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需要美顏嗎?看哈勃經典天文照片「創生之柱」的色彩變化

2020-12-11 想法捕手

似宇宙中仰天長嘯的象鼻,又似一種「形而上」的星際圖騰。

初見這張照片時,不少天文愛好者這樣描述其內心感受,震撼且敬畏,如胸膛裡掀起一股巨浪席捲心靈,最後扑打在腦門上,懵了!

哈勃拍攝的天文奇景——創生之柱(the Pillars of Creation)

這張照片拍攝於2014年10月(由2009年安裝哈勃上的廣域攝像機拍攝),為慶祝哈勃空間望遠鏡升空25周年,2015年1月正式發布,是至今為止哈勃空間望遠鏡最著名的天文圖像之一。

如果你喜歡凝視星空,圖中的這些塵埃柱就位於夜空中的巨蛇座(Serpens)和射手座(Sagittarius)之間的鷹星雲(AKAM16),距離我們約7000光年。

雖謂「創生」,但那裡卻也是一片毀滅之地。

被一些天文學家稱為「象鼻」的塵埃柱,是由氫氣和塵埃組成的小型恆星幼兒園。大量的氣體雲孕育著越來越多新的恆星,它們發出炙熱的輻射將周邊的一切電離,塵埃柱實際上正經受著電子從原子中被剝離出來的痛苦,向生而滅。

塵埃柱很大,大到太陽系不過是其頂端象鼻尖一般的微小突起。它的內部映射著太陽系誕生之前的樣子,但卻更加狂野。這個巨大的恆星工廠不僅孕育著恆星,還孕育著一顆能摧毀自己的超新星,最終將掀起一場星際海嘯,向滅而生。

這幅廣闊的畫面,實際上代表著一種虛假的真實。這裡所說的虛假,並不是什麼由於光速限制導致的過去景象,而是我們肉眼的局限,以及為了更好地科學研究,而對這幅畫面進行的虛假處理。然而,這種虛假的處理本質上是為了更清晰地再現真實的科學數據。

太空照片的秘密

事實上,哈勃拍攝的那些震撼的太空照片原本都是黑白的,顏色都是後期P上去的。一大堆科研人員,天天都忙著用photoshop在給星空做美顏。

群星因P圖而靚麗,這話沒錯!

但P圖,也要分專業與非專業、科研與非科研。如果僅僅認為是為了讓圖片好看,那你可太小看哈勃的科研工作者了。

我們先看看,1995年4月1日拍攝的最原始的這組「創生之柱」照片。這三幅圖是拍攝的三種元素的成像圖,左邊的圖片記錄了氧元素髮出的光,中間的圖片記錄了氫元素髮出的光,右邊的圖片記錄了硫元素髮出的光。為什麼只捕捉這些元素的光?因為氫、硫和氧元素是構成星體的三大基本元素。

有時精確,意味著做減法,而不是加法。為了更好地展現想要的細節,研究人員往往會用濾光器遮擋大部分其他光線。正常情況下,這樣的黑白圖像只會顯示氧氣502納米、氫657納米和硫673納米的光。

對應光譜來看,氧元素是綠偏藍,氫元素和硫元素是幾乎無法分辨的紅,以人眼感知大概就是青、紅、紅。如果是這樣,組合出來的圖像會像下面這樣令人沮喪。

這樣一副血腥的修羅圖,雖然適合「向死而生」的宇宙精神,但看起來確實不舒服。誰讓人類肉眼可見光只佔宇宙光的2%呢?

我們所能感知的世界,實在太小。我們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宇宙中最美麗的那2%七彩斑斕罷了!

圖片:NASA, Jeff Hester,

所以,1995年對外公布的第一張「創生之柱」照片,顯然是經過美顏了的。而哈勃的美圖大師們到底是怎麼處理的呢?又為何要這樣處理?

不真實的真實

氫、硫和氧元素的本色疊加除了不好看,最主要是太不好辨認,而作為科學研究,如果獲得的數據圖像無法有助於研究應用,看上去再真實又有何用?

所以,為了讓人眼能更直觀地分辨出氧、氫、硫元素,研究人員把氧、氫、硫元素的「色階順序」 替換為了紅、綠、藍。氧元素髮出的光頻率最高,被定為藍色;氫元素髮出的光頻率次之,被定為綠色;硫元素最低,被定為紅色。之所以這樣定,是為了配合我們人眼的感知習慣。

紅、綠、藍被稱為光學三原色,是我們肉眼對長波、中波、短波最清晰的色彩感知。

通過這樣的替換,不僅能讓圖片看上去更漂亮,還能更清晰地呈現出元素數據細節。也就是說,你看見的並非是「創生之柱」的真實面貌,而只是以一種更具科學性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哈勃數據。

如果非要在「虛假的真實」和「真實的虛假」中選擇,你會選擇哪個?

不管怎樣,這種技術處理的普及,已經改變了天文學家向公眾展示太空圖景的方式。他們做出了一種科學的選擇。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被騙了,因為在地球大氣層的後院裡,你永遠不會從望遠鏡裡看到這樣的圖像。

黑夜永遠在閃爍,但我們卻只會看見黑暗。是在黑暗裡睜大眼繼續摸索,還是閉上眼思忖那可能的幻覺,全憑自我選擇。

隱形轟炸效應

除了顏色,不知道你發現沒,1995年的照片右上角有幾個黑方塊區。這可以說是合成後的「後遺症」。

這張照片是由當時哈勃上的寬視場行星照相機2(WFPC 2)拍攝的,它有四個攝像頭。天文學家必須將這4個攝像頭拍攝的圖像組合在一起,但其中一個拍攝的圖像是放大了的。因此在組合時,就需要縮小比例,這就是右上角會出現黑方塊的原因。

要把他們調整到精確且合適的比例可比「美顏P圖」難多了,也是整個數據整理工作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攻克難關後,研究人員將那個區域吸塵為「隱形轟炸效應」。

雖然現在看這張照片很大,但這張照片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大,如果可以用肉眼觀察,它的大小不過滿月的十分之一。哈勃空間望遠鏡卻能從那塊微小的區域中,收集到遙遠的微弱光粒子,然後為每一點建立圖像,最後用大量的小圓點繪出一幅可以放大的「星空點畫」。

由於「創生之柱」帶來的震撼效果,很多天文學家開始持續觀察鷹星雲。他們甚至試著去創作「創生之柱」的三維空間。

圖片: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然而,事實上在可見光下觀測到的塵埃幾乎是不透明的,但是僅用紅外線觀測又只能窺視塵埃柱的內部。

圖片:NASA, ESA/Hubble

上幅圖像只使用兩種顏色的光:1100nm紅外光用藍色表示,而1600nnm光用黃色表示。這幅圖是2015年哈勃上的廣域攝像機(WFC 3) 對「創生之柱」進行的紅外線觀測,揭示了隱藏在塵埃柱內部和後面由星雲形成的大量恆星。這些恆星在可見光下是看不見的。

還有天文學家用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在最大塵埃柱頂部拍攝到一顆新星之光。這似乎暗示著「創生之柱」已經不復存在,超新星的爆發已經摧毀了「創生之柱」,但最近似乎又有新的證據並不支持這一結論。

無論如何,「創生之柱」將會成為一個永久的宇宙記憶,這張照片也會被封進史冊之中。

相關焦點

  • 「創生之柱」被摧毀?是什麼神秘力量?哈勃望遠鏡拍到了什麼?
    是什麼力量在摧毀「創生之柱」?哈勃拍到閃光點,疑似星球大戰!曾經哈勃望遠鏡在1995年所拍攝的一張照片被評為十大最佳照片之一,這張照片是展示了老鷹星雲內圓柱形的星際氣體和塵埃的一張影像,被命名為創生之柱。
  • 創生之柱也許早已被摧毀
    從遠處看整體就像只老鷹,創生之柱就位於心臟的位置,老鷹星雲明亮的區域,實際上是一個通往由塵埃所組成的,如同洞穴的暗雲中心的窗口,裡面一個疏散的星團正在形成,在這個洞穴裡高大的雲柱,冰冷分子氣體雲和暗淡塵埃組成的圓形雲球,仍留在這個正在形成恆星的區域,創生之柱就是其中之一。
  • 6500光年外的「創生之柱」,出現亮光閃射,科學家拍下神奇畫面!
    6500光年外的「創生之柱」,出現亮光閃射,科學家拍下神奇畫面!天文愛好者對於創生之柱都非常的了解,非天文愛好者也大都看過這樣一張壁紙,像三顆手指一樣的柱子在星雲當中矗立,其實這張照片並非是經過後期合成的,而是真真正正的由望遠鏡在星雲當中拍攝的,這張照片在1995年4月1日被拍攝哈勃望遠鏡,在拍攝星雲的時候捕捉到了這一張照片都存在,後來它還被評為了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最佳前10名的照片之一。
  • 「創生之柱」塌了!耀眼亮光閃擊不止,宇宙深處或在發生星際戰爭
    關心天文學新聞事件的朋友,一定還記得那幅著名的「創生之柱」照片吧?它是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一張圓柱形雲狀物圖像,位於巨蛇座尾端老鷹星雲內,1995年4月1日拍攝成像。「創生之柱」共有三根圓柱,柱子周圍雲霧繚繞,「妖」氣十足,詭異莫名,引人遐想不斷,因此曾被評為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最佳照片。而巨蛇座尾端的老鷹星雲,距離我們6500~7000光年,因形狀酷似一隻展翅騰飛的老鷹而得名。
  • 哈勃望遠鏡拍到天國照片,科學家:人類或正被高維度生物監視?
    宇宙裡真的存在天國嗎?這些根深蒂固的疑問,或許正是人類不寫探索的內在動力。因為,古往今來,人類仰望星空,始終在探尋宇宙的真諦,思考著人類來自於何處,又將去往哪裡的更鼓問題。 在所有的天文望遠鏡中,最偉大的一個便是哈勃望遠鏡。這是一架被發射到太空的射電望遠鏡。1990年4月24日被發射升空,至今已有28年之久。在這28年裡,哈勃望遠鏡於2016年3月,成功撲捉到來自134億光年處的一顆恆星的微弱光亮,刷新了人類探測宇宙的最新紀錄。
  • 哈勃望遠鏡30年30張經典照片,讓我們重新認識宇宙
    這就是史上功能最強,同時也是最為成功的光學望遠鏡——哈勃空間望遠鏡。如今,早已超出設計壽命的哈勃空間望遠鏡仍在超齡服役,為我們拍下大至星系團,小到行星與衛星的宇宙萬象。在哈勃望遠鏡即將迎來30歲生日時,NASA官方選出了「哈勃30年的30張照片」。
  • 天文愛好者,你真的知道如何仰望星空?
    圖解:兩位年輕的業餘天文愛好者用一個裝在赤道儀上的三英寸折射望遠鏡觀察夜空。兩位年輕的業餘天文愛好者用一個裝在赤道儀上的三英寸折射望遠鏡觀察夜空。這句標語表明,接觸天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抬頭看。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們每個人都學會了仰望星空。然而,我們中絕大多數的掃視夜空的過程都是隨機的,沒有焦點的活動。這篇文章中,你可以學到在仰望星空的時候應該如何正確的使用眼睛和思想。圖解: 在內華達州不受光汙染的黑巖沙漠看見的在人馬座方向上的銀河(包括銀河中心)。
  • 遙望星空30年,「老」哈勃尚能飯否?
    哈勃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剛剛過完自己在軌30周年的生日。對於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和惡劣環境帶來的損傷,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哈勃已不再年輕。多年來,哈勃望遠鏡可以說是勞模中的勞模,自其進入太空以來就24小時地觀測浩瀚的星空,為人類帶來了100多萬張的圖像和信息。
  • 橢圓形、蝶狀、漣漪狀……這些星空照片該怎麼看?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淵默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在軌運行30年,哈勃拍攝的大量瑰麗的星體照片,或星星點點,或柱狀、或螺旋狀……這些宇宙圖像到底是什麼?
  • 哈勃望遠鏡眼中的太空,細看宇宙越看越美麗,越看越恐怖
    前後經過了6次的維護,這將延長哈勃的壽命到2013年甚至更久(目前它還在工作狀態),韋布太空望遠鏡預計將於2019年3月至6月發射,以取代哈勃。到時候我們可能觀測到更遙遠的太空景象,是不是還有點小期待呢!
  • 哈勃太空望遠鏡眼中宇宙美爆了
    2013-馬頭星雲馬頭星雲屬於龐大的獵戶座分子雲複合體的一部分,位於參宿一附近,距離地球大約1500光年,因外形酷似馬頭而聞名,是天文愛好者熱衷的觀測與拍攝對象。天文學家發現馬頭星雲正在不斷消散,預計在500萬年內解體。
  • 木星照片唯美似「星空」?真實環境其實很可怕……
    中新網客戶端4月15日電(記者上官雲)這幾天,一張超清晰的木星照片兩次登上微博熱搜:漩渦狀薄霧漂浮在木星表面,唯美的畫面被網友類比為梵谷的名作《星空》。這種旋渦狀薄霧是什麼?形成原因有哪些?木星到底有何神秘之處?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劉尚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木星是一顆巨大的氣態行星,沒有固體表面。
  • 都說它是近年最好的天文紀錄片,帶娃看完4集,真心好!附5部經典天文...
    對於愛好天文的孩子,一部《行星》肯定是不夠的。這不,我還給他們準備了好幾部經典紀錄片,留著漫長暑假慢慢看~推薦的順序由近及遠,從小到大,帶領孩子一點點漫遊到宇宙的邊緣。有火山噴發嗎?......由BBC&國內視頻平臺bilibili聯合出品的紀錄片——《神奇的月球》,將帶領我們探索月球之美,認識它對自然世界的影響,並一一回答這些問題。
  • ...紀錄片,帶娃看完4集,真心好!附5部經典天文紀錄片、兒童觀星APP
    對於愛好天文的孩子,一部《行星》肯定是不夠的。這不,我還給他們準備了好幾部經典紀錄片,留著漫長暑假慢慢看~推薦的順序由近及遠,從小到大,帶領孩子一點點漫遊到宇宙的邊緣。一、《神奇的月球》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宇宙天體,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天然衛星。但我們真的了解月球嗎?
  • 中國天文愛好者製作哈勃星空動畫:美到讓人窒息
    日前,NASA中文分享了一部由天文愛好者@POCKN 根據哈勃資料庫原始圖象精心製作而成的絕美動畫,展現了不同星系星雲的「樣貌」,動人心魄,簡直讓人窒息。哈勃太空望遠鏡(英文名:Hubble Space Telescope, 縮寫HST)是以世界著名天文學家愛德溫·哈勃為名,在近地軌道圍繞地球飛行的太空望遠鏡。
  • 什麼樣的天文望遠鏡可以清晰觀測月球表面的細節?
    同時,先進的光學望遠鏡還會配備光學補償系統,一束強雷射會從望遠鏡側邊向前射出,指向需要觀測的目標。這束雷射並不是用來照亮天體,而是探測前方大氣的湍流變化,從而將信息反饋回計算機,以對觀測到的天體圖像進行實時校正。(對大氣湍流進行光學校正的原理)但修正後能得到的圖像往往還是差強人意的。
  • 史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哈勃望遠鏡
    史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哈勃望遠鏡最大的天文望遠鏡遙遠的古代,人們用肉眼來觀察宇宙,能足度相當有限。後來,天文望遠鏡幫助天文學家們獲得了一批又一批寶貴的觀測資料、使人們能更加深人地探索宇宙。隨著人們探素欲望的不斷增強、天文望遠鏡也是越做越大。望遠鏡的大小主要是指它的通光口經、也就是物鏡的直徑大小。
  • 所謂的上帝之城,咋一看還是挺唬人的
    「上帝之城」被發現的時候哈勃望遠鏡僅僅工作了三年, 科學偶然發現在哈勃日常拍攝的照片中竟然拍到了一座山,這座山靜靜地屹立在浩瀚的宇宙中,仿佛不受太空任何事物的影響,在寂靜的夜空中,發射出璀璨的光芒。如下圖,這張照片展現了在一個星系的中心,有一片排列整齊的,類似城市輪廓建築的東西,就好像我國古代的方形城市,布局十分規整,因此被人稱之為「上帝之城」。
  • 佘山之巔,星空大片等你來!上海天文博物館球幕廳升級啦!
    說起星空觀測,不少滬上市民都會脫口而出「佘山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