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高淳,山巒含翠,溪流清澈,灰白色的徽派建築掩映在青翠的竹林中,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很難想像,這裡曾為了發展經濟差點讓青山綠水灰塵遍布,山林失色。
15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系統地闡釋了浙江發展的八個優勢,提出了指向未來的八項舉措——「八八戰略」,這個著眼發展大格局和全面小康建設的宏圖大略不僅給浙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一衣帶水的江蘇南京高淳區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一幅青山綠水、美麗和諧的生態畫卷,在這江南水鄉之地徐徐鋪展。
生態到生態文明的探索
「雨歸隴首雲凝黛,日漏山腰石滲金。」範成大筆下的遊子山是高淳的象徵。2000多年前,孔子登臨此山,見這裡青山綠水,油然而生回歸故裡的遊子情懷,遂謂之「遊子山」。
2000年後,記者登上遊子山,如詩如畫的山水之景和底蘊深厚的歷史典故讓人沉醉,高淳生態文明的建設之路也令人讚嘆。
改革開放之初,高淳生態環境雖優越,卻長期找不到出路,一窮二白。為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高淳興建了一批工廠,但生態環境迅速惡化,亮出「黃牌」。這讓高淳人明白了一個道理: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20世紀90年代,高淳堅持不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GDP在全市後列,發展緩慢。有人質疑:「環境好有什麼用,吃好穿好才是硬道理。」高淳人也很困惑,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破壞環境,可守著碧水青山,一直窮下去,也不是辦法。
2003年,在浙江省「八八戰略」的影響下,高淳區委、區政府從實際出發,提出「生態立區」的發展戰略,既要環境美麗,又要人民富裕,確立了生態發展之路。
重視生態發展,高淳人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立足高效生態觀光農業,發展鄉村旅遊;打造萬畝茶園、萬畝果園、萬畝竹園,建成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確立「70%生態涵養區,30%生態經濟區」的全域生態空間布局。這些無汙染產業充分調動了農業、旅遊、文化等因素,高淳的經濟也活躍起來。
據統計,2017年高淳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0億元,可比價增長8.2%。
慢城與生態文明的相遇
2010年,高淳在椏溪鎮建成全國首個「國際慢城」,進行以東部遊子山為核心的山慢城、中部高淳老街為核心的文慢城、西部固城湖為核心的水慢城的大慢城建設。
「固城湖是我們的母親湖,沒想到我也能在這湖裡撈到『金子』呢。」在固城湖旁辦農家樂的張銀鈺的臉上笑開了花。她說,2010年,自己和丈夫在蘇州打工,後來聽說家鄉高淳建成了國際慢城,夫妻倆果斷回家創業,辦起了農家樂。隨著慢城遊客的增多,生意也越來越火爆。一年的利潤能有30多萬元。
據悉,近年來,為打造大慢城地標名片,捕捉慢生活時代情結,高淳實施旅遊+城景一體、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十大工程,推進總投資300億元的慢城風情小鎮、固城湖旅遊度假區等全域旅遊項目建設。遊客量從2011年的250萬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900多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兩位數以上。
「慢下來既是經濟社會轉型期對發展方式的自覺選擇,更是時下對生活方式的追求態度,不僅可以帶來直接的生態效益,而且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更好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高淳區副區長施冬詠說。
既保護環境又傳承文化
走在椏溪鎮躍進村,一群佩戴彩紙包紮的馬頭、馬尾,手持彩扇,在廣場上擺出不同陣形的孩子們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原來,這些孩子們正在排練「小馬燈」。小馬燈表演是流傳在躍進村的民間舞蹈,起源於明朝末年,以唐、宋、元等朝代為歷史背景,由孩子扮演嶽飛、穆桂英等歷史人物,陣法表演有60多種,其中在表演中擺字也是一個亮點,如天、下、太、平等字,通過這些表演傳承民俗和歷史。
「中國源遠流長的鄉土文化是一種優秀的生態文化,是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的綜合文化表現形式。建設生態文明離不開生態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施冬詠說,高淳有著豐厚的鄉土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像小馬燈這樣的非遺項目,不僅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還讓他們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意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除了小馬燈,高淳還對東壩大馬燈、椏溪跳五猖、薛城花臺會、高淳民歌等民俗文化項目進行全方位的延承。
如今的高淳百姓,鼓了口袋,富了腦袋,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生態環境的自覺維護者。垃圾分類,用竹籃、布袋買菜,在家門口種草養花。環境至上的觀念在高淳人心中紮下了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慢下來的高淳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發展了經濟;既傳承了文化,又幸福了市民;實現了生態與發展的共贏。 (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