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世界上保持君主制的國家並不是很多,在亞洲地區君主制度的國家主要是在東亞、東南亞一帶,如日本、汶萊、柬埔寨等國家,都有國王和王室,而且國王還擁有巨大的權力。而一般來說,國家的國王都是本國人,或者至少是本民族,也有屬於國王的本民族名字。但是,下面這個亞洲國家,國王雖不是中國人,但是必須要有中國的姓氏和名字,而且沒有還當不了國王。
這個事情還要從從清朝時期說起,當時一位廣東的鄭姓漁民因為活不下去,跑到了東南亞的暹羅討生活。因為讀了點書,很快在當地站穩腳跟,而且這個鄭姓的漁民生了一個十分驍勇善戰的兒子鄭信。在當時緬甸王朝入侵暹羅,幾乎佔領全境,而鄭信乘勢起兵,趕走了緬甸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暹羅後世歷史將其稱為鄭信大帝,而鄭信在暹羅做國王后,就遣使向大清乾隆皇帝稱臣,冊封。乾隆一看是中國人做了暹羅自然很高興,因此直接給了鄭信冊封,接納其為藩屬國。但是好景不長,鄭信大帝在暹羅做了15年國王后,國內再次發生了叛亂,鄭信的好兄弟暹羅人通欒發動政變,將鄭信囚禁並秘密處死。
自己做了國王,後世稱為拉瑪一世。但是這個事情乾隆並不知道,而按照當時藩屬國的規矩,換了皇帝要講清楚原因,並且要得到大清皇帝的冊封,否則就是政變了也當不了皇帝,就像朱棣派兵推翻越南篡位的胡氏一樣。乾隆要是不承認你,分分鐘就能滅掉暹羅。
因此拉瑪一世很是害怕,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乾隆的冊封,因為自己不是中國人。而此時暹羅的一位大臣出了個主意,為何不以鄭信兒子的身份上書冊封,這樣不是順理成章麼?於是拉瑪一世採用這個計劃,上書乾隆稱自己是鄭華,是鄭信的兒子,國內發生了政變,鄭信被殺,自己繼承王位。
乾隆一看是鄭信的兒子,果然直接就準了。此後暹羅的國王一出生就會有一個中國名字,登基之後就要上報清朝冊封,直到現在依然如此。如之前去世的泰國國王拉瑪九世蒲美蓬,中文名字叫鄭固,現在的拉瑪十世中文名字叫做鄭冕。
在中國歷史上,提到姓,很多人會聯繫到《百家姓》。《百家姓》是一篇關於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在宋代的《百家姓》中,鄭姓排在第七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為姬姓鄭氏得姓始祖。就鄭姓來說,不僅是一個國內比較普遍的姓氏,而且還是一個亞洲國家王室所使用的姓。
這個國家就是泰國,不管是現任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鄭冕,拉瑪十世),還是上一任國王蒲美蓬(鄭固,拉瑪九世),儘管不是中國人,卻依然使用著「鄭」這個中國姓氏。究其原因,則要追溯到清朝這一歷史階段。清朝時期,泰國當時被稱為「暹羅」。公元1652年,清朝順治皇帝在位時期,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交往。公元1763年,原籍中國廣東澄海縣華富村(今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的鄭信被立為暹羅國王,歷史上稱為吞武裡王朝。
在歷史上,鄭信又被稱為又稱吞武裡大帝、達信、鄭昭、披耶達,屬於華裔。公元1770年,鄭信統一了暹羅,並且派使臣到北京,入貢於清朝。公元1777年,清朝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準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朝向暹羅國王拉瑪二世贈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額。由此,暹羅或者泰國在歷史上曾是清朝的藩屬國。而就鄭信來說,卻於1782年4月7日,死於一次宮廷政變中。緊接著一個和鄭信從小到大的好兄弟通欒(又名昭丕耶卻克裡)從戰爭的前線回國平亂,戰亂平息之後,結果通欒自己當上了新的國王。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鄭信是中國人的後裔,加上和清朝的關係比較密切,並且,暹羅還是清朝的藩屬國。所以在形式上,暹羅的國王需要經過清朝皇帝的任命。在此背景下,通欒這位新任國王有點心虛了,生怕當時的清朝皇帝乾隆不答應自己當國王。畢竟在乾隆在位時期,清朝的國力還是非常強大了。之後,經過手下大臣們的提議,通鑾便以鄭信之子鄭華為名,上報清朝的乾隆皇帝,並且表示暹羅發生了叛亂,父親鄭信不幸去世,所以鄭信之子鄭華來繼承王位。
最後,當時作為宗主國的清朝,原則上並不幹涉藩屬國的內部事務。乾隆皇帝得知是鄭信的兒子來繼承王位,自然也就不會多問了,當即同意了通鑾(鄭華)成為暹羅的新國王。自此之後通鑾成為泰國曼谷王朝第一代國王(1782年-1809年),並且,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員的都以鄭氏為王族中文姓氏,如拉瑪一世名為鄭華,拉瑪二世名為鄭佛等等。同時,拉瑪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均多次向清朝朝廷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