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記者獲悉,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廣東共有39家博物館分別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三級博物館。其中,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是以「南海Ⅰ號」宋代古沉船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展現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動態演示過程的中國首個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主要展出的沉寂於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貿海船「南海Ⅰ號」及在其上發現數十種文物,包括黃金飾品、中國陶瓷、宋代漆器等。2013年曾被評為第二批國家二級館。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於2005年12月28日動工興建,博物館主體工程由五大「關聯艙體」組成,水晶宮是五大「關聯艙體」中最大的一個艙體。「南海I號」宋代沉船安放在水晶宮內,其水深12米,水質、溫度及環境都模擬沉船當時所在的海底環境參數人工合成建設。2007年12月23日,「南海I號」整體打撈出水,2007年12月28日順利進館。2009年12月25日上午10時,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館。
廣東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將成為以「文物保護、協調環境、旅遊開發」為出發點,以文物保護為核心,以注重環境和生態保護為原則,以「藏以文化底蘊,寓意時代意念,融以自然神韻」為目標的「世界一流、亞洲一流」的現代化專業性水下博物館。在博物館周邊將興建有娛樂城、潛水俱樂部、風帆俱樂部、賓館、海水浴場、海文化表演廣場以及旅遊娛樂商業街等輔助設施。
「南海I號」知識科普
「南海I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裡處,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於1987年被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距陽江市海陵島30多海裡的海區意外發現。專家從船頭位置推測,當時這艘古船是從中國駛出,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國。
這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保存完好,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其出現對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同時,它也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 。
「南海I號」是在「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貴文化遺產,其所載文物反映了我國宋代的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文化藝術與先進科學技術,為「海上絲綢之路學」研究古代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及研究我國古代的「來祥加工」等提供了極好素材,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對外貿易史等而下之都是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成為世界考古界和探險界關注的焦點。
【全媒體記者】張琪琪 楊世華
【作者】 張琪琪;楊世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