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鄉土」概念伴隨著農耕文明綿延千年,隨著工業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和時代的快速更新,原本聚居的村落生活和熟悉的社會關係日漸疏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鄉土,走進「外面的世界」。然而,這些年來,也有一些文藝界人士回歸鄉土,以藝術的方式參與鄉村建設。這一方面是文人內心深處的田園情結,另一方面,更含有一種對中國社會與鄉村發展的深刻思考。在戊戌新年之際,「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推出「藝術過新年|鄉土建設」特別報導,通過走訪鄉村現場與參與鄉土建設的藝術工作者,感受藝術家的人文情懷與中國鄉村的今昔變化。
在中國江南的名山大川中,浙江莫幹山或許並非是最出挑的一個,然而,近代以來百餘年的歷史為這片土地賦予了特別的風貌。如今,德清莫幹山的「洋家樂」國際聞名,還吸引了中國各地的鄉建設計師與民宿團隊來此「朝拜」,莫幹山「洋家樂」甚至有中國民宿「黃埔軍校」的稱號。澎湃新聞記者春節前來到莫幹山,採訪了當地的設計師、民宿業主和村民,從他們的敘述中,莫幹山鄉土建設的形象變得愈發鮮活和清晰。到達莫幹山時,正值大雪剛過,山峰和樹林銀裝素裹,如同水墨畫一般展開於眼前。
驅車行駛在莫幹山中,大大小小的村舍房屋散落在覆著白雪的峰巒翠谷之間,其實遠看已很難辨認哪裡是「洋家樂」,哪裡是民宿。
(一)
裸心堡位於莫幹山勞嶺村三九塢。在半山腰停車,走過亭子式的下客點,可以沿棧道一直走到接待中心。棧道與青翠竹林相連,由鋼結構支撐,上有並排的木頭做頂,如同中國傳統的遊廊一般。雖然可以坐電瓶車沿山路到達,但設計師呂曉輝希望人們能夠沿棧道往上,一覽兩邊的風景。瘦長的竹子伸進軟軟的雪裡,透過竹子,可見一條溪流正沿石階淌過。棧道與原來的古道相連,而溪谷和古道一樣,據說已有150年的歷史。
在呂曉輝的設計理念裡,建築應該尊重場地原有的脈絡,需要設定明確的「邊界」。「大部分村子建在山林和農田之間的那塊土地上,這個就是邊界。在整個設計和改造過程中,如何讓邊界不被破壞,這點很重要。有時候,城市的建築被直接移到鄉村,其實是『跨界』了,好像你出了城又進了城。」在裸心堡,原來的民房無法承擔接待中心所需的較大空間,呂曉輝通過玻璃與鋼結構,延伸了原來的空間,化解了邊界帶來的限制。溪流從下方穿過,翠竹和步道相依,建築如同生長在這裡一般。
通向接待中心的步道
外立面上方由木條拼接,下方由形狀不一的石頭相嵌而成,這些木頭和石頭原本就長在莫幹山,工人們沒有抹去它們原有的身份,木頭上的一些磨損和釘子洞清晰可見,有些木條上還留有數字的印跡,或許它原是哪戶人家的門牌。大門前有一座非洲雕塑,來自裸心堡主人高天成的家鄉南非,大門由當地的木頭切割拼接成非洲的拼花圖案,兩根長短不一的木頭充當了門把手。南非與中國江南山林在這裡自然地相融。
接待中心外部
大廳裡,原來的凋敝被牆上的紅色所覆蓋,據說這種特別的紅來自南非的砂灰牆,設計團隊將同樣的顏色和材質帶到了裸心堡的室內。民居客廳裡本來的木結構被保留下來,成為裸露的裝飾。地板上嵌了一大塊玻璃,這塊地方懸空,向下正好能毫無遮擋地看見穿過建築底部的溪谷。大廳外的露臺上滿是積雪,除了一串又長又寬的大腳印,雪幾乎和地面一樣平整。
接待中心內部
接待我們的是一位身穿蘇格蘭傳統裙裝的高個子歐洲人,他說自己名叫阿尼亞(音),來自阿爾巴尼亞。阿尼亞用接駁車將我們送到裸心堡的奢華小院,一路上經過好幾處彎道。路上他無比流利的中文告訴我們,一年前他跟隨裸心團隊從上海來到莫幹山,現在是這裡的項目經理,被問莫幹山和上海相比是不是無聊很多,阿尼亞搖搖頭,「是完全不同的感覺,而且這裡也能交到很多朋友。」
小院和前面的菜地
奢華小院掩映在山間茂密的樹林中,小院外有個菜園,是原來村民留下的。走進小院,似乎聞到一股泥土的味道,拼接木天花板,三葉復古吊扇,舊有的木結構,紅色的砂灰牆,掛在牆上的圓形草帽,黑色壁爐,毛皮地毯……強烈的南非風格與民房原來的痕跡相互疊加,不同的時間在這裡共生。
走出小院,我和阿尼亞說起剛才在接待中心露臺上看到的巨大腳印,問是否是他的足跡,我向他比劃了一下大小,「好像有熊掌那麼大」,阿尼亞笑了,抬起一隻腳踩到雪地上,搖了搖頭,「看來不是我,那會是誰呢?」厚厚的積雪裡,那些不知主人的腳印連成了路。從別人的腳印裡走過,不至於溼了鞋子。
裸心堡城堡
往高處看,一座歐洲式城堡矗立在山間。1910年,蘇格蘭傳教士醫師梅滕更建造了英式城堡別墅,也就是裸心堡城堡的前身,每到夏天,他在這裡避暑,也為周邊的村民看病。1932年,時任浙江省主席張靜江以江南汽車公司名義將城堡從他手中買下,改為「綠蔭旅館」,用來招待政商名流。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靜江離開中國,城堡開始走向頹圮。幾年前,裸心創始人高天成決心將這裡的石牆遺址重新復原成蘇格蘭式城堡,而阿尼亞所穿的蘇格蘭裙裝,也是城堡歷史的一種延續。
裸心堡開張時,身穿蘇格蘭服裝的外國人在演奏音樂
(二)
呂曉輝的工作室原是民國時期莫幹山小學的圖書館,後來被用作蠶種場。他來的時候,裡面堆滿了雜物,還在漏水,外面則種了很多南瓜,另一頭還有鄉村體育器材,只是無人使用,已經雜草叢生。剛來莫幹山時,呂曉輝曾在這裡住了兩年,後來改成了工作室。綠色的門上嵌了彩色玻璃,門旁掛著老式軍用水壺。人字形的屋頂上開了一扇天窗,雪後的陽光灑進來,溶解在吊燈的昏黃裡。深褐色的皮質沙發和紅色的布藝沙發擺在中間,看起來都有些年頭了。沙發後面的壁爐裡,木頭正在熱烈地燃燒。壁爐上擺著茶壺、鐵鍋和橘子。
曉輝工作室內部
工作室位於兩條溪流的交匯,是一整個大平層,寬度很大,進深很短,好像展開的畫卷一樣。呂曉輝說,他喜歡這樣長長的平層,從每個角度看都有風景。工作室保留了原來的木結構,只是增加了一些隔牆。「我們只是使用者,不能把它徹底改變掉,假如有一天這裡不是工作室了,它的全貌依然能夠保留。但是,使用者可以留下一些痕跡。」呂曉輝喜歡用「新」和「舊」的共生來處理建築,延續它的歷史。「歷史是發生過的,它不是虛像,而是有很多載體,就好像我們走過某個路口,會想起某件事情。」
呂曉輝的工作室位於兩條溪流交匯處,原是民國時期莫幹山小學圖書館
呂曉輝在將民房改造成民宿時,總是希望讓外部保持村子的面貌,而充實內部的功能,並捨去過多的裝飾和形式。在建造時,他往往使用當地的回收材料,讓建築更具在地性。「我們不應該用城市的邏輯方式去思考鄉村,鄉村不是建築師的演繹場,它有自己的語言。我們說要改變鄉村,覺得它是落後的,背離發展的,但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呂曉輝認為,建築師應該學習鄉村的語言,他的工作不是去改變,而是去延續。
呂曉輝在自己的工作室
「要吃烤橘子嗎?」剛才還在嚴肅接受採訪的呂曉輝突然問我。呂曉輝油畫專業畢業,壁爐上的茶壺、鐵鍋和烤得半焦的橘子在昏黃的燈光下仿佛一幅油畫靜物寫生。他說,自己原本在杭州從事繪畫與家具設計工作,城市裡日復一日的忙碌生活讓他想要找到一個出口。在看過杭州周邊幾乎所有的鄉鎮以後,他在莫幹山停了下來。「這個地方很特別。當時來的時候,我看見兩排胡桐樹夾著一條老路,好像通往另一個世界一樣。」就這樣,他被莫幹山吸引,決心搬到這裡來。2005年,他在德清縣城買了房,後來又住進了山裡。與此同時,他開始接觸生態居住環境設計與老房的民宿改造。裸心的發源地「裸心|鄉」,以及後來的裸心|谷水療中心和裸心小館、西坡山鄉度假酒店、路虎體驗中心等等都是他的作品。
莫幹山的峰巒翠林
在莫幹山做了這麼多民宿,對於當地村民有些什麼影響?在呂曉輝看來,設計改善了整個鄉村住宿的品質。「每年都有村民一手提著雞蛋和茶葉,一手拿著圖紙來找我們,請我們提些修改建議。這讓我們很欣慰,村民已經認識到設計是有作用的,它和生活有聯繫。」呂曉輝有時會義務性地給村民們帶來的改造圖紙提些建議。這些改造大部分是用於民宿,也有些是希望提高自己的居住質量。有的時候,村民也不找他,而是直接照著他設計的民宿,「依樣畫葫蘆」地進行改造。比如路過西坡山鄉,就會發現不遠處有幾棟房子,看起來正像它的「山寨版」。
西坡山鄉別墅
(三)
鮑洪權是來找呂曉輝改造自家房屋的村民之一,不過,他不是拿著圖紙去尋求建議,而是直接將房子交給他來設計。
鮑洪權是土生土長的莫幹山人,他想要改造的房子正是自己童年居住過的老宅。大約二十年前,他去了杭州,從在那裡從事藝術品鑑賞和投資的工作,並在那裡買房定居。四十歲左右的時候,他決定回到家鄉。「之所以在這個歲數做這樣的決定,是因為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和資本積累作為支撐。」
改造中的「三秋」
在做三秋美宿之前,鮑洪權一直在想,如何把自己近二十年的工作經驗和專業藝術鑑定水平外化為民宿的一個組成部分。基於這樣的想法,他決定找一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懂得中國鄉村美學的設計師,讓藝術和文化成為民宿的特色。2015年,鮑洪權拜訪了呂曉輝,請他來改造自己的房子。
三秋美宿外,臺階的兩邊堆滿了雪,工作人員剛剛清理出一條道來。推開籬笆門,左側一小片樹林,在雪的映襯下顯得尤為翠綠,右側白牆上,印著「三秋」的字樣和標識。還在掃雪的工作人員招呼我們進去。屋子裡,一桌熱氣騰騰的家常菜正等待著我們。
建成以後的三秋美宿
鮑洪權告訴澎湃新聞,三秋在改造時保留了很多老房子的舊物,即使經過了很多年,他依然能在這裡辨認出自己童年時的痕跡。房屋的整個老木「骨架」被原封不動地保留,木頭上有掛衣服的鉤子,那是他父親留下的。屋內所有的陶罐都是「老底子的」,前臺裝糖果的盤子還是過去辦喜事的木頭盤,門廳裡則長著一棵三十年的茶花樹。「我希望過了許多年後,這裡仍然是我出生時的那個狀態,我想告訴客人,三秋是有血肉關係的。」
三秋美宿的大廳保留著原來的老木結構
屋外的門廳自有意境
從大廳出來,沿著竹林小路一直走到景觀平臺,積雪埋沒了原本的臺階路,走起來要格外小心。景觀平臺連著大片的竹林,除了風聲和偶爾掠過的鳥叫,什麼聲音都沒有。雪中的竹林格外寂靜,仿佛和剛才餐廳裡的熱鬧處於兩個世界。從平臺看出去,三秋的人字屋頂落在翠綠的山坡之間,鮑洪權說,1號樓和2號樓原來是他家,3號樓則是他伯伯家,如今,1號樓裡還住著原住民,一部分被用作三秋的倉庫,另外兩棟已經變成民宿。
三秋美宿落於山林之間
「我覺得中國的鄉村在振興,但是缺少本土的特色,有太多泊來的東西。」鮑洪權有自己的野心,他希望三秋成為莫幹山的文化底蘊與建築美學的「升華」。他將藝術融入民宿,將民宿變成「竹林裡的藝術場所」,「我們邀請了100位藝術家來寫『一日不見如三秋』的對聯,明年春天的時候會舉辦很大的展覽。」
2018年春節前,鮑洪權(左二)與阿城(左四)等童年老宅改造的莫幹山三秋美宿
(四)
莫幹山的鄉土和不斷發展的「洋家樂」不止吸引了鮑洪權這樣「年屆不惑」的人回鄉創業,越來越多的人都回到莫幹山工作。在三秋美宿,我們還見到了管家阿城和負責燒飯的方阿姨。
三秋夜景
阿城出生在德清,今年27歲,看起來安靜而沉穩,笑稱自己是個「佛系青年」。他的奶奶是莫幹山人,後來嫁到了縣城,從童年開始,阿城就經常往返於縣城和莫幹山。高中畢業後,阿城去義烏念大學,後來在那裡生活工作。「上大學的時候,我一心想留在義烏,賺很多錢,回家買房買車。」他讀的是國際貿易專業,畢業以後,在義烏從事國際貿易工作,還幹過電商,閒暇時候則充當旅遊體驗師和試睡員,去世界各地旅行。「那時候心比較『野』,總想到處看看。」後來,他乾脆辭職做起背包客。再後來,他準備和朋友一起在義烏創業,「房子也租好了,東西也買好了。但是我不想幹了。」他和朋友道別,回到童年時常來的莫幹山。
阿城覺得,莫幹山的山水和他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似乎是契合的。「內心的安定比外部帶來的愉悅更重要。」他說,在城市裡賺得多,也花得多,吃住、社交、買衣服都要花錢,過去身上沒有現金就會沒有安全感,而現在,雖然錢不多,心裡卻很安定。「我剛來莫幹山做民宿管家的時候,手上或脖子裡總是戴著尼泊爾帶回的佛珠,但漸漸地,我發現這種東西已經內化了,我不再需要外在的東西來證明我想成為的人。」
莫幹山給了阿城安定感,圖為山上的裸心堡
剛開始做管家,阿城遇到了同學的嘲笑和不理解,「他們會說,那不就是高級保姆嗎?」但現在,隨著「洋家樂」的不斷發展,他的職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尊重,「經常會有人來問,能不能提供好的管家?」如今,他顯然是經驗老道的管家,時常還會為別的民宿講課,告訴他們怎樣的民宿能夠讓客人感覺更加舒服。「這個和過去做旅遊體驗師其實是相通的,只是位置調換了而已。」
如今,阿城的大多數同學都在杭州發展,一小部分回到了家鄉。他覺得,對於大學生來說,鄉村裡最適合他們的還是服務業,「不做服務業的話,可能只有去種田。」相比城市,農村就業顯然有諸多局限,「但是他們回到鄉村,是希望有好的環境和安逸的生活。」目前,旅遊業在莫幹山所佔的比重大約是70%,其他產業還有竹製品加工、農業種養殖等等。「洋家樂」發展到現在,大概有300多人回到自己的家鄉做起了民宿。
在莫幹山,還有很多像三秋這樣老房子改造而來的民宿,「洋家樂」發展到現在,大概有300多人回鄉做民宿
阿城說,很多年輕人到莫幹山來,想要尋找「詩和遠方」,「但他們要知道,『詩和遠方』是留給那些到這裡來度假的客人的,想要在這裡工作,需要負起責任。」
53歲的方阿姨出生在莫幹山,後來去了安吉打工。「年輕的時候幹過很多活,一開始和我老公一起開『招手車』,他開車,我賣票。後來車子不開了,開飯店,後來飯店那塊地方拆遷了,又回到莫幹山。現在我在三秋給員工和客人燒飯,廚師學校畢業的兒子在另一家民宿裡承包了餐廳。」
三秋距離方阿姨的家大約5公裡,每天她都騎電瓶車早出晚歸。「我從早飯做到晚飯。如果客人早上7點要吃飯,我大概六點不到就到這裡,在廚房裡搞衛生,然後煮粥什麼的。」方阿姨說,每天客人在三秋吃到的菜都不一樣,如果他們頭天早上吃的是紅薯粥或地瓜粥,第二天可能就會換成麥餅和圓子。「我們一共有150多種菜。」
莫幹山西坡山鄉的雪景
相比那些來尋找「詩和遠方」的人們,方阿姨對於莫幹山和這裡的生活有著不一樣的敘述。「今天雪很大吧?騎電瓶車都打滑,路也不好走。」在方阿姨眼裡,那場令人欣喜的大雪帶來的更多是出行的不便。被問及一天二十四小時大致是怎麼度過的,方阿姨的回答則始終繞不開「幹活」二字:「客人需要我幾點到,我就幾點到這裡了,總是要把自己的活幹好。回家麼,家裡也有很多活,洗衣服、搞衛生、在菜園裡種菜……」她說,有時候一天可能有二十個小時都在幹活,說到這裡突然眼眶泛紅。
雖然山裡的生活還是很辛苦,但方阿姨也說,這些年民宿的發展也讓她看到了莫幹山的好,「以前就覺得,這裡都是山和水,沒什麼特別的。這麼多人來這裡,慢慢知道,我們喝的水是山上淌下來的,沒有汙染,風景好,空氣也好。山裡安靜,和城市不一樣。」
(五)
驅車行駛在莫幹山中,大大小小的村舍房屋散落在覆著白雪的峰巒翠谷之間,遠看很難辨認哪裡是「洋家樂」,哪裡是民房。山崖上掛著細細的冰柱,照射出長在崖壁上的苔蘚,大概是南方雪天獨有的樣子。山路很窄,如果不是前一天莫幹山的村民和領導全員出動清雪,根本無法上山。路的兩邊還堆著雪,原本就只能讓兩輛車同時通過的路變得更加狹窄,對面有車開過,雙方都得放慢速度,彎道上更是如此。據說,莫幹山在規劃時特意沒有將路修得很寬,就是想讓人習慣這裡的慢節奏。在山上,有時會看見被村民們養得肥壯的母雞,或是在路中間撒歡的小狗。
目前,莫幹山一共有600多家民宿,分成三個等級:精品民宿、優品民宿和普通民宿。德清文旅集團總經理楊國亮說,差異化發展是莫幹山民宿最大的特點,「民宿之間的建築風格、服務、體驗等等都有不同,可以避免惡性競爭。」大樂之野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莫幹山的民宿之間常常會互相串門,「可能今天去這家吃飯,明天去另外一家吃飯。春節的時候我們還計劃做一個民宿串門的活動。」民宿這麼多,會不會面臨飽和?楊國亮表示,政府已經完成了莫幹山西部風景區環境容量的控制性詳規,民宿不可能無限量發展下去;阿城則認為,民宿雖多,好的民宿卻永遠不會飽和。
大樂之野庾村民宿
莫幹山的民宿被稱為「洋家樂」,去年,「德清洋家樂」已經成為全國首個服務類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1890年,美國人佛利甲來到中國,他領略了繁華上海和名勝杭州,後來被莫幹山的奇山秀水吸引,又拉來了自己的朋友、傳教士梅滕更和博士史博德。幾個外國人在莫幹山享受野趣,還在英文報刊上發表了不少遊記,中國江南莫幹山就這樣第一次被外國人了解和關注。100年後,英國記者馬克再次發現莫幹山,此後,南非人高天成、法國人司徒夫等外國人來到莫幹山造起民宿,「洋家樂」得以興起,而莫幹山也完成了一百年的輪迴。
雖然有個「洋名」,但是楊國亮說,「洋家樂」並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莫幹山過去一百多年歷史的產物,它生根於中國鄉土,只是這片土地在百年以前就已經歷中西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德清人本身對於文化的包容也讓這種融合能夠持續進行。如今,「洋家樂」更多是代表了外國人對於莫幹山旅遊開發的價值觀的認可。「外國人認可的是我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些地方的旅遊開發,投資數十個億,但是對當地生態造成了破壞,而且把原住民都趕走了。在莫幹山,我們沒有趕走過一個村民。」
村民或許是「洋家樂」發展最大的受益者,原本賣不掉的農產品,現在都能賣給民宿
楊國亮說,這裡的村民其實是「洋家樂」最大的受益者。「對於把房子租掉當民宿的人而言,『洋家樂』每年大約能給他們提供三到七萬的租金收益,它還解決了不少就業,大學生回來當管家,每個月大概能掙四千到八千塊。另外,這裡的農產品原來賣不掉,現在可以賣給民宿。」呂曉輝則說,莫幹山造就了一個中國民宿的範本。「中國鄉村有很多閒置的資源,人、物、土地都是。『洋家樂』對土地重新利用,並且吸引周圍的人進來就業,幫助農村更好地發展,這對其他地方顯然有借鑑意義。」
————————————
延伸閱讀:一個設計師的愛與鄉愁
文:謝奕青人物:呂曉輝 環保建築設計師、曉輝設計工作室創始人l裸心:獨與天地嬉遊從很早起,呂曉輝就關注村落與自然的遙相呼應,建築與生態的和諧共生,人與物的恰當表達。作為一個異鄉人,他把最熾烈的愛與鄉愁都給了德清莫幹山,他,是莫幹山度假酒店與民宿設計第一人。2007年,來自南非的高天成在莫幹山遇到移居德清的呂曉輝,兩人都熱衷大自然和老房子,成了莫逆之交。老高在三鳩塢租了幾棟凋敝的鄉村老屋,請曉輝一起設計建造。於是有了莫幹山民宿最早的雛形——裸心鄉。起初,老外+外來設計師的組合要大張旗鼓搞農舍改造做度假村的舉動在當時十分罕見。曉輝從一開始似乎就明了他的使命,他要做生長於鄉土的天然設計,而不是不負責任地硬造無根的建築形式。當八棟農舍以溫潤的樣貌呈現於蔥綠竹林之間,在莫幹山還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不理解到擔心到好奇到相融,裸心鄉的建成打通了當地人對老屋改造的心脈,可以說為莫幹山鄉村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美學基礎。它不同於山頂的民國西洋別墅群,裸心鄉並不高冷奢華,它溫暖熨帖,仿佛就是守在那裡多年的鄉間小屋,為山裡人點亮了歸來的路。大名鼎鼎的裸心谷原本是一片林場,這裡是綠色的天堂,鳳尾竹、雪松、油茶、香樟、青岡櫟漫山遍野。建造裸心鄉的過程讓老高與曉輝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形成了很好的默契。這次老高委託曉輝進行裸心谷裸葉水療和裸心小館的設計。某一個黃昏,曉輝在林間散步,腳下踩著落葉沙沙作響,俯身撿起一片形態柔美的枯葉,兩隻螞蟻爬到了手心,一葉之下何嘗不是覆蓋了一整個世界,裸葉水療的靈感因之而起。跨過細葉蜿蜒的一弧碧水,穿越暖屋溫池,竹木造就的理療小築高隱於山坡,在茂密的松林之中呼吸吐納,淺淺躺下,如葉飄曳,一樹菩提。在曉輝設計的作品中亦是用隨處可見的本地材質因山就勢而建。曉輝經常說「與土地友好的設計才是最好的設計」,用心在這片山谷裡保留下原始的野趣,便是他還給莫幹山最好的禮物吧。2017年,裸心堡驚豔出世,呂曉輝在莫幹山行走了十年,始終初心未變,或許時光停留,歸來仍是少年。做建築就像拍電影,首先,設計師要寫好劇本。裸心堡的劇本是還原自然本色,人與天地自由往來。裸心堡保留了原初的地貌植物,如果你見過之前的老照片,很多細節讓人感動。本來是農舍的地方建起了錯落的平房,你仍然可以在原始的山道上漫步,清翠的山澗穿過層疊的建築群淙淙而下……從半山的巨型雕塑前下車,沿著挑空的棧道步行上山,這是我心儀的進入,一路且走且停,品味著竹、石、木、土、鋼、玻璃的起承轉合,進入接待中心,非洲大地與中國鄉居在這裡共冶於一室。再往上便是裸心鄉農舍為前身的獨立小院,依然溫潤,只是空間更高闊,布局也更通透,屋舍前芳草桑竹美池良田,分明是陶淵明的桃花源。最愛在斜陽日暮時分,步入山崖之上的裸心味餐廳,眺望青山綿延,坐看輕嵐出岫,忽爾風拂雲起,竹海松濤曼舞翩翩。躍入伸向天際的無邊泳池,一個俯仰仿若暢遊浮雲之外,舉杯邀月,滿池清夢醉星河,那就醉成李太白一樣吧,獨與天地對語。此時此間,還有什麼比自然更奢侈的大美呢?
設計師呂曉輝(右)給藝術家謝春彥介紹自己的設計方案l西坡:歸來是山居歲月長
德清從來人傑地靈,本地人錢繼良首當其衝,2010年他找到了呂曉輝,兩人也是一拍即合,開啟了莫幹山第一個本土民宿品牌——西坡。嶺坑裡的這幾棟農民房多是20世紀50-80年代建造的,空置經年,行將頹圮。曉輝並沒有推倒一切重構新奇的建築風格,而是保留了老屋原有的構件,比如夯土牆和木結構,讓村居回歸質樸,他常說「出了城的城裡人不要到了鄉村又進了城」。西坡的每一棟屋子皆由原來的房主命名,玉芳家、學民家、海根家、康敏家……曉輝根據現代人的生活需求設計了科學節能的空間布局,同時平衡恰如其分的美感,比如把玉寶家的豬圈改建成了入住率最高的舒適臥室。在看得見風景的臥房和雅致的客廳裡,老錢收藏的古董家具散落其間十分妥帖。曉輝特意設計了寬敞的廚房,他希望從城裡來的住客能夠和村子發生友好的互動,與山民聊聊天,去本地的農貿市場看看當季食材,不緊不慢地過幾天簡單生活。每一個家的改變都是潤物細無聲的平緩,現代的陳設並不突兀,空間裡還雕刻著原來的時光印痕:山石壘起的院落,牆上的標語,一椽一柱,舊木和老磚,你似乎掠過那些年代,在此刻讀懂山居歲月的悠長。
l鳳凰居&莫幹故事:從生活中生長設計
這兩處私人居所隱於半山的村落,亦是由破敗的農舍改建,可完成後還是讓我心生歡喜,擊節叫好。曉輝做著減法,始終秉持「好用、耐用、美學、藝術」的呂氏理論,家居的設計更鬆弛,他沒有選很貴的材料,舊木、水泥、毛石,詮釋了全新的空間:鳳凰居氣韻生動,莫幹故事疏朗簡致。那些天光與綠意,隨性的節奏,不經意的細節,你可以想像在這裡窩居的愜意或者高朋滿座的闊達,所有的設計仿佛從蓬勃靈動的生活體驗中生長出來,內外如一。誰說城裡人不能久居於山村,成為下一個故事的主人呢?
l三秋:詩情畫境總相宜
莫幹山三秋美宿的竹園與山景露臺2017年深秋迎客的三秋美宿仿佛一幀水墨小品一首田園律詩,清新雋永。荊扉虛掩,卻是別有洞天,沿著山道拾級而上,隱在竹林間的粉牆黛瓦漸次遞進,門廳留白,主廳淡墨,臥房勾勒,庭院點染,回首轉身,如入畫境。小住兩日,得了從容,你便讀到了「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的秀美雅致 ,讀到了「婦姑相喚浴蠶去,閒看中庭梔子花」的怡然之樂,讀到了「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的田間生氣,讀到了「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的無憂無慮。對於我們這種城市人來說,山居是隱居,而於曉輝而言,這就是最舒心的平淡生活,所有事情都是自然生成,不如物我兩忘,對酒歡言。
l做自己存在的意義
大多城市設計師下鄉造單體度假酒店的時候,很容易把鄉村變成各種建築的實驗場,可我從沒有在曉輝的作品裡看到乖張唐突的風格,就像成仙的竇唯把自己藏在音樂裡,曉輝也把自己隱於在地的文化與建築後。情懷與民宿這幾年成了熱詞,更多的人和資本進入鄉村,這讓人欣喜,曉輝從來不隱藏他的經驗,他樂於分享,散播他的自然主義理論和美學意識。他思考快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他說要對環境負責,尊重歷史的流衍,他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中人來一起推動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曉輝在自己的商業步調上並不急進,他謹慎而從容地選擇喜歡的項目和投契的業主,在德清莫幹山以外,從南京到北京,從松陽到貴州,每一件都與眾不同,每一件都鐫刻著他尋探自然與人居和諧相生的印跡,令人期待。記得初見曉輝時,也是這樣的冷雨天,傍晚四五點光景,莫幹山鎮上的庾村還沒有現在這麼熱鬧。工作室的爐火閃爍,微紅,設計師撥著壁爐裡的木頭,慢悠悠道出他的過往……我有點出神,呆望著窗外廊簷下墜落的雨絲,以及更遠處霧靄輕繞的山影,曉輝的聲音遠了,留下了空鏡頭,定格。多年來,這個場景始終難忘,而這間工作室便成了心嚮往之的山間居所。每每在城裡心浮人厭,遂擲筆上山,半途進村,推柴門而入,有時候也不進屋,院子裡歇腳,討一杯薄茶,和設計師雲裡霧裡天馬行空聊著,或者一個人枯坐,賞花,聽溪,漸漸就豁然開朗。只有天天親近鄉野山水,才懂得自然造化,懂得新舊尺度,懂得惜物借景,懂得鄉情民俗。曉輝如是,莫幹幸也,鄉村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