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遷候鳥飛抵浙江玉環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 辛慧 攝
中新網台州11月17日電(範宇斌 黃瀟以 辛慧)時下,浙江玉環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以下簡稱「漩門灣溼地公園」)碧波蕩漾,蘆葦搖曳。17日記者獲悉,隨著南遷候鳥飛抵,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的專家們也如期來到漩門灣溼地公園鳥類救護站,對候鳥進行環志工作。
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的專家們對候鳥進行環志工作。 辛慧 攝
據悉,鳥類環志是世界上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漩門灣溼地公園是候鳥遷徙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的重要中轉站。
為一隻候鳥戴上「國際身份證」。 辛慧 攝
在漩門灣溼地公園鳥類救護站,專家們正在仔細測量記錄一隻斑嘴鴨的體重、翅長等數據。記錄完畢後,專家給這隻斑嘴鴨套上了鼻環,鼻環上為國際統一的惟一編碼,相當於給這隻斑嘴鴨配發了國際通用的「身份證」。
一隻完成環志的綠翅鴨。 辛慧 攝
「我們給斑嘴鴨帶上鼻環,是為了在野外能夠更好地識別它,然後通過野外觀察,就能得知斑嘴鴨的遷徙時間以及相關的生物數據。」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溼地與野生動物保護處工作人員吳丞昊介紹道。
吳丞昊說,鳥類環志對於研究候鳥的正常遷徙路線,確定每種遷徙鳥類的重要中途停歇地,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環志成果對於保護鳥類及其生活環境有著重要意義。
候鳥被放飛回大自然。 辛慧 攝
據了解,此次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專家們在漩門灣溼地公園的環志工作將持續一個月,期間將為400多隻雁鴨類候鳥完成環志。目前,已有200多隻雁鴨類完成環志,品種有琵嘴鴨、綠頭鴨等,均為浙江省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或物種。
經過測量、環志、野生動物疫病預警樣品採集、拍照等一系列流程後,這批雁鴨類候鳥被放飛回大自然。專家們還為其中一些候鳥佩戴了北鬥衛星定位裝置,這將為接下來研究其遷徙規律、生活習性提供有利佐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