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作者:無爭 (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巴茨和倫敦醫學和牙醫學院 研究員)
據英國「天空新聞」電視臺4月12日消息,因新冠肺炎入院的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已出院,但將在英首相官方鄉間別墅契克斯莊園繼續休養。
這段時間,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成為全球焦點。原因很簡單,因感染新冠肺炎病情惡化,詹森送進了重症監護病房(ICU)。
然而,作為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以來第一個感染住院的政府首腦登上頭條,這也許是他最不願意經歷的事。
首相還似乎成為了唐寧街10號(首相府)「毒王」,與他密切接觸過的衛生部長馬休.漢考克,首席醫學官克裡斯.惠蒂,首相首席顧問、脫歐運動總策劃多米尼克.康明斯,以及首相懷孕的未婚妻卡莉.西蒙茲,在他感染後也先後出現症狀並自我隔離。
誰感染了首相?
3月27日,詹森宣布自己出現了「輕微」症狀並檢測顯陽性,開始在家自我隔離。
很多人好奇,到底是誰感染他的呢?
首相府「零號病人」的猜測有這樣幾個:
3月11日,衛生大臣(相當於副部長)蕾丁.多裡斯議員成為第一個宣布被感染的議會議員和內閣成員。
她在檢測陽性之前一周訪問過首相府。但從她訪問到詹森出現症狀之間,間隔超過兩周,且訪問期間和詹森沒有密切接觸,嫌疑不大。
(蕾丁·多裡斯和首相鮑裡斯。圖片來源:《泰晤士報》)
帝國理工學院的流行病學家尼爾.弗格森教授是另一個被懷疑對象。
弗格森在3月16日前往首相府,向首相及衛生部長等匯報了他課題組的模型預測結果:政府如果不採取措施會導致50萬英國人死亡。
弗格森的報告對政府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至此之後,英國政府至少在表面上放棄了群體免疫的方案,開始採取關閉學校,禁止聚會等積極措施阻止疫情蔓延。
(弗格森在個人社交媒體推特發文,稱自己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來源:推特)
然而36小時之後,弗格森在twitter上宣布自己出現了新冠症狀,並開始自我隔離。
不過,教授本人並不認為是他把病毒帶到了唐寧街10號,反而說:「威斯敏斯特(註:唐寧街10號所在區域)有很多新冠病毒」。
還有一種可能是,詹森本人把病毒帶入了首相府。
自新冠病毒開始傳播以來,許多政要都開始用碰肘表達代替握手。
但3月3日,詹森公開表示自己很喜歡與人握手,不會使用「碰肘禮」。
他還說,他剛剛訪問過一家收治新冠病人的醫院,並與每個人都握了手(且不戴口罩),因為根據科學建議,只要勤洗手就沒有問題。
隨即,衛生部長漢考克對首相的觀點表達了完全贊同。
在此之後,詹森被拍到在多個場合與人頻繁握手。直到3月10日疫情進一步發展,他才改口說「人們應該避免握手」。
3月17日,受弗格森教授模型預測的影響,詹森主持新聞發布會,談及保持兩米的社交距離的重要性。
但此刻,與他同時出席發布會的財政部長和首席科學家僅僅站在離他不到一米遠的位置。
(3月17日,詹森建議人們保持兩米社交距離。來源:英國《衛報》)
總的來說,誰感染了首相,現在已經是一筆糊塗帳。
詹森作為政治家,需要參與很多公眾活動,開各種會議,無法避免地要與大量人接觸。再加上一些主觀上的不重視,這些實際上使得他的感染風險高於普通人。
因此,鑑於英國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已經達到相當大的規模,詹森感染新冠病毒並不讓人驚訝(截至4月9日英國共報告感染65077人,由於原則上只對入院患者進行檢測,大量無症狀、輕症無需入院,或未來得及入院即死亡的病例都沒有計入統計)。
正如他的老對手梅姨(英國前任首相)所說: 「可怕的病毒不會區別對待」。
為什麼就首相住院了?
前面提到這幾位,無論是可能感染詹森的人,還是詹森可能感染的人,除康明斯尚無消息外,症狀都很快減輕或消失了,感染較早的幾個已經重新回歸大眾視野。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最後一次在唐寧街11號公開露面。來源:路透社)
然而,詹森在4月3日,也就是確定感染一周之後,透露自己仍有發燒咳嗽症狀,需要繼續自我隔離。
4月5日晚上,他被緊急送往離唐寧街10號最近的NHS(全民醫療服務)聖託馬斯醫院。
4月6日進入重症監護室,但據稱只是接受氧氣治療,並未使用呼吸機。
4月9日最新消息,詹森已經病情好轉,離開重症監護室,但預計至少需要數周才能重新回到崗位。
為什麼唐寧街10號疫情傷得最重的,偏偏是最位高權重的首相?
從生理因素上可以找到一些原因。現已有大量證據表明,年齡因素極大地影響著新冠病毒感染髮展成重症的機率,從50歲往上,死亡率開始陡增。
另外,男性比女性的死亡率要高出50%左右,儘管原因未明。
再者,有慢性基礎疾病更是可以將死亡概率推高數個甚至十多個百分點。
詹森已經55歲,比前面提到的幾位,除多裡斯以外,都更年長。但多裡斯是女性。
另外,雖然詹森在擔任首相前都騎自行車上班,喜愛運動,但這幾年身體有越來越偏胖的趨勢,是否有基礎疾病尚不清楚。
因此,從這些數據簡單推算概率,他的確有相對更高的重症概率。英國廣播公司政治主編蘿拉.昆斯伯格評論說:「權力不會保護(他)免受傷害」。
首相感染新冠,英國現行防疫措施也承受了更大的質疑。因為沒有足夠多的病毒檢測試劑盒,英國很長一段時間只對病情加重、必須入院治療的病人進行病毒檢測(進入四月才開始增加對醫護人員的檢測)。
對於出現症狀的人,NHS建議在家自我隔離7天,之後如果病情持續並加重,醫院才考慮收治。
而且請注意,英國首相不是國家元首(不要忘了女王的存在),沒有專門的醫療團隊為他服務。
詹森出現症狀之後,立即做了病毒檢測,已經享受了特權,在這之後,一向以親民姿態示人的他,嚴格遵照了在家自我隔離的建議,直到第10天,實在堅持不住,通過視頻諮詢了他的全科醫生,才在醫生建議下前往醫院治療。據媒體分析,詹森入院時間,正值女王少見的全國講話(可能是最後一次),在此時添亂,說明情況已經很緊急了。
除了能更早接受病毒感染檢測外,詹森體驗了和英國成千上萬患者類似的遭遇。這也暴露了醫療系統準備不足,應對疫情捉襟見肘的困境。
長期以來,英國醫療資源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傾斜(當然,這也是近幾十年流行病學趨勢決定的),而對烈性傳染病準備不足,全國一共只有四家醫院具備收治烈性傳染病的能力。倫敦兩家,利物浦和紐卡斯爾各一家。
中國疫情在高峰時,英國只出現了零散輸入性病例,當時尚可從容地將病人分配到這四家醫院之一接受治療,最後全部治癒(也造成了盲目樂觀)。
然而,第二波疫情在義大利爆發後,由於地理位置接近、歐盟內人員自由流動等因素,英國感染人數也開始飆升。除了四家定點醫院外,其他醫院也被迫收治新冠病人,但仍然出現了床位短缺,呼吸機數量不足的情況。
一方面,為節約資源,讓出現症狀的病人在家觀察7天,導致一部分人被延誤治療,還會傳染他人。
另一方面,原來不具有傳染病人收治能力醫院的醫護人員缺乏防護裝備,處於高度危險之中。
詹森其人
詹森視邱吉爾為偶像,曾出版《邱吉爾因素》(又譯作邱吉爾精神)一書。
書中大量描寫了邱吉爾在二戰中領導戰時內閣的英勇表現,並認為邱吉爾個人精神的閃光點成為了改變歷史的因素。
這一次,作者本人可能遇到了自邱吉爾以來,英國首相面臨的最大危機。
然而,當敵人從德國人變成了病毒後,詹森從邱吉爾身上學到的對疾病「無所畏懼」的精神,可能並沒有起到幫助作用。
如今詹森正處於艱難時期,我們由衷祝願他早日康復。
希望他回歸工作崗位之後,能夠反思之前出現的問題,帶領英國戰勝疫情,並成為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積極因素。
【主創團隊】
編輯:葉正興、王鳳靈、喬輝
排版:周舟
運營:吳家翔
統籌: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