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記憶中的鄉村木偶戲被霹靂布袋戲秒成了渣

2020-12-10 孤燈點文

魯迅在《社戲》裡回憶了小時候與小夥伴們看社戲的情景,表達了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其實在我小時候,我的家鄉也是有社戲的,只是這種戲不像魯迅先生筆下的戲,它是木偶戲,我們也叫它做「鬼戲」。

木偶戲又叫傀儡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地區發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比較著名的有提線木偶戲,鐵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與布袋木偶戲,我家鄉的鬼戲就屬於杖頭木偶戲。而之所以叫它「鬼戲」,大抵是因為人們覺得這些木偶都很「小鬼頭」,且無論是這種鬼戲還是別的由人來表演的戲種最初都是用在祭祀與迎神的時候,簡單來說,它本是「娛樂鬼神」的,這在電影《殭屍至尊》裡就有這樣的一幕,讓我記憶尤深。

鬼戲在上千年的發展裡,由原本的祭祀儀式逐漸變成了人們娛樂消遣的一種方式,凡是遇上節日幾乎都會進行表演,吸引著男女老少集體觀看,正可謂是「村頭齊觀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在我童年的時候,除了節日,在一些喜慶的日子裡也會表演鬼戲,甚至在一些特別的日子裡也會有表演,譬如學校每學期有兩次集體觀看電影的時候。

那時候,農村相對來說是還是很落後的,信息也閉塞,人們接觸影視的機會真的很少,於是組織在學校裡的每學期的這兩次觀影日簡直就是我們大型的聚集會,十裡八村的人幾乎都會來觀看一番,整個學校從教學樓到外面的操場都是人潮。觀影日分兩晚放映,每次放映兩部片子,但在放電影前,還會有鬼戲表演與魔術表演。一般都是第一晚鬼戲接電影,第二晚魔術接電影,散場的時候,都已經接近夜裡12點,讓人難得的興奮。

我最初看到鬼戲的時候,除了一點新奇,是真的對它沒有多大的感覺。新奇是因為這些木偶在幾根小棍子操作下可以做出很多有趣的動作,甚至嘴與眼睛也能動,有時甚至能感受到它的眼神與表情的變化,但這種木偶沒有腳,在操偶師手裡始終讓我覺得怪怪的。大人們似乎都能聽懂唱詞,所以都很痴迷,而我們小孩子是真的聽不懂操偶師在唱些什麼,就是一直咿咿呀呀的。我都是在回家後問母親鬼戲表演了什麼,然後她會告訴我表演的戲目與整個故事。

這種鬼戲表演隨著電視機的普及慢慢就消失了,一年的日子裡也就春節的時候還在村頭的榕樹下表演一回。人們不再願意去看,除了有太多的電視節目可以消遣之外,更是因為鬼戲表演的戲目一直沒有什麼變化。據母親說,她每次去聽幾乎都是那幾個戲,她自己都快會唱了,而鬼戲裡的戲目,在電視上是真人表演,那要真實有趣得多。

就這樣,我在上了高中之後,村裡就再也沒有鬼戲表演了,而我對它的印象始終停留在與它初見的那個晚上,直到有一天我放假回家,在電視裡看到了《雲州大儒俠史豔文》。

這是一部臺灣地區製作的電視,裡面的人物全是木偶,不同於我印象中的木偶,它們全都很漂亮,更神似於人,而且有腳。那是一部武俠片,各種武打動作,各種華麗特效震撼著我,不但震撼著我,也震撼著家裡所有觀看這個電視的親人。原來木偶可以變得這麼逼真有趣,我在那時愛上了小金剛,愛上了藏鏡人,愛上了史豔文,終於,我開始喜歡了木偶戲!

過了沒多久,我們又在電視上看到了一部由製作《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團隊製作的電影《聖石傳說》,然後知道了素還真,青陽子,傲笑紅塵。自此,我徹底愛上了木偶戲,直到我在大學期間再次接觸這個戲,我才知道,原來這個也是木偶戲的一個戲種——布袋戲。

布袋戲流行於福建與臺灣,尤其在臺灣,布袋戲跟電影與音樂一樣,是流行元素,尤其我喜愛的霹靂布袋戲,裡面的大多數人物都是當紅明星,實在是因為這些人物在操偶師的手上變得生動異常。我記憶中的木偶雖然也能做出很多動作,表情也能有變化,但畢竟算不上漂亮,更做不出有趣的微表情,而且它的故事表演更多的是依靠旁邊的操偶師去唱,而不是木偶本身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裡去表演。這種差別就像是一個人把故事講給你聽與一群人把故事演給你看的區別。

你會更喜歡哪一種呢?我相信大多數人也會跟我一樣更喜歡去看,畢竟視覺享受比聽覺享受來得更直接與刺激。大學後面的兩年,我完全痴迷在這個霹靂布袋戲裡,甚至幻想過自己就是一名出色的操偶師,然後自己寫個劇本,演一出盪氣迴腸的木偶大戲。

畢業工作後,我一直追著看霹靂布袋戲到2015年,期間也看了看另一檔布袋戲大劇——《金光布袋戲》,忽然對家鄉的鬼戲有了一種期待。這幾年,家鄉的鬼戲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一些隆重的日子或者節日裡,這些鬼戲又開始表演了,只是木偶還是那些木偶,戲目也還是那些戲目,一切都依然是那麼陳舊,並沒有與時俱進。

我想它之所以再次出現,應該是與木偶戲成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開始重視並且推廣有關。但他們只是把每次的演出當作一次任務,並沒有把其中的文化推廣開來,所以這樣的鬼戲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種村文化,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節日活動,它得不到人們的重視。

而要得到人們的重視,我認為它必須要生動起來。木偶本身要製作得更精緻,木偶的裝扮要更漂亮,操偶的技術要更熟練,表演的戲目要更多元,表演的手段要更現代。這個時代,事物給大眾的視覺衝擊是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所有的木偶戲都屬於表演項目,怎麼抓住觀眾的眼球乃至攝取觀眾的心,是首要考慮的問題,也是這些木偶戲能否衝出村莊,成為大眾文化甚至國家文化名片的關鍵所在。

相關焦點

  • 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霹靂故事
    舞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靈巧地做出開合扇子、斟酒、拿書、寫字等一系列動作,宛如擁有生命一般。這便是木偶戲的魅力,「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並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捷克的提線木偶;越南的水上木偶;日本的文樂木偶;中國的霹靂布袋戲都深受喜愛。
  • 霹靂布袋戲的傳世情緣:小小木偶演盡人生百態
    談起木偶,很多人都有一種親切感:由魯迅先生筆下的兒時江南生活圖景,縈繞回遙遠的童年模糊記憶,一提一拉、一步一頓,皆是珍貴童趣。可惜的是,對於木偶戲,我們曾經很熟悉,卻逐漸感到陌生。要知道,「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流傳千年,歷經多個朝代的改良、革新,木偶戲已是一門成熟而極具魅力的藝術。不過很慶幸,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霹靂布袋戲,在傳統木偶戲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將身材比例更接近真人的木偶搬上電視熒幕,憑藉現代多媒體形式、完整劇集連載成功俘獲年輕人的喜愛,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生。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臺前敘述者在三弦琴樂手的伴奏下講述木偶的故事……中國也有近年來大熱的霹靂布袋戲,它脫胎於三百年前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利用光影效果,特效技巧等現代技藝講述故事的劇集。木偶戲是依託於木偶這一表演道具,衍生出來的表演藝術。可以說木偶是木偶戲的靈魂,對比國外的木偶,霹靂布袋戲對於表演的木偶有著一份自己獨特的匠心和木偶情。
  • 霹靂木偶布袋戲亮相2017文博會 臺灣木偶「明星」引爆內地粉絲熱情
    【標題】霹靂木偶布袋戲亮相2017文博會 臺灣木偶「明星」引爆內地粉絲熱情    【解說】  【標題】霹靂木偶布袋戲亮相2017文博會 臺灣木偶「明星」引爆內地粉絲熱情    【解說】  5月12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現場,臺灣展館帶來的霹靂木偶布袋戲成為令人耳目一新的
  • 落地生根到枝繁葉茂,看霹靂布袋戲的前世今生
    近幾年來,霹靂布袋戲在市場上很流行。在動漫,動畫一統二次元江湖的背景下,這種用木偶表演的戲曲顯得有些與眾不同,也有些格格不入。它與傳統中熟知的傀儡戲的表演方式很類似,但木偶的尺寸比傳統木偶更大,也更精緻。溯本求源,霹靂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泉州漳州等地流行的掌上戲。布袋戲在時代的變遷中發展變化,在保留傳統底蘊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流行的元素。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原標題: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紅遍兩岸三地,流行30多年出品3000多劇集的霹靂布袋戲。從落地生根到枝茂繁榮,霹靂布袋戲又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氏布袋戲家族。
  • 國外有漫威宇宙而天朝有霹靂布袋戲,我為霹靂布袋戲點個讚!
    ‖「相似之處三」霹靂布袋戲與漫威宇宙一樣都是由很多部作品構成、裡面擁有多名主角並且這些主角穿插於整個霹靂布袋戲之中;漫威宇宙由多段故事組成但它們編織的是同一條大主線,而霹靂布袋戲橫跨幾十年兩千多集的劇集中每一部作品都有承上啟下的關係。
  • 起源300年,霹靂布袋戲如何紅遍江湖三十餘載
    近幾年來,霹靂布袋戲在市場上很流行。在動漫,動畫一統二次元江湖的背景下,這種用木偶表演的戲曲顯得有些與眾不同,也有些格格不入。它與傳統中熟知的傀儡戲的表演方式很類似,但木偶的尺寸比傳統木偶更大,也更精緻。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道友說:我與霹靂布袋戲的愛恨情仇
    霹靂布袋戲經過多年的發展,獲得了一批喜歡且熱愛著布袋戲的粉絲,粉絲們自稱為「道友」,寓意為同道中人。時光荏苒,轉眼霹靂布袋戲已經走過了36個年頭,那群最初的道友也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那群年輕的道友們才正值青春年華…歲月在,那份伴隨著歲月而來的熱愛,從一代人傳承到另外一代人。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歷史起源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關於布袋戲的詳細時間起源,有說最早唐代之前就有了,但因為沒有文獻可考,所以其實並不是很確定。不過地域就很明顯了,主要在福建的泉州、漳州等地流行,後來又傳入臺灣。所以說,兩岸的布袋戲同屬於一脈,只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了不同的走向、流派。
  • 臺灣霹靂布袋戲將登陸動漫節 木偶明星來頭大
    他們是一群來自臺灣的布袋戲木偶。不要懷疑,他們比周杰倫還要火爆。  應中國國際動漫節節展辦、翻翻動漫和臺北書展基金會的邀請,世界上最長的動漫巨作霹靂布袋戲將在本屆動漫節上隆重亮相。這部從1985年連載至今的超人氣巨作的創始人、霹靂國際多媒體董事長黃強華將親自攜20樽精美木偶、操偶大師和臺灣COS界名人,以空前豪華的陣容和內地的霹靂道友們零距離接觸。
  • 走進霹靂布袋戲:處處可見的「霹靂魅力」
    霹靂布袋戲是如何大受歡迎的呢,這要從黃氏兄弟二人說起。黃強華和黃文擇兄弟出生於布袋戲世家,在電視布袋戲教父黃俊雄手中接下黃家布袋戲第三代的棒子後,便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至此,「霹靂」二字便逐步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要說霹靂布袋戲30年來的發展歷程的功臣,絕對離不開這兩位「靈魂人物」——黃強華與黃文擇。黃強華與黃文擇兄弟不管是性格和專長都十分互補。
  • 布袋戲在臺灣
    耄耋之年,臺灣布袋戲藝師陳錫煌創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只要有人肯學,他就願教,並且毫無保留。在以陳錫煌為主角的紀錄片《紅盒子》裡,他催促導演以影像留存自己的操偶技藝,「我可以一直重來,沒有關係」。  記者不久前在臺灣戲曲藝術節發布會上見到了陳錫煌,同行的還有他最年輕的藝生徒弟、不懂閩南話卻熱愛布袋戲的日本人金川量。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霹靂布袋戲恢復上架,網友:網際網路有記憶,少數道友沒記憶
    喜歡霹靂布袋戲的朋友,經常以道友自居。對於很多道友而言,霹靂布袋戲是難忘的回憶,是陪伴了多年的朋友。但是在今年3月份,霹靂布袋戲的一些言論和操作,表明其立場出現了嚴重錯誤,更徹底寒了道友的心。 當時,有許多道友表示棄坑霹靂布袋戲。
  • 探館文博會|霹靂布袋戲木偶、漆器髹飾……你見過嗎?
    來源:臺海網布袋戲木偶吸睛臺海網12月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文博會展廳,五個高約70釐米、面容精緻俊美、造型現代華麗的木偶引來不少人拍照打卡。一旁的告示牌告知了它的來歷——來自臺灣的霹靂布袋戲木偶。霹靂布袋戲自1984年出現以來,已製作超過2000集,成為兩岸年輕人熟知的文娛IP。 據介紹,從雕刻、上色到製衣定型,製作一個布袋戲的木偶平均要耗時一年。
  • 聚光燈 | 你可能聽說過臺灣布袋戲,但你知道風靡全球的「霹靂布袋戲」怎麼玩兒嗎?
    身著錦緞的偶人在舞臺上作出各種超凡入聖的武打動作,而這,就是風靡臺灣的霹靂布袋戲!布袋戲,又稱「掌中」,源於明末清初的福建漳州、泉州。文 | 闕    政早期的布袋戲其實就是手指木偶戲,一般在迎神廟會這樣的場合裡演出,也正因為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才得名「布袋戲」。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現在的臺灣布袋戲已經至臻精美,融合了中國傳統八大藝術元素,有「採眾美以成芳」的美譽。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劇組人員拍攝布袋戲劇集。霹靂布袋戲公仔。在青少年流行文化匯集地臺北西門町,走進國際知名的動漫連鎖商店,入口處的玻璃展櫃裡便是巡展中的《東離劍遊紀》明星木偶。從造型酷炫的戲偶到大眼萌的公仔,再到或高冷或可愛的動漫周邊商品,這些竟都出自臺灣一家布袋戲的「百年老店」。
  • 起源於福建泉州,霹靂布袋戲前世今生
    輾轉300年間,布袋戲從福建泉州漳州、廣州潮汕等地流傳到臺灣等地區,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派系。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紅遍兩岸三地,流行30多年出品3000多劇集的霹靂布袋戲。從落地生根到枝茂繁榮,霹靂布袋戲又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氏布袋戲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