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化縣積極探索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發展路徑,圍繞「精品五特」大做文章,精心打造了一批民居特色突出、產業支撐有力、民族文化濃鬱、人居環境優美、民族關係和諧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
抓特色謀劃部署,打造精品村鎮
通化縣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工作,把少數民族民俗村建設、保護與發展和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民族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和現場觀摩會,解決工作中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健全工作機制。採取例會制、限時辦結制等方式確保責任落實到位;建立了涉及民族問題的事項優先安排、優先落實、優先解決的工作機制;制定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實施意見》,將少數民族民俗村建設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強力推進。積極向上爭取。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投入民俗村建設及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資金3600萬元,實施項目26個,修建牌樓3座、民俗展覽館2座、文化長廊2處,鋪設柏油路12.6公裡,修建圍牆3600延長米,修建民俗文化宣傳牆2.02萬平方米,修築邊溝8000延長米,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居住環境和生產條件。
抓特色規劃設計,推動融合發展
堅持科學規劃引領,把民族特色、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合到規劃中,用科學的規劃設計提升實踐水平。一方面,邀請古建、旅遊、文化藝術等民俗專家實地考察論證,對14個民族村的歷史沿革、民族特色、發展潛力和保護情況實地考察論證,對特色村鎮科學規劃,做到既堅持傳統又能很好地發展利用;另一方面,組織少數民族鄉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到延邊、遼寧新賓、遼寧寬甸等地學習借鑑成功經驗,著眼長遠,凝聚智慧,提出建設思路。同時,注重與縣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美麗鄉村規劃、鄉(鎮)村發展規劃等相對接,將少數民俗村建設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和美麗鄉村、生態文明、休閒旅遊、傳統村落有機結合、融合發展。
金鬥鄉依託優勢,打造了具有朝鮮族特色的廣信民俗村,不僅展現了農耕、作坊、節慶的濃厚朝鮮族文化特色,也展現了「宜居、宜業、宜遊、宜文」的民俗產業特色。2019年,金鬥鄉廣信村被命名為「首批吉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省級「美麗鄉村」大泉源鄉愛國民俗村深入挖掘本村的紅色民俗文化和民族團結傳統歷史,主打「懷舊」品牌。
聚鑫經濟開發區向前朝鮮族民俗村投資修建了獨具朝鮮族民族特色的居民樓、民族文化廣場、朝鮮族美食一條街等體現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礎設施,充分滿足了朝鮮族群眾生活、娛樂等傳統習慣需求;佔地1200畝的「高麗谷花海」,以花海觀光、民俗文化傳承為特色,打造集特色餐飲住宿、主題娛樂活動為一體的民族文化生態旅遊品牌。
抓特色文化宣傳,發展民俗產業
結合民族村實際,立足長遠,堅持將特色村鎮建設與旅遊資源開發、當地傳統優勢、種植養殖產業發展融為一體,打造特色品牌,激發內生動力,促進民族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在省、市民委的大力支持下,縣委、縣政府採取有效措施對東來鄉鹿圈子村進行了保護性修建,成為遠近聞名的關東民俗旅遊勝地和影視拍攝基地。電視劇《遠去的飛鷹》和《上陣父子兵》、電影《民族魂·楊靖宇》相繼在民俗村開機拍攝;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行》欄目在此地拍攝了以「過年」為主題的紀錄片。全國共有10多所高校在此建立了教學實踐基地,每年接待遊客和美術寫生師生1萬人次以上。鹿圈子民俗村被國家農業部、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評為「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2014年被國家住建部錄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抓特色人才培育,保障人才支撐
金鬥鄉立足當地實際籌建了滿繡民俗展覽館,成立了吉林通化金鬥滿繡商貿有限公司,定期舉辦滿族刺繡培訓班,培養「繡娘」隊伍,打造了集教學、創作、展覽和學術交流為一體的「滿繡之鄉」。快大茂鎮中心小學被吉林省民委命名為「吉林省少數民族(滿族剪紙)文化傳承基地」,組織學生手撕完成的《弟子規》成功挑戰「最多人同時藝術撕紙金氏世界紀錄」。
朝鮮族學校製作校本課程,將朝鮮族禮儀教學引入課堂。該縣素有「滿族剪紙活化石」之稱的民間藝術家倪友芝創作的《罕王出山》系列滿族剪紙作品被中國藝術館收藏。滿族藝術家侯玉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抓特色宣教活動,促進民族團結
該縣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貫穿於少數民族工作始終,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東安社區和文化社區定期舉辦「鄰裡節」活動,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友誼比賽,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和交融。該縣少數民族工作多次得到上級表彰:通化縣朝鮮族學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學校」稱號,金鬥鄉榮獲「國務院第六次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青山實業董事長李青山榮獲「國務院第五次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
(來源:通化日報)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