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中學-在學中教-邊學邊教-邊教邊學,一位教師觀念之旅裡的十...

2020-12-20 騰訊網

  

  未來沿路的風景一定還會很多很多,就像那些迷人的好書,總會一本又一本接著到來。

  回顧個人的閱讀經歷,至今所獲得的有關教育的「啟蒙」,覺得正符合劉瑜在《觀念的水位》的自序裡所寫:所謂啟蒙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對蒙蔽理性的擦拭。這段經曆本身,也恰恰就是觀念的旅行,在旅行之中,結識不同的作者,因為這個作者獲得觀念的更迭與水位的提升。我想談談旅行中影響我的10個人以及他們的著作——如果將每位作者看作一本厚重的書,那也正好是10部書。

  教育的技術與藝術

  首先講到的是於永正老師。於永正老師的《教海漫記》,我一直稱之為「扶我上戰馬的書」,此書對我的影響,雖沒有到達觀念的層面,但給了我實踐助力。

  1998年剛參加工作時不會上課,怎麼帶著孩子學習語文,怎樣在課堂上提問、與孩子展開對話……這些尋常事就把我難倒了。2000年初,有同事買了本《教海漫記》,我無意中看到,一夜時間一口氣讀完。對於實踐經驗極為缺乏的我,這本基於實踐的教育教學隨筆集簡直是場及時雨,於永正老師淡定從容,以一個過來人的智慧,將他對教育、教學方面的認識與經驗包容在一個個故事中娓娓道來,「露一手」「蹲下來看學生」「教學——一門遺憾的藝術」「是老師配合學生,不是學生配合老師」……於永正老師話語親切,通俗透亮,幽默可人,怎麼讀也不覺得累。接下來,我又鑽研《燕子》、《靜夜思》等精品課的教學實錄,我仿佛發現了教學實踐中的光亮,對著它一招一式學,一字一句練,從《教海漫記》中我第一次看見了真正的課堂,也朝著真正的課堂進發了。

  於永正老師的著作給了我課堂策略與技術的指引,但教育絕非技術,就像人說的,它也是藝術。那麼,如何接近教育的藝術?這是個問題。施良方先生的三書本《學習論》《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給我打開了三重門,我意識到教育的藝術絕非空洞的技術主義,一定得有理論的滋養,教育藝術的源頭之水是教育理論——可以有直覺,可以有頓悟,但你的理論素養決定了直覺是否只是錯覺,頓悟是否僅為讀誤。

  三本書研讀完畢,我對教育、教學真有了一些認識。比如課程,當前課程改革每天都被掛在教師嘴上,但教師對課程本質到底有多少理解?對課程改革理念的把握又有多少?還有教學理論,我們掛在嘴邊的諸多策略如果從教學理論的角度考量一番,又有多少是以訛傳訛誤人子弟?《教學理論》給了我很多技術以外的啟發,讓我漸漸對所謂教學技術起了懷疑之心。坊間更有許多講班級管理的書,根本缺少了對學生的尊重與民主精神,裡面更多狡智與手腕,實不可取。說到底,教育教學不完全是技術活,正如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裡所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我完整」。

  什麼是教師的天職

  接著說的是約翰·洛克。《教育漫話》對我最初的震動,來自書中致愛德華·克拉克信中的一句話,「因為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如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絕不能借第二次或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刷洗不掉的。」讓那時為師不久的我深感駭然。

  這句話固然有修辭之寓,到底還是這個理,教育之誤,影響大矣。默念此句良久,更有惶恐與不安。雖然這之後,還是一天一天教書,要說錯也不敢說一個沒犯,但至少眼裡、手裡常常有這句話——在從事教育的初始階段,洛克這聲當頭棒喝,是難得的指路明燈。

  直到現在,但凡說到教育或教學裡的「錯誤」,我總會下意識地想到洛克,想到他毫無轉圜餘地的斷語。反過來想,錯誤的不可洗刷,也是洛克對教育力量的堅信。

  今天在我心目中,洛克是政治家與思想家,教育家的位置反而靠後,但無論如何,《教育漫話》帶給我的對自身教育行為的警惕,也已經是「終身刷洗不掉的」。

  往下數的話,應該就來到了內爾·諾丁斯。內爾·諾丁斯是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榮譽退休教授,美國教育學會、教育哲學研究會和約翰·杜威研究會前任主席,世界知名教育理論家。我現在手頭有她的幾本書,我喜歡也最受益的是最先讀到的《學會關心》。

  內爾·諾丁斯在《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一書中,直接將「關心」看作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提出「關心」必須主導學校課程,因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

  《學會關心》第一章和第三章對當下教育的考察深刻透徹,她批評的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教育生活。尤其重要的是,內爾·諾丁斯未將思路停留在批判上,而是有相當清楚的建設,她立足於關心的學校課程建設,分別為:關心自我;關心身邊的人;關心陌生者和遠離自己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地球;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關心知識。

  內爾·諾丁斯有著非凡的慈悲情懷,強調這個世界上「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他們都在接受一個在道德上貧困的教育」,沒有平等,沒有關心。所以,她認為教師必須將自己想像成一個由一大群不同孩子組成的大家庭的父母,然後問這樣的問題:我想為這些孩子做什麼?我想為每一個孩子做什麼?懷著這樣的思考,投身於教育,為培養所有孩子貢獻力量。這就是《學會關心》帶給我的。

  內爾·諾丁斯是10個孩子的母親,其中5個孩子是收養的。以自己的行為捍衛自己的教育觀念,這是她對我教育觀念的又一次衝擊與塑造。

  接下來這位是陳丹青先生。大概從2006年起,陳丹青的人與書都牢牢吸引著我,讀他的書,看他的訪談,聽他的牢騷。那年陳丹青自清華美院辭職,鬧得沸沸揚揚,他就像安徒生筆下那個天真的小男孩,說出皇帝壓根兒沒穿衣服的事實,將大家心知肚明地捧上桌面,勇氣可嘉。而這種勇氣對我,恰恰就構成了審視與批判教育這一觀念的啟蒙,長期閱讀他,會形成一種與他有關的教養,那就是理性、審慎、明晰,同時不乏溫情與熱烈。我喜歡陳丹青,就在於他的言說毫不隱諱地將心中所念如數倒出,憤怒背後又有著強烈的期許,對青年人總有一種又憐又惜的教導。在這點上,他與魯迅類似,一切都看透,卻不退縮。

  陳丹青曾有一篇小文章,是寫給導演賈樟柯的,收錄在賈樟柯《賈想》一書裡,在文章裡陳丹青寫了這麼一段:

  永遠不要等著誰來救我們。每個人應該自己救自己,從小救起來。什麼叫作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實自己的感覺,認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煩,不要放棄,不要敷衍。哪怕寫文章時標點符號弄清楚,不要有錯別字——這就是我所謂的自己救自己。

  我常常想,對教育,對教學,我們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無論是理念還是實踐,不要煩,不要放棄,一節課一節課地教。陳丹青在清華帶過學生,雖然他現在不教書了,但從他的著作裡仍然可以悟到什麼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又該如何承擔自己的天職。這樣的思考本身,正是觀念的形成與塑造。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很多時候,也許教師不必急著去求專業發展,可以先想一想,自己身上到底有沒有一種為教育的專業精神。專業精神之外,還要有專業智慧,這方面法國當代著名科學家、社會活動家阿爾貝·雅卡爾給予我甚多。

  阿爾貝·雅卡爾這位老先生的身份比較複雜,是遺傳學家,是人口學家,是大眾思想家,是社會活動家,尤為重要的,是一個小姑娘的曾祖父,為了向這個還沒來到世界的小女孩解釋世界,寫了一本《寫給未出世的你》。雅卡爾曾經擔任過法國的教育部長,所以他對教育的關注可謂情理之中。應該說,正因為雅卡爾本身知識結構的多元,以及他獨特的數理思維、複雜性思維,他的著作裡就有了獨到之論,但這些見解確實又接近理想教育的本質,他說:

  「教育就是啟蒙孩子做交流的遊戲,與周圍的人互相交流,與過去的或其他地方的人群和文明做單向交流。所以,不管教育的內容是什麼,是數學、物理、歷史還是哲學,其目的並不是提供知識,而是藉助知識,提供讓人可以參與交流的最佳途徑。」

  站在雅卡爾的這個視角上,能更好地理解課程,建設課程。所以,課程改革絕不僅僅是「改課」,本質上這是一個系統的變革,牽涉到教育系統的轉向,牽涉到人的展開。課堂上的教師,甚至是一群不需要教學計劃的人:

  「我想說的是,孩子提出的種種問題可以有許許多多十分不同的答案。因此,教師的角色在於利用這些問題來傳遞他認為重要的信息。一種教學計劃的存在將捆綁住教師,使他覺得必須講述這樣或那樣被規定的事物,而事實上他是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講些另外的事情。我覺得,教師帶著他們的學生忙亂地追隨——一種沒人能明白的教學計劃是一種可悲的狀況。從孩子智力發展的角度講是令人遺憾的。」

  阿爾貝·雅卡爾的書譯成中文的不少,他那些令人瞠目的觀點,建立在深刻的教育考察基礎上,他尖銳地讓人看到教育的本質被背叛到何種地步,所以他屢次重申,教育體制的作用不再是培養孩子準備好進入這個社會,而是培養他們建設一個新社會。對個人而言,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找自己的幸福。

  阿爾貝·雅卡爾推動我走向教育的原點,但我迄今為止,就「教育」這一概念所得到最好的認知,來自另外一位大學者,他就是雅斯貝爾斯,還有他那本薄薄的《什麼是教育》。

  《什麼是教育》以存在主義哲學為認識論基礎,從「生存、自由、交往、歷史、超越」的存在哲學概念出發,指出教育就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活動的本質是文化的傳承與精神的自由交往。教育的目的是達成人的自我生成。為實現這一目的,雅斯貝爾斯提倡進行文化教育,提出自己偏重傳統但又結合現代的課程思想,並表達了對教師、對教學、對陶冶等方面的主要看法,從而賦予了存在主義教育思想以具體的內容。

  雅斯貝爾斯在書裡寫道:教育依賴於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獨立,它要服務於精神生活的傳承,這種生活在人們的行為舉止中直接表現出來……在我們的時代裡,精神命運必然決定教育的內涵。

  身為教師,我們的任務絕不只是著眼未來,更多的恐怕還是要著眼於學生和我們的當下。因為當下才是實然的,才是方方面面需要的。所以,許多時候教育者要用自己的努力,讓我們和學生感受到每個個體的生長——生命的、知識的,「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強調的是只有教育者將自己和學生當人來看了,我們的工作才有可能是有意義和有成效的。當然,這種成效不僅僅是學業上的。面對不可改變的格局,需要的恐怕就是自己對教育的信仰與追求,並且要有將這信仰和追求付諸實踐的努力。一方面我們要堅守我們的信仰,另一方面我們在明知不可為而為的情形下,還要學會妥協與周旋,以期在我們的努力下實現對現有的教育問題的改善與糾正,通過自身的改變喚醒他人的改變,使我們在共同的、點點滴滴的努力中,慢慢地使教育回到常識上來。

  教與學

  我長期執教於鄉村,因此喜歡讀陶行知先生。最被打動由此銘記在心的是先生對教育之「理想信念」——要從鄉村實際生活產生活的中心學校;從活的中心學校產生活的鄉村師範;從活的鄉村師範產生活的教師,從活的教師產生活的學生、活的國民。

  回望過去,就陶行知先生在鄉村教育上所做的努力,現在的鄉村教師是否可以接續?是否可以將陶行知先生的信念內化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新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正是這麼講的:

  新教員不重在教,重在引導學生怎麼樣去學。對於教育,第一要有信仰心。認定教育是大有可為的事,而且不是一時的,是永久有益於世的。不但大學校高等學校如此,即使小學校也是大有可為的……

  在陶行知先生看來,作為新教育的新教員,第一要義就是要有「信仰」,就是對教育對未來的「理想信念」,他始終深信「如果全國教師對於兒童教育都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必能為我們民族創造一個偉大的新生命」。顯然,時至今日,鄉村教師同樣要具有如此理想這般信念。

  在這些年的教學實踐中,有一位學者對我影響也大,這就是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先生。《靜悄悄的革命》關於「傾聽」,關於「潤澤的教室」,曾經是許多老師溫暖的發現。而我,《教師的挑戰》與《學校的挑戰》是更為喜歡的。

  佐藤學先生倡導「同僚性」校本研修,所謂「同僚性」,係指中小學教師基於共同的教育願景,在頻繁地探討教育活動、展開新的教學創造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合作性關係」,佐藤學先生直截了當地提出,在這樣一個研修模式下,教師自身必須從「教育專家」轉型為「學習專家」——倘若以一句話概括佐藤學先生對我觀念的改造與重塑,就是這麼簡單,做老師的,要從「教」到「學」,你是「教」者也是「學」者。教研也要以「學生學習」為取向進行思考、討論。

  最後,要說的這一位,是近10年來我反覆閱讀的一位學者——張文江先生。他的這本《古典學術講要》,我重讀多次,每次讀仍然深深為之沉醉,尤其第一篇關於《學記》的講記,幾乎將中國文化傳統裡的教育觀念全部打通了。書裡講到五大方面:有傳統——古典之魅;有課堂——教學之場;有智慧——學問之通;有善良——為師之道;有氣息——人情之醇。

  張文江先生對經典的解釋,不是只鑽故紙堆,而是「打破中西體用之類的限制」,與今人對話。所謂今人,又是中西兼有,他解釋中國古代經典,常與西方碩儒心意相通,這部書就是從亞里斯多德引入,而這之後,蘇格拉底、柏拉圖、色諾芬、維蘭德、黑塞、懷特海……他在中國古代典籍與西方哲人之間架起了橋梁,通透,通達,通暢,閃爍著思想光芒的話語,隨便翻到哪一頁,俯拾皆是。書中,張文江先生講教育真正的功能在於判斷一件事情該不該做,至於如何做一件事情還是其次的作用,這就是《學記》裡寫張文江先生的「求善良」。為師之道,同是善良。

  《古典學術講要》之中,往小處看,看得到張文江先生對學生的拳拳之心,說到底,他講的學問是與人生直接關聯的,他不是講授知識,而是希望借這些學問讓學生更好地去生活。他會從經典出發,聯繫生活中的人情事理,給學生提醒或者警示,不致誤入學問與人生之歧途,正如他在給某學者信中所言:「《古典學術講要》的主題還是在於談教育,此教育應理解為人在天地之間,小而言之在當今社會中,何以自處。」

  在張文江先生的為師之道中,還有一個特別好的,那就是「讓」,他提出,如果學生真的發揮了,老師要退讓,要閃避,不阻止學生的進步。他借《學記》談到這一點,說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老師與學生實際上是可以互相替換的,「好的教師永遠把自己當學生,而學問有些至深之處,只有當了教師才能學會」,所謂「斆學半」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到這裡,我想可以做一個總結,我的教育觀念之旅,實際上就是「斆學半」,在教中學,在學中教,邊學邊教,邊教邊學。閱讀,確實是克服觀念之蔽的重要方法,因此它也足可以克服生命與思維的有限性。在這個時代,一個人的生命是很固化的,尤其教師,單調而機械的教學一旦成了一種體力活,那會磨損自身太多的靈性與慧根,但在閱讀之中,存在著突破思想和認知邊界的可能性,對一個自由的靈魂來說,可能性是一個何等重要的詞,思想的探險同樣是激動人心的,觀念之旅也正是如此。當然,我的教育觀念之旅並不僅僅只有這10個名字,比如盧梭、杜威、蒙臺梭利、阿蘭、河合隼雄、劉緒源、龍應臺、張大春等,歸根到底不在於名字的多少,而在於對這些名字背後觀念的吐納和呼吸。也正因為此,我的教育觀念之旅就永遠也不會停止,未來沿路的風景一定還會很多很多,就像那些迷人的好書,總會一本又一本接著到來。

  書單

  冷玉斌,江蘇興化人,小學語文教師,中國教育報2015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愛讀書,偶作文,著有《教書·讀書》

  《教海漫記》

  於永正 著

  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教育漫話》

  約翰·洛克 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中學教育學》

  施良方 編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學會關心》

  內爾·諾丁斯 著

  教學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退步集》

  陳丹青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睡蓮的方程式》

  阿爾貝·雅卡爾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什麼是教育》

  雅斯貝爾斯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版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教師花傳書》

  佐藤學 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古典學術講要》

  張文江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冬慈

  薦讀

相關焦點

  • 劉德華教女兒畫畫,自己才學也敢教?5幅油畫顛覆了我們的觀念!
    陳洪標|文【全文共1841個字,13張圖片】劉德華教女兒畫畫,自己才學也敢教?5幅油畫顛覆了我們的觀念!學書畫的,都知道一個道理,可以教別人家的孩子,不要教自己的孩子。這因為自己教孩子往往會過於嚴厲,反而損害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扼殺了學書畫的興趣。但是劉德華教女兒學畫初見成效,這件事卻顛覆了我們家長的觀念。而且劉德華學油畫,也是才學不久,他為什麼就敢教自己的女兒呢?
  • 聊城紅色文化教材開始「邊用邊改」
    目前,各學段教材正在陸續試用,東昌府區全學段布點試用,其他縣市區以一個分冊為重點布點試用。本次紅色文化教材「邊用邊改」的時間為2020年10月9日至本學期結束。根據市區關工委安排,以2020年9月22日聊城市紅色文化系列教材階段性成果交流會為標誌,開始進入紅色文化系列教材試用階段,邊試用邊修改。東昌府區全學段布點試用,其他縣市區以一個分冊為重點布點試用。為做好紅色文化系列教材試用修改,進一步提高紅色文化系列教材質量,東昌府區制訂了紅色文化系列教材試用工作方案。
  • 韓語入門:教韓語小白如何快速邊看韓劇邊學會韓語
    今天就來和各位韓語零基礎的小可愛分享一下如何【邊看韓劇邊學習韓語】~第一步 學習發音首先,你需要掌握韓語40音。第二步 掌握單詞、語法掌握了基礎的發音,現在就可以邊追韓劇邊學韓語了。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可能只關注劇情的發展和男女主角的顏值,對於韓語本身的關注會降低。不用擔心,這是正常現象。因為畢竟大家的母語是漢語,在理解上會自動的開啟漢語模式。
  • 青梅竹馬不僅指愛情,讓我們跟著詩詞,帶孩子邊玩遊戲邊學國學
    因為,這些詩詞裡,藏著許多他們所不知道的遊戲。騎竹馬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唐】李白《長幹行》十歲兒童,看騎竹、花陰滿城。——【宋】劉辰翁《滿江紅·十歲兒童》翩翩竹馬兒童喜——【元】元好問《摸魚兒·憶元龍》竹馬最初的樣式非常簡單,就是一根竹竿而已,兒童騎在上面假作騎馬,當然,也可以是掃帚之類的長條物。宋元以後,竹馬的典型式樣逐步跟現代木馬玩具造型接近。
  • 特級教師周飛講述「面對未來的教與學」
    近日,上海市教委督導室副主任、特級教師周飛做客曹楊中學「赤子講壇」,以「面對未來的教與學」為題,為全體師生做了專題講座。此次講座,既是一場直擊教學前沿的導入課,也是一次革新教育認知的深化課,還是一節意義深刻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課。
  • 學會和會學,教會和會教的區別
    會學與學會是遞進式的邏輯關係,會學是學會的條件,學會是會學的必然結果。有的人不是沒學會,而是不會學,可見「會學」比「學會」重要。教師要讓學生由 「學會」到「會學」,就必須將目光從關注教學內容向關注學法指導這一方平移。也就是要求教師完成從教會到會教的角色轉變。會教的老師往往能授予學生自學之道,求知之法,教會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中發展智能。
  • 有沒有成為對外漢語教師教外國人學中文的真實差距
    今天,我們來說說有沒有成為對外漢語教師教外國人學中文的真實差距,讓我們從能力提升、兼職收入提高和人脈拓展等方面來看看。從能力的提升上來說,想要成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去教外國人學中文。首先,你可以去朔博國際參加國際漢語教師培訓課程,學習專業的對外漢語知識和教學方法。通過課堂試講之後,學校老師會安排你進行漢語角實踐教學,幫助你積累到教學經驗和方法。
  • 龍虎豹三大頂尖邊路名言大盤點:你在教我做事?
    Hello各位小夥伴們,眾所周知在王者榮耀中,邊路玩家是構成遊戲主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現如今的巔峰賽路人局中,有三位頂尖邊路選手因為相互之間融洽的關係,被網友調侃為龍虎豹三邊,分別是賴神、德華以及樹葉,那麼本期小編將為大家盤點這三位頂級邊路的名言。
  • 淺析「三教」改革的三個核心問題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務。「三教」改革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它們形成了一個閉環的整體,解決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麼、如何教」的問題。其落腳點是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複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這也是「雙高計劃」建設中「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首要任務。
  • 大廚教做正宗蒜蓉開邊蝦,做法簡單,味道鮮美,再也不用買著吃了
    大廚教做正宗蒜蓉開邊蝦,做法簡單,味道鮮美,再也不用買著吃了每到了冬天的時候,就感覺這一年又將要過去了,時間真是快,不知不覺又是一年,冬天就是滋補的季節,在我們東北人的思想中滋補就是"養膘",所以到了冬天就各種吃吃喝喝,也是為了身體需要營養
  • 幼兒園不教,一年級又要有基礎,幼小銜接誰來管?
    但是,這又存在一個矛盾——現在的幼兒園倒是響應號召啥也不教了,可是孩子入學進入一年級以後,又要求有一定的基礎,否則,根本趕不上趟。我們辦公室有兩位一年級老師,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同時在那裡嘆氣,一問,說是班級裡的孩子,啥都不會,什麼都要手把手教,就連寫字,姿勢也不對。
  • 邊遊邊玩邊學 探尋歷史文化
    線下邊走邊學邊玩,線上傳健身視頻贏獎品 當天上午,簡短的儀式和精彩的全民健身表演之後,羅浮仙境歷史文化遊徑體驗日活動正式開始。 記者留意到,此次活動在旭日古村的平伯陳公祠、司馬第、陳百萬故居和古欖園設置4個打卡點。參與者根據線路安排,走完4個打卡點,集齊4個點的印章,便可在禮品兌換點兌換紀念杯子、摺疊背包等小禮品。
  • 線上線下融合:重塑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
    OMO學習方式並非指線上、線下簡單相加,而是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能夠倍數級放大教與學的效果。OMO學習方式將重塑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的關係,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學習者;老師也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引導、調動、組織學生自主、自律學習的人,是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之人。 「學習為重」是OMO學習方式的核心理念。OMO學習方式的重心在「學」而不是在「教」。
  • 邊走邊學 且遊且研
    (學校供圖)   本報訊(記者莫俊 通訊員吳詩玥)10月30日,南寧市鳳翔路小學開展「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研學主題活動,鳳翔校區和景暉校區學生按年級分赴不同的研學基地,在自然探索、科學探究、民俗魅力之旅中邊走邊學,收穫豐碩。
  • 榕樹下、小河邊、祠堂裡,東城「鄉村導賞員」邊遊邊學
    榕樹下、小河邊、祠堂裡,導師邊走邊講。學員們邊遊邊學,這是東城街道首期,鄉村導賞員培訓活動的一幕。
  • 以「職教20條」方案為背景,如何開展高職院校的「三教」改革?
    在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的背景下,重點關注並研究解決高職教育在教師、教材、教法中存在的問題,抓住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牛鼻子」,對進一步深化內涵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 追劇也能學英文,邊看邊學!
    在一些英語大神的提醒中,總是會談到看美劇學英文的建議,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小夥伴說自己看了無數部美劇,英語水平還是沒有一點提高。但這件事情做起來是比較複雜的,絕不僅僅只是靠「看字就能得到解決的。今天就教你們如何在看美劇中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希望你們在學習英語時也能找到其中樂趣!
  • 研學北川丨邊走邊看邊學,北川「大課堂」,開課啦
    古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要麼讀書,要麼旅行將學習融入旅行邊走邊看邊學中華大地民族文化豐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才使得中華文化更加璀璨❤研學第一章風景裡還有很多動植物那些書本裡的奇花異草、小動物會活靈活現的出現在你眼前你可以了解它們的生活環境、生長態勢……
  • 這家臺企紮根武漢研發科學課,臺灣老師網上教孩子做飛機
    張志榮(右)與團隊成員正在研究網課學具。在這家位於東西湖區旭東科技園區的企業,長江網記者看到了網課學具:5架樣式各異的飛機模型,「這些飛機都真正能飛」,教師潘思瑋介紹,這組網課為期5天,孩子們在家收到郵寄來的手工包後,在網上接受老師網上指導,每天製作一架不同類型的飛機,鍛鍊了動手能力,還能學到不同飛機飛行的科學原理,涉及動力學、氣壓原理等知識。「邊做邊學,這是我們堅持的特色。」
  • 跟「考拉吳」 邊「遊山玩水」邊精彩作文
    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教教我啊!」    在快報「作文擂臺賽」開賽的數年來,每天,我們不但能收到很多學生的優秀參賽作品,更多的則是很多家長打來的關於寫作困惑的求助電話。「這是一個讓家長和學生溝通、交流的大平臺,傳授的不僅是作文,還有老師們的智慧,其目的正是為了給迷茫中的家長、學生指明一條成長成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