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3日 18:08 來源:環球時報
參與互動【環球時報赴波蘭特派記者 邢曉婧】格丁尼亞位于波羅的海格但斯克灣沿岸,隸屬波蘭北部的濱海省,與格但斯克、索波特兩市形成龐大的港口城市聯合體——三聯城。因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格丁尼亞被稱為波蘭「通往世界的窗口」。時至今日,2000餘萬波蘭人從這裡走向海外,紐約、芝加哥等地都有波蘭人聚居地,其中也有極少部分人定居中國。日前《環球時報》記者走進格丁尼亞,在這座港灣切身感受波蘭百年移民史。
格丁尼亞移民博物館,波蘭的唯一
格丁尼亞移民博物館緊鄰波羅的海,位於「波蘭大街1號」,特殊的門牌號碼有兩層寓意:這裡是波蘭唯一一座移民主題的博物館,百餘年前,波蘭人就是從這裡邁出走向海外的第一步。
博物館坐落在海警局旁邊,其建築本身是上世紀30年代修建的遊船客運大樓,與格丁尼亞的大部分建築一樣,這裡也蘊含著濃濃的海洋元素。博物館大廳模仿了豪華郵輪的舞廳,數米高的穹頂,絢麗的吊燈,左右兩側寬闊的樓梯與電影《鐵達尼號》的場景頗為相似。當年的波蘭人就是從這裡登上樓梯,帶著全部家當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走過玻璃棧橋,登上駛向遠方的客輪。博物館的標語是「你好,世界」,這座百年建築恰恰是波蘭移民的最好見證者。
儘管哥倫布在16世紀就發現了土豆,但波蘭人最早只會欣賞土豆開出的花,直到18世紀看到法國人吃土豆才知道這是一種食材。土豆當時救了很多波蘭人的命。土豆的普及和19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化給波蘭帶來了人口大爆炸,當時的華沙人口密度極高,每平方公裡有5.7萬人,現在這一數字降到3000人。急速膨脹的人口顯然成了負擔,當時波蘭人移民海外成為趨勢。格丁尼亞與瑞典隔海相望,距離丹麥、立陶宛等國很近,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因此成了離開波蘭的必經之路,逐漸發展成重要港口城市。
帶上麵包香腸,逃離波蘭
波蘭原本是歐洲大陸上的大國,慘遭三次瓜分之後,波蘭亡國,一度從歐洲地圖上消失長達123年之久。政局動蕩是波蘭人選擇移民的最大原因,不少領導波蘭人民起義反抗的民族英雄被迫逃亡海外。波蘭詩人、劇作家尤利烏斯·斯沃瓦茨基就因起義失敗僑居瑞士;鋼琴詩人蕭邦也為躲避戰爭不得不逃到法國巴黎,以演奏、教學為生,最後客死異鄉。那個年代,上至大貴族、政治家等精英階層,下至工人、農民等普通百姓,許多人都曾為一張逃離祖國的船票搶破頭。
在格丁尼亞移民博物館的展廳裡,《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一張波蘭家庭移民海外的隨行物品清單,主要包括:麵包、香腸、肉乾、羊皮襖、毯子、平底鍋、水壺、聖像、聖經、念珠、種子和勞動工具,這幾乎是當時一個普通波蘭家庭的全部家當,卻足以看出波蘭人渴望遠走海外,憑藉雙手重新開始的堅定決心。
在19世紀,移民美國是波蘭人的首選,只要滿足3個條件就可以無需籤證登陸紐約:50美元,1個地址,有人接應。當時交通不便,波蘭人通常要花費一周時間折騰到格丁尼亞港口,檢查身體健康才被允許上船。先去德國,換乘前往美國的船,順利的話在海上漂泊一周即可抵達紐約。下船還要接受美方的身體檢查,沒有蝨子,沒有肺結核、傷寒等疾病的話,就可以獲準入境美國。
一般波蘭猶太人會留在紐約,波蘭族人則會前往芝加哥。在博物館裡還保留著19世紀波蘭移民從紐約前往芝加哥乘坐的火車車廂,百年過後,芝加哥已發展成海外最大的波蘭人聚居城市,素有「小波蘭」之稱。除了美國,也有不少波蘭人選擇留在歐洲,去了英法等國定居。
網絡檢索難解對親人思念
在格丁尼亞移民博物館的入口處,有幾臺連接特定資料庫的電腦,可以查詢海關檔案等移民信息。屏幕前一個男孩聚精會神查詢的模樣引起《環球時報》記者注意,他告訴記者,他祖父的哥哥在上世紀30年代輾轉逃到美國,至今音訊全無。祖父以前常對著波羅的海望眼欲穿,這兩年身體不好不怎麼來了,他想幫助尋找親人的下落,可惜一無所獲。講解員柯西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幾乎每個波蘭人都有移民國外的親人,像男孩這種失聯多年的情況並不少見。
格丁尼亞移民博物館於2015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講述了移民海外的波蘭名人和普通人的諸多故事。博物館發言人松諾斯卡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希望波蘭人民通過這座博物館加深對海外波蘭裔的了解,「偶遇」彼岸的親人。這裡不僅是一個展出的場所,還是研究和討論波蘭移民的學術場所。
《環球時報》記者站在格丁尼亞移民博物館的玻璃棧橋上,望著一望無際的波羅的海,千千萬萬波蘭人拎著行李匆忙上船的身影在眼前浮現,仿佛親眼見證了波蘭的百年移民史。這座博物館猶如浩瀚大海中盼望親人歸來的守望者,更承載著波蘭人對海外親人望眼欲穿的思念之情。
【責任編輯:梁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