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其在中國的嬗變
「自由主義」一詞涵義複雜,解釋不一。《中國大百科全書》(精粹本)認為,自由主義是形成於17、18世紀的一種資產階級思想流派的代名詞。其核心是強調以理性為基礎的個人自由,主張維護個性發展。自由主義者主張,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都要以維護個人自由為目的,反對任何形式的專制;生命、自由和財產是公民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公民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享有充分的自由權;國家應實行代議制民主,國家權力應受到限制,應實行法治和分權以保護公民權等。
自17、18世紀以來,自由主義經歷了古典自由主義和現代自由主義兩個大的階段。古典自由主義由約翰·洛克提出,讓·雅克·盧梭加以發展。到18世紀中後期,亞當·斯密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從倫理和經濟兩個角度闡釋了自律性的市場經濟理論,從而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核心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把自由主義擴展到經濟領域。傑裡米·邊沁提出了以「避苦趨樂」為人性的功利主義理論,認為功利原則是個人權利的確切標準,依據功利原則,國家權力對個人追求幸福的活動不應作過多幹涉,國家權力僅限於保護自由和財產安全;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從個人和社會關係的角度論述個人自由,提出個人自由與社會控制的界限、政府的權力與被管理者的政治自由之間的關係,主張維護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主張有限度的放任主義,把自由主義擴展到社會領域。這樣自由主義就發展為涵蓋政治、經濟、價值觀、社會等多個領域的思想總匯,作為理論基礎深刻影響著西方社會理論和國家政治實踐。
進入20世紀後,伴隨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激化,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特別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自由主義在應對矛盾和危機的方法上出現兩種流派,一種是新自由主義學派,一種是凱恩斯學派。在20世紀的30-70年代,主張國家宏觀調控的凱恩斯主義一度是佔據主導地位的思潮。新自由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理論體系,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取代凱恩斯主義,成為西方經濟理論中的主流。其理論的核心內容是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和全球一體化。當時,為應對社會經濟危機,英、美兩國分別奉行「柴契爾主義」、「裡根經濟學」,推動了新自由主義的政治化、國家意識形態化、範式化。
1990年「華盛頓共識」形成以後,西方新自由主義成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國家意識形態」,其核心觀點和基本主張已經滲透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歷史等多個領域。主要包括:以徹底的私有化、完全的市場化為基本經濟制度,以西方憲政民主為政治制度,以公民社會為社會基礎,以「普世價值」為核心價值觀,等。西方自由主義勢力按照這種制度模式設計,在資本主義國家,對現行制度進行調整和修補;對社會主義國家,批判這些國家的歷史進而批判其社會現實,以圖把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成資本主義國家的附庸,從而達到在世界上終結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自由主義理論出現於中國的思想領域。它在反對封建專制,特別是反對封建文化專制的鬥爭中,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其資產階級立場和唯心史觀所決定,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就表現出與馬克思主義的對立。以後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他們的政治態度和社會影響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抗日戰爭勝利後,自由主義者追求「中間路線」、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夢想被國民黨擊碎,其內部發生分化,一部分追隨了國民黨,另一部分開始反對國民黨,並同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西方自由主義加緊對我國思想領域的滲透。20世紀90年代以來,自由主義在我國經濟學、政治學、哲學、法學、社會學、文學等多個領域發展,力圖影響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決策。
為抵制西方自由主義對我國的多方面滲透,必須在整體上對它作全面識別,認識其實質和危害。
更多閱讀
高和榮: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義
鄭大華:自由主義為何沒成為近代中國的選擇
李軍林:新自由主義的致命缺陷
王義桅:新自由主義為何捲土重來?
白雪秋:新自由主義無助於實現中國夢
王紹光:「公民社會」是新自由主義編造的粗糙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