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默,一個想讓媽祖文化變得更好玩的學霸,哦不,學渣。
這幾天,一年一度的世界級奇觀——大甲鎮瀾宮媽祖巡安繞境,在臺灣如期上演。繞境,是指媽祖定期巡視轄區,祝禱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這是全臺灣每年春天規模最大的宗教盛事,它和麥加的朝聖,印度恆河的灑紅節名列世界三大宗教活動。
150萬人參與,百年傳續「瘋媽祖」
自活動創辦一個世紀以來,每年參與活動的人數都超過1,500,000人。
信眾跟隨神轎從大甲鎮瀾宮啟程,往新港天后宮參加媽祖祝壽大典,途經臺中、彰化、雲林、嘉義四縣市,範圍遍布臺灣26個鄉鎮市,以及106座宮廟,往返三百四十公裡,歷時9天8夜,風雨無阻。
每年,在任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都會前來恭請媽祖上轎。
這支由上百萬人組成的大軍,有身家千萬的工廠主,也有僅夠溫飽的貧困戶,有風裡浪裡打拼的漁民,也有跨國企業上班的白領。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襁褓嬰兒,在接下來的九天八夜裡,所有人的身份通通歸零。媽祖駕前,眾生平等。他們將一起睡地鋪,一起吃素食,一起去完成徒步三百多公裡的壯舉。
更神奇的是,這隻人數超百萬的「朝拜大軍」,僅靠幾十位廟方的工作人員維持基本的秩序。
在大部分時間裡,這些鑼鼓喧天、萬人攢動的震撼場面背後,是沿途隨處可見的善舉、信眾與義工身份的重疊。
善心,自發地約束著每一個人。誠如信眾所言:「媽祖是正能量,她引導人心向善,每一個向善的人,都是媽祖。
心繫民間,媽祖不願「坐殿堂」
印象中,神明們都端坐在廟裡等著人們來祭拜。可在這裡,為何媽祖每年都要主動出巡呢?
原來,媽祖繞境的地方,大多是過去交通不便,或經濟不太發達的鄉村,那裡的信徒大多沒有能力去縣城的大廟去朝拜。
於是,廟方就想出了抬著神像到鄉間巡遊這個方式,為他們帶去媽祖的關懷。這也恰好與媽祖來自民間,心繫民間的形象相吻合。
更為神奇的是,在媽祖出巡時,金身到哪,雨水就會跟到哪。田地裡的莊稼有了充沛的雨水滋潤,當地的百姓就能有一個好的收成。不少地區的信眾親切地稱呼媽祖為「雨水媽」。
一次繞境,一場人心的淨化之旅
新港是大甲媽祖繞境的目的地,也是折返點。媽祖將在新港奉天宮住駕一晚,由廟方為繞境進香的信眾們舉行「祈福典禮」。
第二天清晨,所有人將齊聚奉天宮廣場前,行三跪九叩禮,完成媽祖的「祝壽大典」。隨後,信眾們又將跟隨媽祖的鑾駕踏上歸途。
至此,繞境的行程才剛剛過半,回城仍需日夜兼程,馬不停蹄。沒有人的腳在此時能夠完好,所有人以近乎殘酷的方式尊奉他們心中的媽祖。一場繞境,百態人生,有人強健了體魄,有人了卻了心願。有人為家人求得了祝福,有人為生活找回了動力。
雖然風餐露宿,烈日當頭,但是沒有個人把繞境當做艱苦的事。生活中難免有苦難,但媽祖賦予了信徒們包容的善心。
不抱怨、不計較、以愛去填補,以智慧去改變。或許媽祖能如此得民心,恰是由於她對民心的教化。
有人說,在臺灣,一生一定要參加一次媽祖繞境。或許是為了信仰,或許是為了家人的平安幸福,或是對媽祖的承諾。
在這段媽祖繞境的旅途上,就算是互不相識的人們,也會互相關心,互相加油打氣,沿途的鄉親們或是喊一聲加油,或是遞上一杯熱騰騰的清茶,一份米糕,或是一桌豐盛的食物,也能讓人困頓的身體重現活力,疲憊的心靈充滿暖意。
而這暖意,正是媽祖的福音,因為媽祖,所有人相親相愛的在她的懷抱裡。在這片土地上,在你的心裡,在我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