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某一刻被某個聲音深深感動?
蔣勳
聽月亮升起的聲音
我願是滿山的杜鵑
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我願是繁星
舍給一個夏天的夜晚
我願是千萬條江河
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願是那月
為你 再一次的圓滿
如果你是島嶼
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如果你張起了船帆
我便是輕輕吹拂的風浪
如果你遠行
我願是那路
準備了平坦
隨你去到遠方
當你走累了
我願是夜晚
是路旁的客棧
有乾淨的枕席
供你睡眠
眠中有夢
我就是你枕上的淚痕
我願是手臂
讓你依靠
雖然白髮蒼蒼
我仍願是你腳邊的爐火
與你共話回憶的老年
你是笑
我是應和你的歌聲
你是淚
我是陪你的星光
當你埋葬土中
我願是依伴你的青草
你成灰,我便成塵
如果啊,如果
如果你對此生還有眷戀
我就再許一個願
與你結來世的因緣
視角和聽覺在一起,可能聽覺和心更近,可以產生一種共鳴,所以,或許我們更需要聲音來觸碰這種共鳴,蔣勳如是說。或許,這就是朗讀的意義,這也是詩歌的意義,之一。是不是很多人如我一樣,層級從來都不懂得欣賞詩歌,只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詩歌是需要拿來讀——在聲音去感受的。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樣,中小學之後,就幾乎再也沒怎麼讀過任何文字出聲音過。
蔣勳說,我們可不可能一天留18分鐘給自己?可不可能一年留18分鐘給自己?可不可能整個生命中留18分鐘給自己?留給一首詩。沒有詩的生命,是不是會很蒼白。
好像這裡,我突然找到一個出口,開始釋然。誠然,我尊重詩歌存在的重要性,對人的意義,但是我並不是能夠欣賞詩歌的人,比起那些喜歡詩歌的朋友,我偶爾會開始自問,難道——我真的有所殘缺?
蔣勳說到中國文化(尤其詩歌中)有太多的「元」(圓),在當他被國外的友人問及為何我們的桌子都是圓的時候,他一下子也不知道怎麼回答。然後他開始思考,和開始意識到,或許不同的文化就是有不同的傾向,我們的,可能就是有太多的殘缺,從而太需要「元」和殘缺對抗。
所以,難道我這種從小不讀書、工作多年後才走進閱讀的世界的人,還要走上閱讀推廣的道路,其實也是在以某種方式與我自己的「殘缺」對抗,並且,還讓我的體型確實還好接近那個「元」?
蔣勳那句,「我們可不可能一天留18分鐘給自己?可不可能一年留18分鐘給自己?可不可能整個生命中留18分鐘給自己?留給一首詩」,一下子讓我找到一個出口,或許我真的不必去喜歡詩歌,只要,可能的時候,偶爾,留那麼個18分鐘,「完全」地,給詩歌,就好。或許,這是個和自己安靜相處的方式,或許,這是在聲音裡觸碰那種文字與心靈共鳴的方式。
或許,也如蔣勳所言,愛和同理心,需要在空氣中振動。
我們有多久,那麼觸碰過這種振動?朗讀,聲音,詩或其他文字,或許天然就是這種入口。
今天或許也是天意。開始這個TED研習的系列,起始於3.14,為了三月底的紅色書聲(閱讀類TED),為了尋找一種力量,作為組織者,我需要開始尋找更多的力量。TED視頻每次都能給人一種洗腦、點燃、振奮人心的感受,18分鐘的TED模式也開始不斷擴散傳播,我們想把「書聲」做成閱讀類的TED,但是比起TED講者都是分享幾乎自己幾十年的積累、獨到的發現和思考,好像,讀者角度的閱讀輸出——說書,實在難以找到一種類似TED的力量。所以從開始,我們就嘗試挖掘人和書之間的東西,我們喜歡叫為Wetware,我們也開始把Slogan叫成——「挖掘閱讀裡打動人心的力量」。但是,哪裡那麼容易?所以,在三月底的書聲籌備過程中,好像我自己可以持續的在TED中找尋力量和感覺,和靈感。
是否,書聲,就是人和書之間的一種共鳴,就是人對自己、對生命、對世界、對閱讀等等的那些愛和同理心在空氣裡的震動,在聲音之中的一種共鳴?
我想觸碰、想挖掘的那種東西,貌似很清楚,又貌似根本描述不清楚,但至少每次書聲活動之中,在那個場域裡,我很清楚那是什麼,至少那個當時,我那個場域之間,產生了一種震動,一種共鳴。在場域和聲音,和我們心和心之間。
每次書聲之前,準備的籌備的一個月,我都處於持續的焦躁和不安之中,直到每次活動開始的那一秒,而後的三個小時,沉浸(緊張、投入、高度集中、也徹底享受)在那三個小時裡,而後在活動結束的時候,享受和徹底釋然。雖然,馬上又會開始籌備和煽動下一場的準備。三月底那場書聲結束之後,那個每天的TED研習文,並沒有停下,我要持續尋找那種力量,或更多的靈感。雖然四月的書聲(4.24)其實已經是我們的藍色系列——朗讀場,但我還是不捨得停下這個TED研習,甚至,在YY,我有沒有可能做滿365個?
拖了幾天到現在,實在不該再不發送藍色書聲(朗讀場)的啟動消息了,那麼今天,順便,我就用關鍵詞「TED+聲音」來搜TED,結果,竟然看到了這個,TED蔣勳!而且,竟然是朗讀!並且,竟然是2014年在中歐講座現場,第一排離他最近的我,深深沉醉於他現場朗讀(背讀)的這首《願》!TED研習,直接幫我從紅色書聲的感覺連結到藍色書聲的感覺,是天意?
並且,就在剛才,也突然我找到了一個Bridge。
書聲起始於18分鐘說書的閱讀類TED,後來在選Logo顏色的時候不捨得丟棄藍色而直接啟動第二系列成為朗讀場,也把卡片組的意外發現——把文字畫出來的樂趣——轉變成第三系列,綠色書聲畫書場。雖然,背後的我的6*10000項目系列——立體的閱讀習慣——可以成為很好的後臺支撐,但是,其實,我還是有個疑惑困惑。好像,書聲三個系列之間的關係,有點生硬。6*10000的聽說讀寫畫等,對個人對群體都是立體的閱讀方式,也可以成為群體閱讀的Toolbox——舉辦閱讀活動的工具箱、不同形式。但是書聲系列,就是6*10000的六組的簡化(六減少到三)和放大版(人數從三十到三百)?不可以是這樣,不可以是這麼生硬和簡單。
其實我也很清楚三十人和三百人的場域差異,也因此我開始提出場域的意義。但是,場域的力量到底在哪裡?到底是怎樣?
直到蔣勳這個TED,這個讀,這個讀詩,這個聲音,「聽覺和心更近,可以產生一種共鳴」,「愛和同理心,需要在空氣中振動」,這些一下子讓我找到一個出口,找到一個Bridge,書聲三個系列的強聯結其實一直都在,其實我一直知道那個感覺和力量的所在,但是一直不知道在哪裡而已。
其實,就是那個因聲音而有的共鳴,愛和同理心的振動和共鳴,人與書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場域之間,藉由書,藉由聲音。
謂之,書聲。
感謝蔣勳,今天讓我重新認識我們自己一步一步打造的「書聲」。
從今天開始,不只是這個TED研習,每日,會繼續,關於4.24藍色書聲(朗讀場)的朗讀,也開始每日的朗讀,讓我們在朗讀的聲音中,換一種方式,用不同於TED說書的方式的,找尋和感受那種聲音的振動。
我也願,是否,
「我們可不可能一天留18分鐘給自己?可不可能一年留18分鐘給自己?可不可能整個生命中留18分鐘給自己?」
留給我們自己的書聲,你的書聲你要怎麼定義、怎麼詮釋、怎麼演繹、怎麼呈現,由你心意。
願,
文:BBC
書聲 每日TED研習 文章清單:(翻閱歷史消息查看詳情)
2016.3.14《用想像力創造現實》TED講者:James Cameron
2016.3.15《搞定自己,Why》TED講者:Simon Snek
2016.3.16《Ring my bell》TED講者:Hugh Herr
2016.3.17《Release your master within,內心的熾熱》TED講者:Benjamin Zander
2016.3.18《內斂安靜,45年》TED講者:Bunker Roy
2016.3.19《低估輕視女性,得多愚蠢》TED講者:Sheryl Sandberg
2016.3.20《我是一個情感動物》TED講者:Eve Ensler
2016.3.21《我錯故我在》TED講者:Kethryn Schulz
2016.3.22《藝術顛覆世界》TED講者:JR
2016.3.23《有沒有人和你說過,很喜歡聽你說話?》TED講者:Julian Treasure
2016.3.24《有沒有一件事,就你比別人難?》TED講者:Emily Balcetis
2016.3.25《你最有創造力的一次》TED講者:Ken Robinson
2016.3.26《Epic WIn》TED講者:Jane Magonigal
2016.3.27《女人》TED講者:洪蘭
2016.3.28《怎樣定義年輕?》TED講者:楊瀾
2016.3.29《那些選擇,成就我們是怎樣一個人》TED講者:Ruth Chang
2016.3.30《你的下一個十年,你想怎麼過?》TED講者:Meg Jay
2016.3.31《為什麼我們總是做出讓我們後悔的決定?》TED講者:Dan Gilbert
2016.4.1《多活7分半 vs 多活十年》TED講者:Jane Mcgonigal
2016.4.2《善惡之間》TED講者:菲利普津巴多
2016.4.3《動物的道德行為》TED講者:Frans De Waal
2016.4.4《閱讀全世界 de 可能》TED講者:Ann Morgan
2016.4.5《社會問題的人人時代》TED講者:戴維·卡梅倫
2016.4.6《安全感》TED講者:Simon Snek
2016.4.7《願》TED講者:蔣勳
...(Continuing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