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無垠的俄羅斯,有著數不清的江河湖海,聖彼得堡,更是一座水城。
聖彼得堡,42座小島、360座橋梁像珍珠樣,串連在母親河——涅瓦河上。
涅瓦河,是排在伏爾加河、多瑙河之後的歐洲第三大河流,由於河流縱橫、橋梁眾多、風光秀麗,所以,聖彼得堡,享有歐洲「北方威尼斯」之美稱。
遊船徐徐前行,眺望兩岸,涅瓦河像一條蔚藍色幕布,一幢幢古老而又各具特色的建築像是一幅幅流動的畫面。
這些流動畫面,在向遠道而來的客人悠悠講述聖彼得堡以往的典故和傳說,講述這座城市曾經的榮辱與興衰。
看見獅身人面像了,他本是埃及的「特產」,居然在涅瓦河畔竟也能見到。
這是阿門霍特布三世的法老面像真品,於公元前1455-元前1419年雕刻。
1832年,獅身人面像,從尼羅河運送到了聖彼得堡,放這已有近200歷史了,是埃及國王送給聖彼得堡的禮物。
注意看,這座獅身人面像沒鬍子,據說是因為鬍子在埃及是權力的象徵。
埃及軍官不願把鬍子留給俄羅斯,於是在押送獅身人面像到俄羅斯之後,就用槍託把獅身人面像鬍鬚給打掉了。
不完整的獅身人面像,給了人們更多幻想,於是這個遠道而來的獅身人面像就被籠罩上了一層更加神秘的色彩。
那些曾經近觀過的世界著名景點,現在又以不同的視角展示在我們面前。
看,白綠相間的豪華宮殿是冬宮、高聳入雲的金色尖塔是彼得保羅要塞的教堂,還有涅瓦河畔邊的紅色燈塔柱……
見過的、沒見過的,叫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建築,在碧水藍天的映襯下,慢悠悠的從我們眼前,飄然而過……
冬宮大橋,在聖彼得堡涅瓦河上橋梁中,是第二座橋,在涅瓦河能通航季節裡,夜間會有吊橋不斷上升的景觀。
冬宮大橋,在夜間緩緩「綻放」的美麗奇觀,人們常將這畫面永遠定格收藏。
而在「白夜」季節裡,會有專門觀看吊橋奇觀的「公交旅遊」,大橋中央的兩段橋跨吊在空中,開橋讓遠洋巨輪通過。
在下遊守候多時的大型船隻也都是列隊而過,同時拉響汽笛,以致謝意!
遊輪,從一座座鋼鐵大橋下穿過,大橋顯得古老滄桑,而又厚重,向人們展示它承受幾百年風雨的能力和力量……
寬闊平靜的涅瓦河,波光粼粼;美麗多樣的古建築,整齊劃一,高聳的鍍金穹頂、風格異回的教堂,一覽無餘。
涅瓦河兩岸,是「彼得之城」的精華所在,許多亮麗的景色都聚集在岸邊,兩岸整齊建築,不斷從遊船邊閃亮而過。
歷史之都、文化之都、唯美之都、水城之都、宮殿之都……美譽枚不勝舉。
它的美,勝過歐洲所有都會城市,贏得了「地球上最美麗的城市」之稱號。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你一定是聽說過吧!
眼前就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炮打冬宮大門的那艘「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是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巡洋艦,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接令停泊在彼得格勒的涅瓦河畔。
11月6日,接受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指示,佔領尼古拉耶夫橋,7日晚9時45分,奉命開炮,發出進攻冬宮的信號。
宣告「十月革命」開始,「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成為十月革命的象徵。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在法西斯德國進攻列寧格勒時,艦上的9門主炮被拆卸下來,部署在城市外圍,扼守防禦地。
戰爭危急關頭,阿芙樂爾號巡洋艦自沉於港灣中,阻止了德軍軍艦和潛艇進入,戰爭後期才被打撈起來並修復。
從1948年11月起,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作為十月革命的紀念物,永久性地停泊在涅瓦河畔,供人們參觀、贍仰……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