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中國籍戲劇演員:新加坡本地戲劇接地氣

2021-01-09 人民日報海外網

  謝逸軒被中學的老師點醒,發現自己確有戲劇表演興趣和熱情,像舞臺上有東西在召喚,遂報讀了南藝。(新加坡《聯合早報》/龍國雄 攝)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本地中英文戲劇舞臺上近來出現不少新演員,他們對本地戲劇界的發展現況和未來前景有怎樣的新思維和新觀點?《聯合早報》訪問了來自中國大陸的謝逸軒和中國臺灣的張庭溦。

  島國文藝界近年來產生不少新變化,具象的,是新作、新團、新人不斷湧現,演出比往年更多,觀眾群亦有所拓展;非具象的,是政府對文藝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表演藝術領域,撥款增加,關注增多。

  藝術界正日益變得蓬勃、繁榮,而且她也繼續張開寬厚翅膀,迎接加入其中的新成員——以戲劇界為例,中英文戲劇舞臺上都出現不少新演員,尤其是來自海外的年輕一代演員,呼吸著新空氣融入新環境的他們,看待本地戲劇界發展現況和未來前景,更有新鮮思維和跳脫觀點。

  來自廣州的謝逸軒:

  在本地發掘出自己的表演才能

  上周末剛演畢的中文劇《鳩摩羅什》上,一名年輕演員分飾兩角——陰險將軍姜飛和文弱小僧道融,一惡一善的轉換給人留下印象,這名年輕演員是今年才21歲的謝逸軒。

  「下場再上場只有一分鐘,」謝逸軒說,「在一分鐘內,我必須換好戲服,改變妝容,走出姜飛,走進道融,即使觀眾認得出是同一個演員,我也必須讓他們感受兩個不同角色。」

  謝逸軒說對舞臺劇演員而言,行話叫「帶戲上場」,不僅是帶裝、帶妝等外形上的改變,「更得把一個不同的人生帶到臺上去,展示給觀眾看。一走過側幕,我就不是自己,我就是劇中人了,『我自己』是不上臺的。」

  在南洋藝術學院修讀戲劇專業的謝逸軒,來自中國廣州,2009年10月來新讀中學,參加戲劇社課外活動,被老師發現有表演才能,老師推薦他報考南藝。

  「我喜歡表演和唱歌,平時也玩玩樂器,但以前真沒想過要學表演,」謝逸軒說,「尤其是我們廣東人有重商風氣,家長普遍想要我們讀商科,以後做生意、當商人,藝術不能算是職業選擇方向。」

  謝逸軒本來沒什麼想法,被老師點醒後,發現自己確有戲劇表演興趣和熱情,像舞臺上有東西在召喚。「我報讀南藝,沒告訴媽媽,因她起初不同意,後來我在學校有了些成績,她才對我改觀,她和爸爸還從廣州飛過來看我演戲。」

  謝逸軒所說的成績,是指參與過幾場本地大型演出——TOY肥料廠的《鳩摩羅什》和《雨季》,濱海藝術中心「華藝節2015」的《原野》等。

  邊在校內讀書,邊在校外與劇團合作,不是每個戲劇系學生都能有的機會。謝逸軒說:「老師把我引薦給TOY肥料廠藝術總監吳文德,慶幸演過的作品都是我很喜歡也有挑戰性的。」

  本地戲劇貼近升鬥小民

  愛演戲,也愛看戲,不論是新加坡、廣州、香港的戲,他都看。比較三地戲劇特色,謝逸軒說:「原創劇目來說,中國大陸大部分戲劇作品偏離實際生活,過分陽春白雪,跟民生不貼切;新加坡戲劇則靠近升鬥小民,還原生活感受,讓一般觀眾沒有距離。」

  他接著說:「香港因英殖民影響,港人養成茶餘飯後進戲院看個戲劇的習慣,香港作為亞洲演藝之都,明星制和商業化的長期操作下,戲劇市場成熟;反觀新加坡雖走得慢一點,但水準不低,有幾個劇團可以做很精緻的戲,每年產量不多,卻稱得上精品,比如我特別欣賞郭寶崑先生的作品,他的許多作品現在看都有現實意義。」

  觀察本地戲劇現況,謝逸軒認為新加坡缺少很好的原創劇本,「以前倒是有很多動人又意味深長的戲劇,現在較少看到,期盼當局多培養編劇人才,不要讓我們只能從檔案庫裡看往日好戲。」

  暑假後,謝逸軒將繼續大三課程,他說已投簡歷給實踐劇場《老九》劇組,這是他抱著極大熱望的一部中文作品。「也想演一些英文戲劇,在雙語劇場文化中試煉。」

  來自臺中的張庭溦:

  文藝創作與身份認同有關

  張庭溦(27歲)來自臺中,曾在臺南大學主修應用戲劇,後前往英國東倫敦大學念表演碩士班。有感於西洋戲劇學習偏重「學術」,在實踐和創造上空間不夠,想得到更多創作空間的她,2012年底來新入讀跨文化戲劇學院(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去年畢業的她,加入本地資格最老的中文劇場——實踐劇場,成為專職演員。

  她參與過戲劇盒、湘靈音樂社、CAKE劇團的作品,在華藝節、印度藝術節等大型藝術節慶上表演,橫跨中英文劇場。

  回憶在英國的學習,她說那是很辛苦的兩年,除學習內容、經緯與最初設想不同,因語言、種族的關係,她在環境適應上花費了很多時間,幾乎沒有心情和機遇去創作。在新加坡這三年多,是她成長最快、適應最好的一段時間。

  「我的雙語掌握是在新加坡完成的,之前在英國純英文的環境,語言上感到隔閡,在這裡不論求學還是參加演出,我都感染到了新加坡人的語言敏感度,在觸類旁通和融匯並用中,我逐漸對中英兩種語言有了更精準的使用。」張庭溦說。

  劇場生態某種程度上

  代表社會狀態

  多種語言混用的戲劇在新加坡已不鮮見,時下的戲劇演出中,愈來愈能聽到本地劇團在中文、英文、方言、Singlish和其他語種混合使用上的嘗試,當然在比重上有消長。

  「劇場有沒有必要用語言來界定?是否必須堅持劇場語言的純粹?我有一些質疑和個人想法。」張庭溦指出,劇場生態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社會狀態,多語言劇場現象的產生,顯然是因應此刻觀眾需求、背景、語言能力上的差異,產生的一種現象。

  這或許讓人以為是本地獨有現象,其實不然,張庭溦觀察國際戲劇界動向,發現新加坡的多語劇場,恰恰順應了國際潮流——「一個趨勢是,歐洲劇場的大師們最近都在做跨文化的劇目,當然跨文化也包括跨語言。歐洲大師們企圖打破劇場語言的界限,殊不知新加坡就有發展這種劇場形態的土壤。不過,這樣的作品能否大做特做,仍要看觀眾認可度和市場接受度。」有趣的是,她發現本地中文觀眾在中英劇場間悠遊自如,英文觀眾則較少看中文戲劇。

  「我另注意到,傳統戲曲文化在本地戲劇舞臺上復興,這是蠻好的一個現象,文藝本來就跟身份認同有關,劇場工作者有意向傳統文化深掘,更說明對自身身份的審視和反思。」張庭溦說,「戲劇文本空間也拉大,不僅是臺詞,文本的意象增多,其使用方式也拓寬,詩劇、文藝劇場等在新加坡抬頭了。」

  張庭溦認為身為演員,不應被動看待演員的身份,戲劇人需要對大環境和現實社會有深刻的體認。(王一鳴)

責編:呂文寶

相關焦點

  • 新加坡英語劇演員演華語劇 用戲劇語言感染生活
    中國僑網4月23日電 據《聯合早報》(文/王一鳴攝影/龍國雄 林澤銳)報導,在新加坡,曾經可說是涇渭分明的中英文戲劇界,近年來,不僅在各自劇目中程度不一地實現了對別種或多種語言的包容,甚至連中英劇場的新生代演員也「互通」,特別是一些自認是「紅毛派」的演員,為能自如地使用華語詮釋角色,在臺下花了不少心血。
  • 面向所有青年戲劇愛好者 杭州大劇院2020「Drama新生代計劃」啟動
    杭州日報訊 2019年金秋,杭州大劇院首次發起並主辦的「Drama新生代計劃」,在杭城各大高校掀起了一波大學生自主創作、排演、購票走進劇場看戲的熱潮。如今,2020「Drama新生代計劃」將再次揚帆起航,對杭城高校的優秀劇目進行扶持,為戲劇新生代們提供交流的重要平臺。
  • 2020年南海區戲劇曲藝大賽(戲劇專場)開賽
    11月17日晚,由南海區文廣旅體局主辦的2020年南海區戲劇曲藝大賽(戲劇專場)在南海影劇院舉行,南海區七個鎮街共選送了8個小品節目參賽,桂城文化發展中心選送的《貼心》憑藉出色的劇本和演員精彩的演繹,獲得全場最高分,奪得創作獎和金獎兩個獎項。
  • 我在希臘學戲劇|來自戲劇起源地的教育戲劇
    當我第一次在被譽為戲劇聖地的埃皮達夫羅斯古劇場觀看《阿伽門農》,那一萬四千張座位幾乎被擠滿的觀眾席,落在群山環繞之間的圓形舞臺,氣場無比強大的演員們,我真的是被震撼了。後來回想起來,那時的我體會到了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戲劇的「淨化」作用。
  • 亞洲戲劇的狂歡季節
    前4屆裡,一出來自國家話劇院的《父親》讓須永克彥印象深刻,那次戲劇季後,日本推出了同名戲劇,成為當年最轟動的戲劇之一。在前4屆戲劇節中,中、日、韓三國一直是參與的主力。自2005年起,「亞細亞戲劇節」正式更名為「亞洲當代戲劇季」,旨在進行亞洲戲劇展演的同時,重點討論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戲劇發展命題。
  • 劇院應該引領戲劇創作,劇院需要完善戲劇生態
    △央視著名主持人張越主持本場對話活動12月6日下午,由保利、央華戲劇、新京報、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與法國蒙彼利埃「演員之春」戲劇節共同主辦的首屆「世界好戲中國觀眾」論道周進入最後一天的日程歐洲著名戲劇節法國蒙彼利埃演員之春戲劇節主席讓·瓦雷拉(Jean Varela);法國國立人民劇院院長、著名戲劇導演讓·貝洛裡尼(Jean Bellorini);以色列卡梅爾劇院總經理朗·古埃塔(Ran Gwetta);立陶宛國立考納斯劇院院長埃吉迪尤斯·斯坦奇卡斯(Egidijus Stancikas);保利文化集團副總經理,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郭文鵬;香港著名導演、編劇、演員,
  • 打響上海文化丨「白玉蘭獎」正成為全國戲劇演員的夢想
    獲得今年主角獎榜首的王平表示,「上海白玉蘭戲劇獎,在觀眾及各劇種的演員心目中都是一個極有分量的獎項。它為全國戲劇界表彰了一批批藝術人才,白玉蘭獎是我們每一位戲曲演員的夢想。」4月30日晚,第28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頒獎晚會在上海大劇院舉行,揭曉獲獎演員名單。
  • 新加坡多名華人學生戲劇演繹紅燈區人生(組圖)
    創作團隊和演出團隊80多人,大多是理工科的學生,他們來自新加坡本地、馬來西亞和中國,憑著對戲劇的喜愛走到一起。這些創作者不同的背景,帶來了不同的思想,也將不一樣的元素不斷融入到戲裡,讓《萊茵街》更富有多元色彩。 南大中文學會每兩年會舉辦一場大型話劇演出,本月12日呈獻的《萊茵街》,從籌備、演員篩選,到角色分配、演出,歷時近8個月的時間。
  • 咖啡戲劇《山丘》上演 一場咖啡館裡的戲劇革命
    在這個文藝聚集地,在這間小小的咖啡館裡,周末的晚上,上演了一出源於生活的咖啡戲劇《山丘》。   咖啡戲劇,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在咖啡館裡演的舞臺劇。但從導演馬巖的口中,我們方才知道,其實並沒有如此簡單。《山丘》導演馬巖,曾在美國南加州大學進修戲劇,並在好萊塢的IO west戲劇學校進行學習。回國後,不光將先進的表演理念帶回國內,也將咖啡戲劇等新的戲劇形式在國內實踐。
  • 《只有峨眉山》:打破戲劇革新的新物種
    《只有峨眉山》的「幻」體現在導演王潮歌所說,當人們進來的時候,不知道戲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當人們出去的時候,不知道戲劇是從什麼時候結束的。「面對新生代的消費群體,戲劇演出既要迎合,更需要引導,在觀中悟、悟中學、學中做,這是文化賦能對經濟轉型升級中的應有之義。」會上,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表示,引導和培養觀眾,是守正創新佳作的特色,在泛娛樂化時代更能抓住人心。
  • 大涼山:戲劇沃土成戲劇熱土
    這次大涼山戲劇節創設的不同特質的「五行空間」賦予戲劇新的特質,將演出擴展到古城街區、街頭廣場、邛海水岸等群眾能廣泛參與的區域,特別是路演、開放演出及互動活動,吸引了大量的群眾觀看。「就是要通過多種方式,讓群眾喜歡上戲劇、能參與到戲劇中來!」本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來西昌市展演的國外戲劇劇目少了,但在常態化防控的前提下,群眾參與戲劇的熱情卻更高了。
  • 唐山籍演員浦莎莎:為愛投身兒童戲劇教育事業
    秉承大師級院校的優秀教育理念,浦莎莎一直投身於戲劇導演、兒童劇導演、兒童戲劇教育教材編寫等工作,是京城最活躍的兒童劇製作人之一、北京國際藝術節特邀嘉賓、上海國際藝術節特邀嘉賓,有豐富的舞臺經驗,與諸多著名導演長期合作,把優秀的劇目和先進的理念引進小馬劇團。
  • 倪大紅挑戰戲劇大師列文遺作《安魂曲》
    「這世界上只有兩種戲劇,《安魂曲》和其它。」經過四年的籌備與甄選,最終決定由以色列卡梅爾劇院院長諾姆·薩馬爾和中國藝術家濮存昕擔任藝術顧問,以色列新生代導演雅伊爾·舍曼親臨中國執導,中國實力演員倪大紅領銜主演,舞美設計、燈光設計、造型設計、作曲都由以色列頂級藝術家團隊製作。
  • 廣州藝術季2020戲劇嘉年華(時間+地點+節目單)
    曾獲廣州市青年非職業戲劇節多個獎項的聾人默劇演員朱君翔將在古樹廣場為大家帶來互動默劇《淘氣理髮師的一天》,通過與現場觀眾互動傳達肢體默劇藝術帶來的魅力。  2019廣州大學生戲劇節「最具創造力戲劇獎」得主華南師範大學硯湖劇社將分別在中心舞臺和古樹廣場表演話劇《人質》和《歸來》,帶領觀眾感受大學生戲劇創作的熱情和理想。
  • 第九屆華文戲劇節於4月在杭州正式拉開帷幕
    聘有藝術總監、駐團導演、演員及行政人員等63位全職專才。三十多年來,劇團積極發展,到2013年為止,製作劇目超過三百個,為香港本地創作不少經典作品,深受當地市民的好評。劇目以粵語演出,個別製作輔以普通話場次,大部分演出配上中英文字幕,吸引觀眾。近年來,香港話劇團也積極拓展中國內地市場,為內地觀眾上演了不少經典劇目。
  • 戲劇當以人為中心(名師談藝)
    我所追尋的理想,就是恢復戲劇的精神向度,通過劇團和具體戲劇作品向世界傳達我對人類問題的思考,推動人們更新對生活、對世界的認識。古希臘戲劇、易卜生、布萊希特、契訶夫,真正意義上的戲劇莫不承擔著超越戲劇本身的角色。  1974年,我放下在東京創立的早稻田小劇場,來到利賀村,一個在東京人看來比莫斯科還要遙遠的地方。
  • 浙婺驚豔戲劇周 壓軸表演人稱讚
    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由文化和旅遊部、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第八屆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活動是藝術周的主要活動之一,已成為近年來中國面向東協規模較大、影響較廣的戲劇交流盛會。本屆戲劇周匯聚了上海、河南、浙江、雲南、湖南、福建、江蘇、山西、內蒙古、廣東、廣西等11個省(區、市)及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5個東協國家的24個藝術團體一起開展23場精彩演出,涵蓋了婺劇、越劇、崑劇、花鼓戲、滇劇、莆仙戲、晉劇、錫劇、粵劇、漫瀚劇等戲劇種類。
  • 戲劇周浙婺壓軸 好表演引人稱讚
    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由文化和旅遊部、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第八屆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活動是藝術周的主要活動之一,已成為近年來中國面向東協規模較大、影響較廣的戲劇交流盛會。本屆戲劇周匯聚了上海、河南、浙江等11個省(區、市)及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5個東協國家的24個藝術團體一起開展23場精彩演出,涵蓋了婺劇、越劇、崑劇、花鼓戲、滇劇、莆仙戲、晉劇、錫劇、粵劇、漫瀚劇等戲劇種類。當晚的婺劇折子戲專場,共上演了婺劇傳統音樂《花頭臺》,以及《呂布試馬》《梳妝》,《穆桂英》之《轅門斬子》《大破天門陣》等經典折子戲。
  • 探店|朵雲書院·戲劇店:這個冬季,在書店與戲劇在一起
    正如設計主題所示,朵雲書院戲劇店是一個大舞臺,所有人都可以在此成為演員和觀眾,共同演繹一齣戲。這齣戲,不是莎翁的《哈姆雷特》,也不是老舍的《茶館》,它沒有劇本和編排,無主角與配角之分,更不限表演形式。從戲劇角度切入,選取戲劇史上重要的名家名作和研究典籍,同時,也選取大量發散自戲劇,與戲劇「觸類旁通」的圖書,如影視、動漫、戲劇童書、戲劇建築、戲劇心理學、戲劇應用、經典重構作品等,幫助讀者了解戲劇在生活中各個領域的衍生和應用。
  • 維多利亞時代的戲劇風尚
    「聚集在十九世紀劇院裡的觀眾,缺乏當年來到環球劇院或黑衣僧劇院觀看莎士比亞和他的同代人的戲劇的那些優秀觀眾的才智和想像力。」當時的編劇主要是專門為一些劇院或演員寫戲,滿足劇院的商業需求。在這方面最成功的是身兼編劇、演員及製作人的迪恩·布希科(Dion Boucicault,1820—1890)。他一生寫了四百多部戲,但這位生於愛爾蘭的劇作家卻認為經他手的這些情節劇毫無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