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西方自由主義的流變、實質與危害

2020-12-16 人民網

一、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其在中國的嬗變

「自由主義」一詞涵義複雜,解釋不一。《中國大百科全書》(精粹本)認為,自由主義是形成於17、18世紀的一種資產階級思想流派的代名詞。其核心是強調以理性為基礎的個人自由,主張維護個性發展。自由主義者主張,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都要以維護個人自由為目的,反對任何形式的專制;生命、自由和財產是公民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公民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享有充分的自由權;國家應實行代議制民主,國家權力應受到限制,應實行法治和分權以保護公民權等。

自17、18世紀以來,自由主義經歷了古典自由主義和現代自由主義兩個大的階段。古典自由主義由約翰·洛克提出,讓·雅克·盧梭加以發展。到18世紀中後期,亞當·斯密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從倫理和經濟兩個角度闡釋了自律性的市場經濟理論,從而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核心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把自由主義擴展到經濟領域。傑裡米·邊沁提出了以「避苦趨樂」為人性的功利主義理論,認為功利原則是個人權利的確切標準,依據功利原則,國家權力對個人追求幸福的活動不應作過多幹涉,國家權力僅限於保護自由和財產安全;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從個人和社會關係的角度論述個人自由,提出個人自由與社會控制的界限、政府的權力與被管理者的政治自由之間的關係,主張維護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主張有限度的放任主義,把自由主義擴展到社會領域。這樣自由主義就發展為涵蓋政治、經濟、價值觀、社會等多個領域的思想總匯,作為理論基礎深刻影響著西方社會理論和國家政治實踐。

進入20世紀後,伴隨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激化,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特別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自由主義在應對矛盾和危機的方法上出現兩種流派,一種是新自由主義學派,一種是凱恩斯學派。在20世紀的30-70年代,主張國家宏觀調控的凱恩斯主義一度是佔據主導地位的思潮。新自由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理論體系,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取代凱恩斯主義,成為西方經濟理論中的主流。其理論的核心內容是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和全球一體化。當時,為應對社會經濟危機,英、美兩國分別奉行「柴契爾主義」、「裡根經濟學」,推動了新自由主義的政治化、國家意識形態化、範式化。

1990年「華盛頓共識」形成以後,西方新自由主義成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國家意識形態」,其核心觀點和基本主張已經滲透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歷史等多個領域。主要包括:以徹底的私有化、完全的市場化為基本經濟制度,以西方憲政民主為政治制度,以公民社會為社會基礎,以「普世價值」為核心價值觀,等。西方自由主義勢力按照這種制度模式設計,在資本主義國家,對現行制度進行調整和修補;對社會主義國家,批判這些國家的歷史進而批判其社會現實,以圖把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成資本主義國家的附庸,從而達到在世界上終結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自由主義理論出現於中國的思想領域。它在反對封建專制,特別是反對封建文化專制的鬥爭中,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其資產階級立場和唯心史觀所決定,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就表現出與馬克思主義的對立。以後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他們的政治態度和社會影響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抗日戰爭勝利後,自由主義者追求「中間路線」、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夢想被國民黨擊碎,其內部發生分化,一部分追隨了國民黨,另一部分開始反對國民黨,並同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西方自由主義加緊對我國思想領域的滲透。20世紀90年代以來,自由主義在我國經濟學、政治學、哲學、法學、社會學、文學等多個領域發展,力圖影響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決策。

為抵制西方自由主義對我國的多方面滲透,必須在整體上對它作全面識別,認識其實質和危害。

更多閱讀


高和榮: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義

鄭大華:自由主義為何沒成為近代中國的選擇

李軍林:新自由主義的致命缺陷

王義桅:新自由主義為何捲土重來?

白雪秋:新自由主義無助於實現中國夢

王紹光:「公民社會」是新自由主義編造的粗糙神話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認清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實質
    一、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及其主要內容  新自由主義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但由於其保守的立場及其不合時宜的極端政策主張,在相當時期裡不為學界和社會所接受,一直處於邊緣地位。直至上世紀60年代後期,西方國家出現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滯脹」局面,戰後一直處於主流地位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失效。
  • 認清新自由主義的實質-光明日報-光明網
    1946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後,到芝加哥大學從教,用近30年時間打造出西方經濟學的知名流派——芝加哥學派。由此,芝加哥大學成為新自由主義的大本營,而弗裡德曼成為芝加哥學派的領軍人物。弗裡德曼在1976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88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弗裡德曼辯才極佳。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流變與新動向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 流變 新動向【中圖分類號】B089.1 【文獻標識碼】A當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呈現出諸多新特點,當代左翼思想理論家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也展現出一系列新動向。2008年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爆發後,西方馬克思主義原本逐漸低迷的研究又找到了新突破口。西方左翼學者對資本主義的實質、替代方式及自身發展的擔憂不斷躍然紙上,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也有了新表現新動向新特徵。第一,對馬克思主義文本和經典理論的再關注與再解釋。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文本和經典理論十分重視。
  • 黨媒揭新自由主義思潮真面目:宣揚西方憲政民主,鼓吹多黨制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影響的長期性,已充分暴露出新自由主義的問題和弊端。       有人將我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尤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曲解為就是實行新自由主義,其危害十分嚴重。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認清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危害及本質,認清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必將幹擾我國的經濟建設,進而影響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
  • 新自由主義的興衰——大衛·科茲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新自由主義在全球蔓延導致的後果在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暴露無遺。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重要流派的積累的社會結構學派(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簡稱SSA),對新自由主義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刻反思。
  • 馬華靈:西方身體政治的困境與出路:身份自由主義的困境
    西方身體政治的困境與出路 | 身份自由主義的困境[J]. 探索與爭鳴, 2020, 1(2): 112-121.其實,裡拉並不是唯一吶喊「自由主義正處於危機之中」的學者。自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美國川普當選總統以來,西方世界就瀰漫著一股自由主義奄奄一息的悲觀氣息。自此,「自由主義死亡」、「自由主義危機」等字眼就頻繁見諸報端,而知識界也反覆使用這些字眼來描述歐美的政治局勢。西方學界普遍把這股反自由主義潮流視為「民粹主義」。民粹主義儼然已經是當今西方自由主義最強勁的對手。
  • 美媒文章:西方自由主義光環漸次褪去
    的文章稱,自由主義帶來的總體增長僅讓部分人從中獲益,那些被遠遠甩在後面的人面臨每況愈下,因此將憤怒的目標對準了「當權派」。歐美右翼崛起顯示了人們對自由主義的厭惡,然而,反自由主義的形態尚未確定。「被甩在後面者」的憤怒文章稱,從巴西的投票站(極右翼的雅伊爾·博索納羅最近當選總統),到巴黎的大街上(成群的示威者打碎櫥窗、推翻汽車、還到處縱火),對政黨、政界人士和過去二三十年佔絕對主導優勢的思想觀念的不滿正在西方世界蔓延,並在這一過程中積聚力量。
  • 馬凱碩:西方是否應該為中國崛起對自由主義意識形態造成的威脅而...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西方是否應該為中國崛起對自由主義意識形態(liberal ideology)造成的威脅而感到憂慮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走向終結——我當然不希望如此——那也並非由他者謀殺(murder)所導致,而是自由主義本身自殺(suicide)所造成的結果。
  • 李敖讓人看見自由主義和中國自由主義的區別
    如果從20世紀中國自由主義的譜系來看,李敖確實可稱為繼殷海光之後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但這裡似乎需要做一個區別:「自由主義」與「中國的自由主義」。就前者而言,它包含了一系列基本的政治原則,比如強調個體的優先性;國家之效用在於保障個人的基本財產;重視市場的自發效力,嚴格限制國家的作用;主張漸進式的改革,反對暴力革命,等等。
  • 專訪知名政治學者鄭永年:西方誤讀中國 根源在哪裡?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專訪知名政治學者鄭永年:西方誤讀中國,根源在哪裡?【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西方為何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及經濟發展之路有那麼多誤讀和偏見?在中國一步步融入世界,特別是成功崛起以來,很多國人這樣的感受變得越來越深刻。
  • 論經濟自由主義的意義與局限
    從經濟自由主義角度看,20世紀30年代之前是古典經濟自由主義,此後則是新經濟自由主義。英國的古典經濟自由主義是前者最典型的代表。歐洲大陸國家的自由主義與英國古典自由主義有所區別。法國的自由主義主要由啟蒙學者、百科全書學者以及重農學派(亦稱重農主義者)所闡述。德國則由康德和洪堡等學者對自由主義理論進行了闡述。
  • 學習毛澤東同志《反對自由主義》
    一、歷史轉變:《反對自由主義》寫作的時代背景 毛澤東同志為什麼要寫《反對自由主義》,這篇文章是在什麼時代背景下寫的呢?了解寫作的時代背景能夠幫助我們準確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 毛澤東同志《反對自由主義》發表於1937年9月7日。
  • 中國生活變好了,西方卻不是滋味?新加坡學者:大型雙標現場
    據北京周報報導,在一場西方對中國當下應有態度的國際辯論中,新加坡學者馬凱碩指出,目前西方一些國家的大型雙標現場對中國來說已經完全沒有了作用,如果態度強硬,或是只會遭到最為強硬的回應。
  • 旗幟鮮明地反對自由主義
    這番話一針見血、一語中的,既深刻闡述了自由主義的危害,又向全黨鄭重發出一個聲音:嚴明黨的紀律,特別是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自由主義。   我們黨自建黨伊始就高度警惕並堅決反對自由主義。毛澤東同志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會議上,就對黨內的若干自由主義傾向進行過嚴厲的批評。
  • 從"杜拜奇蹟"到"阿拉伯之春":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受難者們
    因此,發生在埃及、突尼西亞、利比亞的政變與在海灣國家以杜拜為代表的經濟發展,可以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經濟在中東地區影響的兩個不同面向。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夢想相反,自由貿易與放鬆金融監管正在將阿拉伯世界重新帶入到一個泥潭。資源依附、經濟壓迫與剝削、宗族戰爭、宗教極端主義、分裂正在這個地區蔓延。
  • 思想縱橫:堅決反對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巨大的。我們黨始終對這種錯誤思想保持高度警惕,予以堅決反對。1937年,毛澤東同志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就對黨內的自由主義傾向作了透徹分析。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決防止和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
  • 從經濟思想變遷看社會發展(三)|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裡根|學派...
    供給學派與裡根改革,新自由主義帶來全球經濟融合發展;社會主義陣營市場化(資本主義化)改革,從東歐劇變到蘇聯解體的激進變革;中國探索漸進式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經濟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在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幹預思想主導下,全球經濟快速復甦和增長。然而進入70年代之後,西方國家出現嚴重的滯脹——經濟停滯的同時伴隨失業上升、物價高漲。
  • 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自由主義無關?——法國經濟學家觀點錯在哪
    2019年7月5日,法國《費加羅報》官網刊登了一篇關於是否應該終結自由主義的專題文章。該文作者,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朗格萊在文中表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自由主義無關。(理由是)中國並沒有接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卻在改革開放後的數十年內衝上了世界第二經濟體的寶座。
  • 構建和諧社會更需注重實質正義
    通過對西方正義思想的梳理,認為要實現社會的正義,既需要做到程序正義,即起點公平與過程公平,同時更需要注重結果公平和實質正義。只有如此,才能實現社會和諧。【關鍵詞】和諧社會 實質正義 西方正義思想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新的執政理念,它的提出符合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符合廣大人民的意願與心聲,因而在全社會形成強烈的反響與共識。
  • 殷之光:散裝英國的病根在新自由主義
    長期以來,以消費為中心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擔憂「過度儲蓄」對其經濟增長的危害。通過降低借貸成本,推行極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模式,在流通不受阻礙的情況下,確實能夠帶來消費繁榮的假象。由此,一種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方案開始在英美兩個西方世界的核心國家中正式走上臺前。一個被廣泛採用的學術史敘述是: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可以追溯至二戰期間的哈耶克以及戰後米爾頓·弗裡德曼以芝加哥大學為中心對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學說的發展。這種政治經濟理想一方面承認自由主義對個人自由的核心信仰,另一方面,卻堅決反對平等、協作以及社會責任等其他19世紀自由主義的信條。依照昂格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