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開年第一天,聽老鄉張澤群,嘮嘮他與深愛的老家河南!
新的一年,對家鄉的集體表白仍在繼續——
本期表白人來自鄭州,
35年前,12小時站票,他孤身赴京,
用一篇從報紙上剪下的《俺是河南人》,
改變了人生,成為家喻戶曉的央視主持人。
今天,他用滿滿七頁紙的手寫稿,
訴說對故土的熱忱和深情。
他在舞臺上一次次為河南點讚,
他用紀錄片為這片土地發聲,
他想穿越千年,聽老子說「中」,
他說,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2021開年第一天,聽老鄉張澤群,
嘮嘮他與深愛的老家河南!
01
1985年4月,我沒告訴任何人,自己去了北京。去之前在鄭州和幾個中學同學吃了燴麵,算是過了個二十歲生日。
高考三次落榜後,85年春節前終於有平頂山人民廣播電臺接收我,當上了臨時播音員。
我不願讓父母、同學覺得我不安心工作。只是想再撞撞大運,最後一次報考北京廣播學院的播音系。
八十年代街道辦事處發的「待業證」
火車上幾乎站了一路,早上到京,直接到廣院參加初試,自選的朗誦是散文《俺是河南人》。
那一年,第四次報考後,我考上了廣院播音系。現在已經離開家鄉三十五年。
我父親是南陽人,母親是洛陽人,他們在鄭州生了我。我出生在鄭州德化街附近的二七醫院。德化街建於1905年,那年黃河上的第一座鐵橋竣工。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一萬年前成形後,或向北或向南多次改道,鄭州滎澤口以上卻亙古不變。
比利時人在這裡探尋到黃河第一橋橋墩的基石,工業文明也就在這裡觸摸到了中華文明的軀體。火車是工業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標誌,現代工業文明和古老中華文明擁抱的地點選在鄭州,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火車,催生了鄭州新城,喚醒了有三千多年歷史的華夏第一都城。
我記得第一次出遠門,就是跟媽媽去看黃河大橋的通車典禮,單軌的鐵路橋被改為單向通過的公路橋,我查了資料,那是1969年,我四歲。
改為公路橋後,南來北往的車輛得交替通行,最後一輛車要把一個牌牌兒交到對岸的檢查站,對向的車輛才能放行。
這座橋的東邊,新建了京廣線雙軌大橋。1985年,我乘252次列車通過黃河大橋,從鄭州到了北京。
那時火車要走12小時,鄭州和首都相距七百公裡,相望繁華與貧困。
我朗誦的《俺是河南人》,是從《鄭州晚報》上剪下來的一篇散文,1984年為迎接國慶三十五周年的徵文。
作者應該是個經常坐火車出差的人,文中描述他要從北京帶親戚朋友列出的商品,王府井百貨大樓的營業員聽出了他的河南口音,北京人感嘆:那地方挺窮啊!
這情景一下子打動了我,小時候就盼著去北京、上海出差的父親,能帶回來好吃的。最難忘的是有一次帶回了塑料翻蓋兒的文具盒,那時候同學們用的還都是鐵質鉛筆盒。
真情實感的朗誦打動了考官,後來在學校內外的朗誦會上,我還多次朗誦過這篇散文。
直到今天,在各種節目的主持中,需要我表明籍貫時,我都會用家鄉話說:「俺是河南人。」
如果能多說,我還會說:今天的河南,不窮也不土,全國排第五;俺河南,山中、水中、人更中。
02
愛說「俺」的不光河南人,但大概只有河南人愛說「中」。
中,是河南方言的標誌性語彙。
中,是認同,是讚許,是承諾,是行動。
作為文字,它象形、指事、會意,代表著漢文字的造字要義。我們看到的最早的中字,是金文「宅茲中國」。
那個中字,不就是中原大地的位置和地形嗎?四條曲折的橫線,不就是黃河、濟水、淮河、長江嗎?在四瀆之間的城桓道路,不就是中心之城嗎?
我們的祖先把這裡定為中心,從這個中心開始,中華文明才不斷地向外延展。
國從或(國)而來,從城桓到國境,國中有四大。《道德經》有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今天解讀老子的文章,可以在句讀上有不同的解讀。但毫無爭議的是兩千五百年前,老子已經用「道法自然」闡明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
有誰能比老子更簡明扼要地標註思想理念呢?老子,天下第一。向老子問道的孔子,生發了「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這是由核心思想形成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所以河南人愛說「中」,有自然成因,更有文化原因。如果能穿越千年,想聽老子說說「中」。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老子就站在從炎黃至今五千年的正中。但賈湖的骨笛、濮陽的中華第一龍,又在告訴我們,中華文明早在炎黃二帝之前已經成形。
如果從炎黃二帝再上溯五千年,那正是黃河成形之時,黃河、黃土造就了我們的膚色。
從伏羲女媧,到河圖洛書,再到古老中原的各個傳說,讓後人推測著中國的深厚與久遠。推測中,我有個大膽的推斷: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天地、乾坤、六合、宇宙,是特定的詞彙,也是文化的概念。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在西方人論證地心還是日心學說之前,我們的祖先已經認識到四維——空間加上時間。
中國文化對自然的認知,不僅綜合了科學,也上升為精神,甚至信仰:
天地是亙古通今的過去;
天地是期許嚮往的未來;
天地是當今萬物的主宰;
天地是芸芸眾生的崇拜。
天地之中,三十六億年前率先崛起的是嵩山,成為山巒之祖,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伏羲劈地女媧補天明晰陰陽之道,成為創世之祖,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炎黃二帝拓荒耕織肇始漁獵舟車,成為人文之祖,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道、儒、釋三教九流皆在此起源,成為寺廟之祖,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華夏姓氏源起,認祖歸宗,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聖人諸子百家,層出不絕,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四大古都,綿延千載,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夢回大宋,登峰造極,只有河南。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就是具體而微的中國。河南展現著中國的輝煌,也承載著民族的苦難。
近一百年以來,不只1942年的大旱蝗災,還有1938年的花園口決堤。回望兩千年間,黃河決口1500多次,河南歷經多少天災人禍。
「俺是河南人」,這其中不僅蘊含著厚重,也包含著沉重,厚重沉重到頑強的隱忍、無聲的抗爭。
1989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農業電影製片廠,我把焦點對準了突然沉寂寥落的「紅旗渠」。在當時的前一年,一部電視片震動中國,片中斥責了黃河文明的陳舊,倡導著海洋文明的新興。
「俺是河南人」的樸素心聲,催促著我要為古老的中原、厚重的河南人發聲。
1990年,我完成了紀錄片《山碑》,揭開了困惑的封條,再次將「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林縣人民的精神氣概呈現在觀眾面前,「山碑」兩字也刻在青年洞邊的山崖上。
山就是一座碑,碑就是一架山,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無論榮辱興衰,河南人把中國的縴繩勒進肩膊。無論誤解偏見,河南人就是我生命的底色。
2013年,家鄉父老推選我為全國人大代表,在大會堂代表人民每投上神聖的一票,我都銘記並驕傲:「俺是河南人」。
03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鎮館之寶是動畫版的《清明上河圖》,它向人們昭示著一千年前的大宋京都的繁華,昭示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撿一塊瓦片,漢唐宋;抓一把泥土,夏商周。無言的文物、沉寂的遺址,講述著華夏第一都城到第一繁華都市的故事。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城市,不僅是一種生活形態,更是一種文明狀態。我認為,人類的生存方式,決定著人類的文明形態,從殺戮而生的「狩獵文明」,到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到以交換為生的「城市文明」。創造了各個文明階段的輝煌,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崖山之後無漢」,近千年來,我們的興衰都是在進行著「文明的反芻」。今天的中原崛起,正是民族復興的支點。東京夢華錄,是一千年前的風景、風尚、風情;中原更出彩,是今天河南人的風向、風貌、風光。「城市化」的剛需,是當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根本驅動力。今天一億河南人的城市化剛剛過半,中原振興、民族復興,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1921年,仰韶遺址被發現;1928年,殷墟遺址被發掘。從石器陶器到青銅甲骨,我們的文明從傳說到有了物證。
其實,從古至今,我們的文明和文化不僅封藏在遺址文物,也傳承在文字姓氏,更流傳於衣食住行。
河南人鍾愛的湯湯水水,何嘗不是穿越千年的鮮活的文化呢?中原大地有許許多多的湯,最養人的是「甜湯」。在碗中用涼水攪動麵粉,攪出麵筋,鍋中水開時,一手懸碗讓麵筋如直線垂落,一手用筷子在鍋中攪動,小麥歷經收割磨製成面、入碗下鍋,從穀物成為食物,演變著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文化變化。「甜湯」有狩獵文明的火、有農耕文明的麥、有仰韶文化和青銅文化的集成。
千百年來、千家萬戶,母親的「甜湯」就是文化的乳汁。
河南,立天地之中,享四季之變。中原大地最美的時節,當屬「芒種」,金色的麥浪搖弋著豐收的歡欣,鬆軟的泥土播散下來年的希望。
當下的河南正值「芒種」,忙著收,忙著種,年年都有好收成。
離開家鄉三十五年,鄉音不改情不變。
我是張澤群,俺是河南人。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張澤群為《只有河南》寄語
張澤群《俺是河南人》手稿
來源: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編輯:馬少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