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鐘,光啟熱成像智能頭盔N901完成對100個目標的發熱篩查。
10天,格力電器設計、開發出66套抗疫測溫儀模具。
100%,今年1—4月廣東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和劣V類斷面消除率創新高。
2778.16億元,一季度全省民生類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1.2%。
……
這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幾個數據。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的審議時就強調,廣東要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當年10月22日至25日,總書記來到廣東視察,再次對廣東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要求。
兩年來,廣東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不斷激發創新活力,推動製造業加速向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努力一件一件辦好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老百姓關心的事情。
掌握核心技術兌現對總書記的保證
「2018年總書記來廣東視察,鼓勵我們進一步加大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當時我跟習近平總書記做了一個保證:2年後我們模具工廠全部用上自己的數控工具機。現在已經逐步實現了!」全國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說。
歲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襲來,格力在春節期間,接到某測溫儀製造企業的開模需求,面對這個從未涉足的領域,格力僅用10天時間就設計、開發出66套模具。這背後,是其每天誕生22項專利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們的智能製造優勢在疫情面前顯現出來了。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董明珠說。
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的不斷蔓延,對常態化測溫、篩查工具的訴求大大提升。「我們快速升級已有產品,研發了一款熱成像智能頭盔,它能在無感情況下精準、快速、大範圍批量篩查發熱人員,支持了近30個國家和地區抗疫。」全國人大代表、光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若鵬說。
劉若鵬回憶,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近兩年的數據顯示,廣東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5萬家,去年專利授權總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繼續位居全國首位,創新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指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先進位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一個關鍵,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
就在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發布,這是廣東繼2019年底出臺《關於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又一重磅舉措。其中,明確積極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晶片,重點發展前沿/領先原創性技術、高性能雷射器與裝備……集中發力這些產業集群,不僅將有力提振企業投身實體經濟的信心和士氣,還將形成互相支撐、配合的超大型產業體系,持續提升產業鏈的強度和韌性,促進廣東製造行穩致遠。
踐行綠色發展高水平保障民生供給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提出,要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
「廣東落實總書記要求,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守住了生態紅線。」全國人大代表、揭陽市水利水電技術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陳旭斌表示,近年來廣東從整治大江大河入手,綜合治理練江、茅洲河幹流等,從汙染「典型」到治汙「典範」,生動凸顯了廣東奮力治汙攻堅。
如今,驅車沿練江行進發現:汕頭練江流域10座新建汙水處理廠已建成,潮南和潮陽兩區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主體工程完成過半,揭陽市普寧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汙水處理廠通水調試……變化不止在一處,在江門、東莞等多地,一河兩岸的綠色景觀紛紛湧現。
「這些都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實在在的舉措。」陳旭斌表示,無論是河長制、湖長制的落實推進,調整產業結構精準減排,還是與香港、澳門合作打造「美麗灣區」,都表明了廣東積極構築綠色發展「保護網」的決心與執行力。
5月20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今年1—4月,廣東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和劣V類比例,首次全部階段性達到考核目標;截至5月17日,全省大氣AQI優良率為96.5%,6項常規監測指標均達標。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018年在廣東視察時強調,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家政服務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一件一件辦好。
近年來,廣東堅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高質量發展保障高質量民生供給。「過去,蕉嶺、五華一個村中心小學只有1—2名全科教師,如今配有英文、自然、體育等課程老師,基層師資力量逐步增強。」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梅縣東山中學教師李杏玲說,面對今年疫情,廣東從網課到復學等教學工作有條不紊推進,與近幾年來全省加大重視教育有很大關係。
她表示:「加大力度解決教育資源區域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在做優師資隊伍、改善軟硬體、補齊基層短板等方面做出了努力。這就是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針對作為「六穩」「六保」之首的就業,廣東更是動作頻頻。兩年來通過實施「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大工程,有效促進城鄉勞動者技能就業,推出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等措施支持企業穩定崗位,有力對衝了疫情影響。廣東還在全國率先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五大險種參保人數累計2.86億人次,居全國首位,實現制度和人群全覆蓋。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要義所在。今年,廣東將繼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以高質量發展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南方日報記者 肖文舸 韓安東 吳哲 王彪
■一線走訪
格力電器:自主創新 助力中國品牌走出去
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口罩生產車間,6條自動化口罩生產線正在緊鑼密鼓工作。如今,格力的口罩日產能達60萬隻。除此之外,由其自主研發生產的空氣淨化器、護目鏡、紅外測溫儀等產品也廣泛應用於抗疫和復工復產一線。
這是格力電器以科技助力抗疫的一個縮影。「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糾結於短期的損失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從長遠來看,我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不會變,打造品牌強國的決心不會變。」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說。
牢記總書記囑託,過去一年多時間,格力電器在科技創新、自主掌握核心技術方面有了更大突破。
2019年,格力「高性能直線伺服電機及驅動器」等4項技術被鑑定為「國際領先」,在今年3月出爐的2019年度廣東省科技獎項目評選中,格力電器「光儲空調直流化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再獲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董明珠表示,自主創新是中國品牌走出去的關鍵,也是我國產業向高端化轉型的重要一步。「我們將始終堅守實體經濟,堅定地走自主創新道路,不斷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助力中國製造發展。」她說。
南方日報記者 沈夢怡
明珞裝備:
化危為機 國際化之路越走越寬
走進位於廣州黃埔區科學城的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創新體驗中心,機器人正不停地「揮舞」著機械手臂,所有運行數據都實時地傳回明珞數位化運營中心。
「51秒生產一輛車,最高可以支持7種車型共線生產。我們的智能化核心系統走出國門,實現數位化虛擬製造與工業物聯網大數據診斷分析無縫對接應用落地。」明珞汽車有關負責人指著這套先進的滑移式柔性總拼系統說。
「我們本身就是做自動化設備的,各類加工工具機應有盡有,非標零部件加工我們來!」2月初,面對疫情帶來的口罩機產能不足的問題,明珞裝備主動請戰,扛起口罩機機械加工件生產大任。
疫情給中小企業的國際化之路帶來了不少挑戰,但明珞裝備的國際化之路卻越走越寬。在奔馳位於南非East London的工廠裡,40多位明珞裝備員工在車間忙碌依舊。2018年,明珞裝備首次進入奔馳體系,承接部分主焊線及側圍項目。今年初,該項目在原計劃196項的基礎上額外完成了33項,把疫情對項目的影響降到最低。「我們將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永遠保持創新動力。」姚維兵說。
南方日報記者 陳思勤 吳雨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