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山地旅遊類型豐富多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遊客開始進行山地旅遊,但諸多名山大川中,成為熱門旅遊地的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幾個。
有「大自然的宮殿」之稱的阿爾卑斯山、「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華山、「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海天佛國」普陀山......
這些旅遊目的地在人們想要來一場山地旅行時,總是最先被想起。而出現這一現象也不足為奇,縱觀上述山地旅遊景區,每一個都被貼上了鮮明的標籤,並印刻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這些前置的「雅稱」,已經成為其文化內涵的一部分,鐫刻在山水美景間。
特定的「文化符號」其實就是一個鮮明的IP,它像一串基因代碼,只屬於它自己。
據《世界山地旅遊發展趨勢報告(2020版)》統計,2019年全球山地遊客(過夜遊客,包括國內和國際遊客)已達12.2億人次,全球山地旅遊收入達1.36萬億美元。
巨大的市場號召下,實則也意味著競爭力的提升,擁有屬於自己的IP來吸引遊客,就顯得極為重要。山地旅遊更需要打造出自己的IP價值,挖掘出蘊藏背後的價值。
山地旅遊,文化是項目的靈魂,是能否成功塑造品牌的關鍵因素,也是體現一個項目核心吸引力不可複製的精髓,只有找到自我IP的山地旅遊才能夠長久且具有生命力。
就國內市場而言,擁有超高知名度的山地旅遊景區,它們都已經為其注入了靈魂文化,塑造出了獨一無二的旅遊IP。正是藉助IP效應提升了自身價值,打造出了山地旅遊的軟實力,最終帶動區域協同發展。
山地旅遊的發展與IP的塑造,一直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古時的文人墨客為追求自然山水之美而踏遍天下名山大川,留下的大量名言佳句中就能夠感受到鮮明的文化氣息。
而時至今日,各大山地旅遊區依舊在努力打造著自身IP,為自己增添一個響亮的稱號。
伴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臨近,冰雪運動近些年在國內呈現出迅猛增長的勢頭,這也讓擁有冰雪資源的山地旅遊勝地,開啟了新一輪的市場爭奪。
即便是位於「冰雪黃金緯度帶」的長白山,也開始積極尋求更深層次的自我IP價值。
在人們的一貫印象中,去長白山來一次冬季滑雪度假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而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長白山山地旅遊的業態和旅遊方式也在轉變,增加了新的內容。
依託長白山的資源優勢,結合區域空間特色,當前的長白山已經創新演繹出「冰雪」「民俗」「森林」三大長白山文化內涵,讓其IP得到了更深程度的延展。由此,戶外運動、營地教育、森林康養、購物遊玩等多種體驗項目,逐漸出現在了長白山的旅遊生態圈中。
長白山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後,正是其爭奪山地旅遊IP的體現。眾所周知,我國的山地旅遊資源甚廣,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山區(包括高原、丘陵等在內)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2/3,類型多、分布廣,其中中低山佔山地總面積的60%,有著開發休閒、娛樂和運動等優勢。
除了逐漸被人們所熟知的山地型自然文化遺產地、山地型國家風景名勝區、山地型5A景區外,依舊有眾多待開發項目。
未來伴隨著熱門旅遊景點的出現,山地休閒遊和山地度假遊市場的競爭越發激烈毋庸置疑,而如何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廝殺突圍,成為擺在每一個山地旅遊項目面前的一道難題。
而破題之道,各項目往往通過打造IP來提升自身價值,實現轉型升級。利用形態豐富的山地景觀、結合特色多樣的民俗文化,打造出獨特的山地旅遊文化,成為對遊客最具吸引力的要素。
在IP打造的進程中,以人為本開發旅遊資源又更為市場所關注,因為只有這樣的文化挖掘才具有更深的傳承力。
為了尋找這樣的旅遊開發和資源保護產業機構,「IMTA山地旅遊獎」孕育而生,通過對這些機構的梳理,提煉出全球山地旅遊發展精髓,並為大家提供可借鑑的開發模式,最終為山地旅遊的長遠發展構建起一個互利共贏的合作平臺。
只有這樣,那些具有鮮明的特色IP才能從旅遊市場脫穎而出,這一模式對於目前仍處於初期階段的中國山地旅遊而言一定是可取之道。而實則每一個已經形成深刻印象的景區,總伴隨著一個鮮明的文化印記,與之不期而遇後,結下一段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