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今天早上每個人朋友圈都被巴黎聖母院火災新聞刷屏了,新聞描述說巴黎聖母院基本上被毀了七七八八,但文物大部分都被保存了下來。
我上微博看了一下評論,發現評論主要是分為兩個陣營:一部分覺得巴黎聖母院燒了活該,天道有輪迴,以前法蘭西一把火燒了圓明園才是歷史真正的痛,現在巴黎聖母院也步入了後塵。另一部分覺得我們不應該懷著異樣的心情去看待這件事,時代不同,觀念也不同了。巴黎聖母院被燒也是世界的痛。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懷著對方活該的心情看待這件事,那跟法蘭西有什麼區別?
火燒巴黎聖母院與火燒中國圓明園,真的無法放在一起比較。有些人認為把巴黎聖母院這事和圓明園這事放一起討論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因為火燒巴黎聖母院是維修事故無意被燒,火燒圓明園是人為肆意破壞掠奪。一個是無意,一個有意,一個是工程失誤,一個是戰爭侵略。不能比。
站在人類共同體的意識上,不管是巴黎聖母院還是圓明園,都是全世界的瑰寶,被燒毀當然可惜。但是巴黎聖母院大火跟圓明園的燒殺搶掠不是事件上的並列關係,沒有相提並論的必要,硬要扯在一起,說明這個人民族狹隘思想挺強的(並沒有批評的意思,只是客觀論述)。這兩件事除了都有火還有什麼共同之處?圓明園算是民族巨大的傷痛了,巴黎聖母院固然可惜,但也沒到和圓明園相提並論的程度。
中國圓明園損毀比巴黎聖母院燒毀損失大個萬倍,根本不可比,巴黎聖母院主體結構還完好,文物也沒啥損毀的,圓明園方圓多少公裡的古建築都被燒了,幾千年幾百年的文物被搶得差不多了,大火燃燒好幾天,人也死了很多,這傷痛怎麼能比?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非要一起比較,巴黎聖母院的燃燒讓我對圓明園的遺憾和心痛加深了更多。
三四千名聯軍在國內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中外罕見的藝術寶藏,被一齊付之一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几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火燒圓明園無疑是歷史上最為惡劣的文化毀滅行動之一,直可與焚燒亞歷山大大帝圖書館及哥特部落踐踏羅馬相比肩。法國人當時就已指出,這就如同羅浮宮和法國國立圖書館同時被毀。而且,這一暴行是兩個國家所謂「教化」非歐洲世界的代表性行為。火燒圓明園充分說明了這一行動的偽善及其種族主義根基。在歐洲文明國家間,此類文化毀滅行為甚至在戰爭期間都是不可想像的,但中國顯然未被包括在這一道義原則之內。中國人沒有忘記這個教訓,它在今天仍記憶猶新。
對於上面提到的這兩個陣營,我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但我比較認同其中的一個評論:我們不能代替先輩去原諒這些人。確實,圓明園被毀並不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經歷的,我們所了解的,大多數來源於書籍以及紀錄片,至於圓明園到底有多豪華奢侈,現在也沒有多少人知道,所以我們心裏面對於圓明園的毀壞惋惜確實沒有太多。
但是巴黎聖母院已經跟我們屬於一個時代了,其代表的不僅僅是法國,裡面也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文物,其中也有來自於圓明園的,因此毀了我們或許會覺得可惜,但我們不能將它來跟圓明園相比,因為兩者不是同一個時期,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確實應該牢記歷史,先輩給我們留下的東西,我們應該好好的保存。
火燒巴黎聖母院與火燒中國圓明園,哪個才是歷史真正的痛?答案不言而喻。但是圓明園被焚毀帶來歷史的傷痛,根源是清王朝政治統治上的腐朽欲墜、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外敵入侵只是提供了一次契機而已,「元兇」是誰很清楚了。君視民為草芥,民視君為仇敵,這就是封建專制獨裁統治的結果。我們又一次看到一個貧窮、落後、羸弱的國家,只能處於被壓迫、剝削、凌辱、掠奪、挨打的地位。
隨著1860年10月18日這一天的大火,圓明園早已鐫刻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恥辱柱上。歷史的硝煙已然散去,但那凝固在我們心間永恆的痛卻世世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