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中韓關係,向來跟父子兄弟般熙熙怡怡。按情理來說,即便到了現代社會,兩國當極融洽的才對。
可實際上,因為某些「歷史遺留問題」,中韓一直有芥蒂。帶著互相抱怨的情緒,進入了當代,雙方的民間大眾,那種或「反中」或「嫌韓」的對立情緒,是跟烏雲一樣至今都盤亙在社會上空的,隨著氣候變化,時晴時雨,無法完全驅散。韓國申遺的爭議問題,不過就是其中一個小出氣口。一樁本來可美美與共的好事,因為都帶著誤解,反倒被反向激化了。
在大部分國人眼中,韓國不僅是「申遺狂魔」,而且還是「申遺流氓」,專門跟咱們作對,搶佔中國祖先那點遺產。確實,近10多年來,韓國官方搞申遺就是無所不至無孔不入,從孔子、西施、李時珍等名人,到風水、中醫、渾天儀、活字印刷術等,再到粽子、餃子、元宵等美食,一切吃喝拉撒的東西,都要「強取豪奪」,打上「思密達」的標籤。以至於有玩笑說,韓國人似乎擠破腦袋想證明自己才是更正宗的中國人。
這樣的做法,反饋過來,民間民憤自然是很大的。這很好理解,也很理所當然。但是,我們也需要冷靜想一想、認真地多點了解:這裡面,是否有什麼誤解存在?
首先,我們明白,為啥韓國要如此費盡心思地「搶」咱們的文化遺產?論其原因,平心而論,當然是因兩國同屬東亞文化圈,彼此非遺的項目,存在數不清的交集。
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中韓之間,無論政治還是文化,幾乎都是類似主客這樣一種關係。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中國文化也是韓國文化的源頭與母體。中國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貝,也是對方祖先留給他們的最重要的文化資材。
對前現代的韓國人而言,「中國」,那是他們通過漢字典籍所了解到的,世界的文明典範國,是作為「教養的記憶」存活在他們實際生活之中的。中國文化,更是他們歷代都還要學習的對象,即便現在也不曾完全放棄。
像過去的朝鮮王朝,對中原文明正統地位的認同與堅持,是極讓人感動的,看過類似《南漢山城》影視劇的朋友可能感受更深。如今,去韓國旅遊,依舊能夠見到他們盡力保存的從大陸傳遞過去的「傳統文化」。他們那些文物舊儀的原汁原味,太多甚至「中國化」到比我們還徹底。
可以說,中韓之間,長期都是「同文同種」——這個觀念是雙方確認過眼神的。所謂「唐代看日本,明代看韓國,民國看臺島」,是否很正確暫且不議,但這話能流行,那也是有基礎的。因此,當韓國需要獨立地申遺時,那是無可避免地「碰瓷」、雷同,除非他自認野蠻,不認為自己有「文化遺產」。
客觀地說,你也很難說他們一定滿懷惡意:除此之外,他們的確拿不出多少與古中國文化完全無關的「遺產」了呀!
其次,我們還需明白,韓國人如此「瘋狂」地申遺,他們的核心目的到底在哪,又有著怎樣的企圖?
實際上,韓國人對申遺的熱衷,由來已久,並非近10年才開始的。設身處地一想,其實也不難理解:世界上任何民族國家,但凡是正常的,只怕都無不珍惜祖先的精神遺產,鄭重其事是理所當然,希望得到更好的保護更屬人之常情。當年,古希臘詩壇大V荷馬先生死後,那9個城邦國家,為爭奪他的出生地,竟發動了戰爭;即便是一國之內的地方之間,比如「二陽」的諸葛亮之爭,還不是火藥味十足?
而今的韓國,那麼的「猴急」,也是因為有很嚴重的焦慮在。從國家戰略高度來說,不管過去的韓國如何「附庸」,人家如今畢竟是一獨立國家,要在源頭上追溯自己的文化之根,論證自身「分家」後的「合法性」,也是必然之事。 可以說,不管「事大主義」與朝貢秩序曾如何正當過,如何擺脫外在依附,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文化上的,是人家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徹底獨立自主的追求與夢想。
因此,他們當下汲汲熱衷於申遺,用意之一,也是要證明自身文化根源的獨特性。說扯遠一點,這波操作,完全可視為自15世紀以來他們的世宗大王搞出獨有的表音文字就開始的思路延續。前些年,將從「漢城」改名為「首爾」,堅決去「漢化」,也是這套理念在作祟——韓國的可悲在於,他們想去「漢化」又無法真的去掉「漢物」,只能硬著頭皮說是自家舊物。
當然,申遺還有一個很實在的利益關聯。因為,一旦成功,就可以獲取聯合國大量資金援助,進而推廣旅遊,拉動內外需,躺著掙錢發財。申遺,是一樁極其現實的考量:既可推動民族主義化、獲取獨立合法性,又能大創其收。如此利好,何樂而不為,如何不想著捷足先登?
最後,還剩下一個最核心問題,就是對於韓國如此「瘋狂」的舉動,我們該怎麼看待,並該怎麼應對?蠢笨如我,倒有3點意見:
一,我們必須得正面認識到,韓國「申遺」,很多爆出來的,讓中國人惱火的項目,是部分媒體或個人,以訛傳訛甚至是有意混淆視聽造成的撕裂,是意在挑撥和煽動對立情緒。韓國人就辯解過,都是媒體亂說,從沒搶佔
比如,人家的「暖炕申遺」,說的是朝鮮半島的「溫突」取暖系統,跟咱「土炕」就不是同一概念;比如,他們申報的「端午祭」,也並非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端午節」,二者有相似但並不一致,也不幹擾我們「端午節」申報;再比如,所謂的「韓國中醫申遺」,也是誤傳,實際是他們將一本「韓產」古醫書《東醫寶鑑》拿去申報而已。再比如,報端說他們有「活字印刷術申遺」,其實也是張冠李戴,實際是他們將一部現存最古老的由活字印刷而出的佛經拿去申報而已。
這樣一些誤傳,這些年數不勝數。論起緣由,或媒介誤導,或網友杜撰,似乎存心帶風向,有意無意挑起一些子虛烏有的文化爭端,真無必要。講的嚴重點,其實是咱們國人幫著韓國造假,然後再罵韓人不是東西,雙方誤解愈深了。
可以說,任何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情緒,都不該助長。中韓本是兄弟之邦,而非世仇,隔閡日深只會是兩敗俱傷。
二,我們還需明白,「申遺」並非專利申請之爭,並非商標註冊之爭,更非所有權之爭。
這就是說,在規則上來論,類同的項目從不妨礙彼此申報,沒有必要搞得非此即彼。且「申遺」的核心意義,在文化繼承與文物保護,絕非一個國家文明高下的準繩。該爭的固然要去多爭取,但是我們也多點平心靜氣,多點「大國氣度」。
從積極的層面看,韓國申遺,即便個別項目與我們的寶貝有重疊,也並不會對我們造成啥衝擊和損失。因為,非物質的精神遺產,是全人類的共享遺產,咱們固有的一些文物舊儀為他國認同,難道不也是一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好事嗎?真沒必要事事太玻璃心,搞得民族集體心智很脆弱似的。
你說,為啥人家歐洲人,就從來不著急為他們的「聖誕節」申遺呢,到底是自信還是傻缺?
三,我們更需懂得一點是,「申遺」工作,固然有話語權之爭地盤算在裡頭,這不可否認;但同樣也不該完全否認的是,這也可以是一種良性互動,乃至相互學習的過程。
說句得罪人的大實話,關於申遺,我們真的還得跟人家韓國好好學習取經。人家申遺,是真正用心地保護,而我們呢?試問下,我們到底有多少「遺產」,是一旦申報通過,目的不是藉機撈一把,甚至不惜糟蹋?我們有多少申遺項目,申報目的無非赤裸裸地好搞旅遊開發掙錢,什麼改造、什麼拆建、什麼實景演出等等,文化遺產頻遭侵蝕、破壞的惡事觸目皆是。如此申遺,目的何在,又有何用?
我總以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根脈就在本土,你要搞得好,外人無論如何都是搶不走的,能搶的無非一些名頭而已。最怕的絕非惡鄰覬覦,而是我們自己不爭氣,自毀門庭,自己糟蹋。從這個大層面講,最該受責備的,反倒不是亦步亦趨、維護文化遺產唯恐不力的鄰國。
我們自己,如此洋洋自得地亂來,委實才是先祖們的不肖子孫,甚至是千古罪人。從這個層面講,當我們心心念念憤憤不平地陷入與韓國「拔河」的糾結時,是否更應該回頭本源思考:申遺到底是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