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複雜多變的文言詞類活用,只需要這兩條技巧,記得告訴小夥伴
文言文翻譯中的得分點,兩種方法可以準確判斷出,絕對能提高成績
語文高考中文言文閱讀的得分普遍不高。學生普遍對文言文閱讀有畏難情緒。文言文和現代漢語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一點就是文言文普遍存在詞語的詞類活用,雖說詞類活用在現代漢語中也存在,但是沒有文言文那麼多。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對文言文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困難。能準確判斷詞類活用是文言文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現。
在高考中,詞類活用一般是出現在翻譯中,作為一個得分點來考查的。詞類活用是指在一定的語境下,詞語的詞性發生了變化。如《鴻門宴》中的「範增數目項王」,在理解翻譯這句話時,其中的「目」由原來的名詞轉化為動詞,即由「眼睛」這個意思轉化為「使眼色」。文言文中主要涉及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等。文言文中的詞類的活用複雜多變,有很多類型。識記起來有難度。
要想準確判斷詞類活用,這裡提供這種簡便的方法技巧,在閱讀文言文,做題的過程中,可以試試:
1.位置判斷法。
根據句子成分的語法知識來判斷,也就是字詞在句子中的位置來判斷詞語的詞性。文言文的語法和現代漢語的語法大致一致,特殊句式除外(特殊句式的判斷前面已經講過,大家可以看看相關的已發表的文章)。句子成分一般都是按照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的順序來組織的。其中每一個句子成分都有固定的詞性的詞語來充當。比如主語和賓語主要由名詞或代詞充當,那麼處在主語或賓語位置的動詞或形容詞就充當名詞了,那就是動詞或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還有謂語一般由動詞充當,那麼處在謂語位置的名詞就活用為動詞了。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下。
1.1.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這句話裡有三個「履」字,仔細觀察這三個「履」所處的位置可以發現,第一個「履」字處於謂語的位置,後面跟的是代詞,作賓語。第二個「履」字處在賓語的位置,做「取」的賓語。第三個「履」字處在謂語的位置,後面跟的是代詞「之」。從而可以判斷第一個、第三個「履」字應該名詞活用為動詞,翻譯為「給……穿鞋」。第二個「履」字做名詞,翻譯為「鞋子」
1.2.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這句話裡有個「蜂」字,它的位置處在名詞「豪傑」和動詞「起」之間,可知「蜂」字處在狀語的位置上,翻譯為介詞結構,形容「起」的狀態。「像蜂一樣」
依據位置判斷詞性的還有下面幾個例子,有興趣的可以試試:
「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中的乳
「驪山北構而西折」中的北、西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中的族
位置判斷詞類活用主要運用於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名詞作狀語等類型。
2.通順判斷法。
依據翻譯中的通順的原則來判斷詞類活用的類型。文言文翻譯的原則「信」「達」「雅」。其中信是忠實於原文,達就是通順。雅屬於對翻譯較高的文學上的要求。對於一般翻譯來說,「信」「達」是必須做到的。依據這一原則,可以來判斷詞類活用的類型。因為有時候為了通順,需要添加某些詞語。依據添加的詞語,可以做出判斷。
下面舉個例子是做說明:
「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字,「活」這個動作是賓語「之」發出的。如果按照正常的語序翻譯的話,「活」這個動作是「臣」發出的。為了通順,讓賓語「之」發出這個動作,翻譯時需要加上「使」字,正確解釋是「使……活下來」,那麼這個字就活用為使動用法。
同樣的還有下面幾個例子:
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中的「降」
市中遊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值中的「昂」
侶魚蝦而友麋鹿中的「侶」「友」
君將哀而生之乎中的「生」
依據通順來判斷主要適用於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等。
這兩個技巧經過多聯繫,一定可以解決判斷詞類活用的問題。有什麼看法請留言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