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舌尖2》周五即將開播,《舌尖2》上的江蘇美食也開始劇透出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南京的美食只有一個「牛肉鍋貼」進入編導法眼,亮相只有幾秒鐘。而蘇州卻有烏米飯、醃桂花和楓鎮大面三款美食入鏡,楓鎮大面更是第七集《三餐》的壓軸大戲。對此,不少南京市民疑惑:滿大街的七家灣牛肉鍋貼店,誰是正宗的?
七家灣鍋貼
牛肉和鍋貼的煮製、調餡有講究
昨天記者來到位於七家灣11號的草橋清真牛肉鍋貼扁食店,要了一兩鍋貼,一碗牛肉餛飩,一共9.5元。鍋貼做得果然好吃,底部焦黃生脆,咬一口,鮮甜的汁水就順著舌尖流向喉嚨,一點不感到油膩,和外面其他打著七家灣招牌的鍋貼店比起來,不油膩,口感更清淡鮮美,還有一絲甜味。鍋貼店的老闆聶昇林正好在店裡,他告訴記者,這個牛肉和鍋貼,煮製、調餡都有講究,一定要是阿訇宰殺的牛,用當天的肉來製作,不能放太多的水和調料,才能吃出牛肉的本味,至於具體的製法,則是秘密。
草橋牛肉鍋貼店 百年老店的底子
店裡的另一位負責人黎阿姨告訴記者,草橋鍋貼是七家灣最早的一家牛肉鍋貼店,具有解放前傳下來的百年老店的底子。傳到她和聶老闆的手上,就有30年了。為什麼說是百年老店的底子,不直接說是百年老店呢?
原來這家店的店址最早在七家灣一號,這個老店的地址,就是百年老字號七家灣牛肉湯扁食店的起家門店。解放後,這家老字號公私合營,成為集體企業,後來成為南京清真板鴨店的一部分,再後來成為清真板鴨廠的一部分,到上世紀80年代,作為員工的聶老闆和黎阿姨兩個人承包了這家店,聶老闆負責煮牛肉,黎阿姨負責做小吃,一直到現在,有30年了,由於拆遷,地址變成了七家灣11號,鍋貼店也變成了私營,不變的是原來百年老店的口味。聶老闆說,由於原來那家百年老店的後人又在鳳凰西街用老招牌開了店,他們不能用七家灣的招牌,所以註冊了「草橋」的商標。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目前李榮興持有七家灣牛肉鍋貼的商標。
七家灣最早只有「扁食」
牛肉鍋貼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做
雖說接手這家店三十年,但是聶老闆在這家老店裡面的時間可遠遠不止三十年了,今天已經70歲的聶昇林13歲就開始進店做學徒,到現在已經57年了。聶老闆說,當時的板鴨廠後面有個樁子,就是宰牛的地方,由於七家灣是回民的聚居區,所以那時每天晚上都在板鴨廠後面宰牛,早上就拿出來賣。那時候的他作為學徒,一眼就能看出牛有幾斤幾兩,相差不能過5斤,對牛全身各部位的肉都要熟悉,把一頭牛分解後,還能夠從頭到尾拼起來,就和庖丁解牛一樣。最早的時候,七家灣還沒有鍋貼,只有「扁食」,記者看到店裡的「扁食」,很像餃子。聶老闆解釋,餃子是漢族的講法,回民的叫法就叫「扁食」,所以他的店名上,一定有扁食的字樣,這說明是正宗的。那時候,客人都喜歡點一兩「對開」,也就是一兩牛肉,加一兩扁食,就吃得很舒服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七家灣才開始做牛肉鍋貼。
黎阿姨說,聶老闆13歲進店,她是23歲進店,她和聶老闆雖然不是原來老字號的老師傅,但手藝都是老師傅一手帶出來的,絕對正宗。他們的師傅要在的話,都已經100多歲了。
滿大街的「七家灣」鍋貼店從哪裡來?
現在南京城滿大街都是打著「七家灣」旗號的牛肉鍋貼店,很多都說是拆遷搬出來的。真的都是發源於七家灣嗎?黎阿姨回憶,「解放前,整個七家灣只有這麼一家賣牛肉和扁食的百年老店,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居委會又開了一家『清真園』,是專做清真點心的,師傅則是從這家百年老店過去的。這樣也就兩家店,後來有人看到生意好,也跟著開店,但最多的時候,也不過四五家店吧,隨著拆遷,又一家家地關門了,有的是遷走了,連清真園到最後也關了。」
聶老闆說,「南京街面上有一百多家打著『七家灣』招牌的鍋貼店,我在七家灣這麼多年了,也不知道滿世界的這些『七家灣』鍋貼店從哪裡來的。」記者沿著街邊走了一圈,發現不長的七家灣,現在還有兩家鍋貼店,一家就是草橋鍋貼店,還有一家李記鍋貼店,生意也不錯。
鍋貼好吃,店面環境為啥這麼差?
鍋貼好吃,可是草橋鍋貼店的環境確實一般,店裡都是比較簡易的桌椅。為啥不能裝修一下,鍋貼也能賣個好價。黎阿姨嘆口氣說,「這個店面是租的,不允許翻建和改造。而七家灣的周邊都在拆遷,也不敢往裡面投錢裝修了。」的確,過來的路上,記者就看到店面後面的地塊正在拆遷中。黎阿姨說,「好在還沒有店面要拆遷的消息。」她說,現在新蓋的一些商場、商鋪他們也不敢去,租金太高,勢必要加在成本上,那時候鍋貼就不是5塊錢一兩,周邊吃了幾十年的老客就要多花錢了。那到了真要拆遷的時候怎麼辦?黎阿姨說,「這我們還沒有想到。」聶老闆說,「現在只能是把每天的牛肉煮好,鍋貼做好,衛生搞好,其他的也沒有太多的想法了。」
蘇州楓鎮大面
面鮮湯更美味,吸引外國美女來品嘗
南京的鍋貼在《舌尖2》只能閃個片花,而蘇州的同得興楓鎮大面卻能作為第七集《三餐》的壓軸。是何原因?
記者到位於蘇州十全街上的同得興麵館時,已經是中午12點,沒想到還需要排號,幾分鐘後,服務員引導記者上了25號桌,這是一個6人的圓桌,已經坐了三個人,原來,在這裡吃麵還需要拼桌,不過,看看周邊的顧客,似乎都已經習以為常,包括隔壁一桌,還有兩位外國美女,正熟練地用筷子往嘴裡送著麵條。
「湯錢」貴過「面錢」
沒有看菜單,記者就點了這裡最出名的楓鎮大面,沒想到服務員說,楓鎮大面是季節性產品,要到5月份以後才上市,原來,楓鎮大面具有很強的時令性,過去只在夏至立秋兩個節氣之間供應,現在5月份上市已經是提早了。正宗的楓鎮大面要用鱔骨來吊湯,湯底還要加酒釀,口味獨特,加上一塊不放醬油,單靠鹽來調味的燜肉,入口即化。退而求其次,記者又要了一份燜肉麵,面上來,讓人嚇了一跳,麵湯裡的一塊燜肉,足足有一個拳頭那麼大,有一個巴掌厚,這塊燜肉,只要十塊錢,加上面十塊,一共是二十塊錢。吃起來,湯鮮味美,麵條筋道。
服務員說,麵條好吃主要是靠湯好,原來,蘇州的傳統麵店都是用肉骨、鱔骨、蝦腦、蝦殼這些鮮物來吊湯的,一般早上四點開始吊湯,午市湯用完後就歇業,下午再吊湯,以供晚市,很多麵店晚上6點就關門了,原因就是麵湯用完了。當地的老饕指點,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蘇州的光面賣得也貴,一碗麵要十塊錢,賣的不是「面錢」,而是「湯錢」。
老傳統、老味道就是文化傳承
豬骨、鱔骨、蝦頭蝦殼,聽起來,這碗湯就好喝。其實蘇州麵店用來吊湯的這些鮮物分別都是燜肉麵、爆鱔面、蝦仁面的下腳料,不用也是扔掉,但是店家就是化廢為寶,花費的,更多是心思和功夫。這在南京的麵店,是很少能看到的。省餐飲協會秘書長於學正說,這就是歷史傳承和文化內涵。蘇州對於老傳統、老味道的發掘和保護,可以說是走在全國前列的,這可能也是獲得《舌尖2》青睞的原因,這值得南京的餐飲業學習。記者金磊
連結
網友推薦的幾家牛肉鍋貼店
李記清真館
地址:評事街打釘巷1號
李榮興
地址:南湖東路27號(南湖一中斜對面)
馬祥興
地址:雲南北路32號
金記
地址:朝天宮西街67號(近堂子街)
清真和旺園
地址:秦淮區五福街24號(近慄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