的印象,進一步提升了珠海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珠海+澳門

打造文化窗口 傳播中國聲音

古有鳳凰山驛道,今有港珠澳大橋,珠海張開雙臂擁抱澳門。

8月18日,連接橫琴和澳門的新橫琴口岸開通,又一條粵澳「新通道」正式運營。

在珠海橫琴環島東路主幹道西側,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與東側澳門大學比鄰而居,澳門青年、跨境電商創業項目「跨境說」創始人周運賢在此奮鬥了上千個日夜。

周運賢介紹,「跨境說」於2015年落戶橫琴,從13人的初始團隊開始。如今,該公司已發展為年利潤近千萬元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發展給澳門創業青年帶來巨大的機會。公司將積極通過跨境電商推動內地和葡語系國家的產品及服務經澳門更加便捷地進入彼此市場,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周運賢說。

珠澳同源,同的不僅有地緣、血緣,更有同根的文化之源。珠澳文化在商貿流通間成長出開放、包容、創新、多元的海洋文化枝杈,它們共同向世界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一系列在珠海舉辦的重大經貿文化活動,全方位展示了珠海這座城市的特色和優勢,進一步提升了珠海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近年來,位於橫琴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下稱「產業園」)也備受矚目。以中醫藥文化為代表,珠海已成為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窗口。

珠海麗凡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麗凡達」)位於產業園科研大樓不遠處,不久前,公司的科研與生產實驗室完成裝修,正籌劃將mRNA新冠疫苗研製轉移至這裡進行。

產業園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今年9月,產業園成功幫助兩家中成藥企業完成了在莫三比克的註冊工作,其中一家是紮根在澳門的中藥廠。根據產業園與莫三比克衛生部的合作內容,產業園自2015年以來已在當地成功舉辦了多屆針對當地公立醫院系統的醫生和理療師的中醫技法專業培訓,基本建立了「以醫帶藥」進行中醫藥產品和文化推廣的模式。

「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產業園作為澳門發展中醫藥產業的重要載體,不斷推進中醫藥產業化和國際化,重點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引進大型企業共同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落地。」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董事長呂紅說,目前,產業園搭建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和國際化的重大創新載體和平臺,產業聚集效應初顯。

走近產業園,在馬路對面的瑞蓮莊(橫琴)度假主題項目、中醫藥科技創意博物館及Ola Lotus·蓮地——中醫藥主題文化街3個項目已在橫琴基本完成主體硬體建設。未來,這裡將繼續打造「中醫藥產業與文化『一帶一路』的國際窗口優勢」的定位,以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發展大健康產業。

飛架伶仃洋,融通粵港澳。情侶路邊、橫琴岸上,文旅珠海正隨風起航,下一個十年,珠海之姿,將愈美愈強。

專家觀察

保持開放文化特性 建設珠澳文化走廊

劉雲德(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文化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

早在16世紀中葉,珠海就已成為「西學東漸」的橋頭堡,充當了東西方文化傳播的「文化走廊」,湧現出一大批開眼看世界的先賢名流,他們中有以唐廷樞、莫仕揚、徐潤和陳芳為代表的商界翹楚,有以容閎、唐國安、唐紹儀為代表的留學先驅,更有楊匏安、蘇兆徵、林偉民為代表的宣傳西方革命理論的共產黨人。他們築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獨特的英雄群像,展示了珠海開放型文化的燦爛篇章,鑄造了珠海人勇於開放、敢於嘗先的歷史品質。

正是帶有這種歷史文化精神,珠海人在40年的改革開放裡創造了光輝業績,再一次證明了開放型文化的時代魅力。

從客觀條件上看,珠海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設有拱北、橫琴、珠澳跨境工業區等多個陸運口岸,九洲港、灣仔港輪渡客運、珠海港、鬥門港、萬山港5個水運口岸。同時,毗鄰澳門,與澳門有深厚的地緣和人文淵源,這些都是珠海在改革開放中的區位優勢。

區位優勢必須和地域精神相結合,才能打造出現代化的特區城市文化。因此珠海一方面應致力於保育珠海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本地文化產業,創建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應繼續建設珠澳文化走廊,把與澳門同源同根的地理區位優勢發揮出來,兩地實現資源共享、文化共生,在共同的文化價值取向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經濟共同發展。

對此,首先要厚植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珠海有像「陳芳家宅」(梅溪牌坊)這樣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一大批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保護好、利用好這些歷史文化魂寶,要使歷史文化活起來、亮起來,成為支撐我們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其次,我們保護歷史文化並不僅是懷舊,而是要從中吸取精神和力量,傳承其有價值的基因。在外人的眼中,珠海城市的形象就是由格力、華發、長隆、橫琴、港珠澳大橋這些文化符號組成的。在珠海人自己看來,香山湖公園、驛道、古棧、板障山人行隧道等一大批公共設施正在重塑人們的休閒方式。以華發商場和富華裡為代表的一批商業綜合體已全然改變了珠海人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體驗,這些都是珠海對現實文化的創造性成果。

作為大灣區文化建設的重要一員,珠海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必須有大的文化規劃,拿出實際的行動策略,積極主動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為大灣區文化新時代的到來作出應有的貢獻。

●南方日報記者 李文軒 胡鈺衎 何雪峰

相關焦點

  • 珠海加大引進新業態 文旅融合激發濱海城市新活力
    情侶路望海、鬥門住民宿、橫琴遊長隆,珠海加大引進新業態 文旅融合激發濱海城市新活力  珠海,踞南海之濱、領珠江之浦,東環香港、南毗澳門,獨特的區位使其多次成為連通內外的重要窗口。  從明清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到近代華僑領袖陳芳,珠海向來是連通東西方文明對話的橋梁。
  • 珠海:文旅融合打造灣區鄉村旅遊新名片
    南方網訊 走進珠海高新區會同古村,整齊劃一的村居並排而列,獨具特色的古建築造型別致。與碉樓對應的百年古樹,正在進行園林養護等古樹活化工作,為古村增添歷史厚重感。古村與珠海高新區三所現代高校空間相鄰、發展相融,一起組成「大學小鎮」,為百年古村煥新注入活力。原生態村落與文旅產業有機融合,讓鄉村「留得住鄉愁,看得見未來」。
  • 文旅融合激發新活力
    近年來,順德區積極打造「美食+旅遊+文化」盛宴,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全方位感受順德文旅融合的魅力。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舊馬路步行街遊人如織。當地通過打造最具順德傳統文化的創意產品,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佛山市順德區嘆世界會館,服務員在展示菜品。
  • 廣西農墾:農旅融合激發新動能
    原標題:廣西農墾:農旅融合激發新動能   在這裡,您可以在桂北風格的院子裡品茗暢談,在果園菜田採摘有機食品,還可以參與橘林騎行、河邊垂釣、田園嬉戲等農業體驗活動
  • 濱海新區文旅市場:「煙火氣」場館帶來新活力
    充滿創意的文化、科技、市集等活動,不僅豐富了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居民文化娛樂生活,也為新區文旅市場、消費復甦、拉動夜經濟注入了新活力、新動能。新「夜」態賦能夜經濟新「夜」態,新玩法。今年,濱海文化中心推出的常態化活動「廊橋文化市集」,吸引了各種文創作品匯聚。
  • 玉湖新寮 文旅融合激發古村活力
    而作為院士故裡的新寮村,近年來,該村緊抓有利契機,持續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走文旅融合創新發展之路,目前,鄉村旅遊漸入佳境。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國慶長假期間,有超過2萬人次的遊客到新寮村旅遊觀光。昔日的寧靜古村,今日已經變成了一處集觀光旅遊、國防教育於一體的熱門鄉村景點。
  • 40多家海內外主流媒體齊聚江門 訪尋僑鄉記憶 激發濱海活力
    今年媒體交流活動的主題是「訪尋僑鄉記憶,激發濱海活力」。4天時間裡,媒體採風團深入我市蓬江、新會、臺山等地的10多個採風點,深度品鑑僑鄉源遠流長的海洋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濱海旅遊資源,感受江門海洋經濟的強勁發展脈搏。「此次採風,讓海內外媒體看到了江門奮進的風採,更感受到江門向海而興的美好未來。相信僑鄉在不遠的將來會實現『藍色崛起』。」新華社資深記者魏蒙表示。
  • 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十三五」文旅融合激發發展新活力
    「十三五」期間,臨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資源,突出文旅融合發展,創新文旅發展新業態,「親情沂蒙」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文旅發展新活力進一步被激發。遊客在景區遊玩。(資料圖)市民在臨沂市博物館體驗拓片製作過程。
  • 平定 文旅融合激發千年古縣活力
    近年來,平定縣大力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不斷加強文旅產業建設,加速景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努力擦亮晉東旅遊這一名片。景區開發 喚得燕歸巢9月9日,54歲的李岫和愛人梁志芳早早來到娘子關景區,做起了迎接遊客到來的準備工作。
  • 中國體育文旅創投論壇激發「體育文旅」產業活力
    中國體育文旅創投論壇激發「體育文旅」產業活力
  • 激發文旅活力,促進文旅融合——「順意好禮」決賽路演順利舉辦
    12月11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市順義區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市順義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順意新文旅·好禮惠生活」——「順意好禮」首屆特色文化旅遊商品設計徵集大賽決賽路演在北京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舉行。
  • 激發文旅活力,促進文旅融合——「順意好禮」決賽路演在北京舉辦
    日前,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市順義區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市順義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順意新文旅·好禮惠生活」——「順意好禮」首屆特色文化旅遊商品設計徵集大賽決賽路演在北京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舉行。本次決賽邀請了北京設計學會副秘書長邱冀重,北京城市學院校務委員、「北京禮物」品牌認證評委專家王利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專業評價委員會委員付建軍,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材料工作室主任朱景華,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副教授溫京博,深圳市插畫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張予,順義區黨史地方志辦公室王潤擔任項目評審。
  • 圍繞「全域旅遊」和「文旅融合」 河南這樣激發文旅產業新活力
    隨著今年5月全省文化旅遊大會的召開,河南各地在文旅融合的基礎上,積極倡導推進「旅遊+」理念,實現了多業融合模式的全域旅遊新格局。作家王劍冰在《老街不老朝歌常新》一文中對淇縣朝歌老街如是描述。如今,這條承載著當地群眾記憶的街區重現往日風貌。
  • 文旅中國:深圳南山多業融合千帆勁,全域旅遊萬象新
    激發全域活力,開啟美好旅程。南山區是城市生態的優秀踐行者,大沙河生態走廊構建的濱水生態旅遊帶,聯通了塘朗山、陽臺山、大南山、小南山、燕晗山等為骨架的山嶽生態休閒旅遊帶與濱海生態旅遊帶,加上其間星羅棋布的150餘個市政公園,構成了南山區城市生態旅遊的廣闊圖卷。
  • IP喚醒城市新活力
    文旅IP的打造,意味著構建城市級文化創意生態,是城市資源融合的新載體、城市競爭力的新賽道專家指出,目前泉州有待系統化地進行城市IP的打造,亟須社會各界共同關注。推動城市發展泉州積極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旅遊強市作為兼具千年歷史與現代產業的城市,泉州有著獨特的城市文化特色,成為文旅產業打造城市IP的土壤所在。
  • 平涼:文旅融合優勢疊加 全域旅遊激發活力
    「十三五」文旅融合優勢疊加 全域旅遊激發活力——全市旅遊業「十三五」發展成就「十三五」以來,市文旅局緊緊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旅遊休閒養生目的地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的目標,積極深化文旅融合發展,延伸旅遊產業鏈條,推進全域旅遊示範縣區建設,全力促進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 新晉網紅打卡地,古村變身濱海文旅藝術小鎮!
    2019年8月,鹽田區委區政府對大梅沙村佔地面積約70960㎡、273棟建築樓進行大刀闊斧地整治,全方位將該村落打造成濱海文旅藝術小鎮。完美逆襲,山海升級開新篇12月4日,大梅沙濱海文旅藝術小鎮迎來歷史性的一刻。
  • "智庫觀中國":聚焦西安城市活力,發掘文旅融合樣板
    10月22日至25日,以"文旅交融·智能驅動"為主題的2019世界文化旅遊大會在陝西西安舉行。來自俄羅斯、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墨西哥等26個國家的政府代表、文旅行業代表、文旅精英,知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西安,共同探討新時代下全球旅遊業發展的歷史使命。
  • 文旅融合煥發城市新活力
    悠久的歷史文化賦予嘉峪關厚重的文化和豐富的文物遺存,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第一批對外開放二類重點旅遊城市,嘉峪關卻只有關城一處旅遊景點。9月22日,由嘉峪關市委、市政府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走進我們的小康生活——直擊嘉峪關變遷」全媒體行集中採訪團通過實地採訪,探尋嘉峪關如何搶抓國家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機遇,把加快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城市轉型發展的突破口。
  • 金秋新徵程!2020年西旅集團文旅融合重點項目落成開放
    啟動儀式譜寫新篇·系列活動全面綻放此次系列活動為喜迎「十四運」預熱造勢,通過譜寫文旅融合新篇章,創新文旅營銷新模式全面拉動相關產業鏈發展、提振文化經濟活力,激發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信心!啟動儀式上,主持人邀請領導共同開啟西安旅遊集團2020年文旅融合重點項目重點項目。傳承創新讓老字號煥發新活力,開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