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曉風書屋發了32開精裝再版連環畫《鐵道遊擊隊》到貨的消息。碰到曉風書屋老闆姜愛軍時,我隨口問了一句:「小人書現在還有人看啊,不好賣吧?」姜愛軍「啊」的一聲,用一種「這孩子什麼都不懂」的表情看向我,「不好賣?簡直是想搶啊都搶不到。出版社發行才幾千套,我們好不容易訂到了60多套《鐵道遊擊隊》。我貨還沒進倉庫呢,電話就被杭州的連友(連環畫愛好者)打爆了,一個個比書店動作還快,都讓我幫他們留一套。」
姜愛軍接著說:「還有更誇張的,怕買不到,直接衝到我們倉庫門口來堵。我也是奇怪了,他們消息怎麼那麼靈通,連我們到貨時間都算得那麼準。」他邊說邊嘆口氣搖頭,「你是想像不到。有的一套、兩套都不夠,還要買。我想要照顧更多的讀者,每人設限買一套,多的不賣。這下好了,有人居然跟著我們的發貨車,一家一家追著去買。從體育場路門店,追到美術館門店,又一路追到小河路橋西直街門店。這種勁頭,現在你在別的圖書身上哪裡能感受到的啊。」
書店老闆杭州喜歡連環畫的人有很多
作為一個「非連環畫黃金時代」長大的80後,我震驚到嘴巴都合不攏,難以置信地吐出一句:「究竟是誰在買?」
姜愛軍幫我分析了下,實際上這個人群在杭州人數還不少,「其實這幾年連環畫熱已經有所降溫下來了,幾年前還要誇張。很大一部分是真心喜歡,有著深深的小人書情結。這些讀者年齡層也很集中,基本都是50歲、60歲以上的。我認識的連友中,年輕人幾乎沒有。他們從小就是連環畫愛好者,這些年很多經典的優秀的連環畫再版,對他們來說,收這樣一套小人書,無疑是圓了自己的一個夢。當然,追捧人群中也不乏搞收藏的,老版連環畫拍賣價格水漲船高,如果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連環畫,那拍賣價格可是不得了的。」
我上網搜了下,在今年「第八屆全國小人書交流會」現場,一位藏家把珍藏的1958年出版的《白蛇傳》薄薄一冊小人書放在匣子裡,表示:「這本我5萬都不賣。」
曉風書屋有一個連友群,活躍著杭城裡數十位連環畫愛好者,哪裡有最新的連環畫出爐?什麼時候有經典連環畫再版了?連友們在群裡一吆喝,信息分分鐘刷屏。
連友
想把小時候那些經典連環畫收齊
很多人以為早已淡出江湖的連環畫,原來有著自己的一個隱秘「小世界」。
1956年出生的杭州藏書愛好者諸葛淵,就是通過曉風書屋買到了《鐵道遊擊隊》。他對「小人書」的痴迷已經持續了三十多年,家裡收藏的近萬本連環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雞毛信》《列寧在十月》《紅樓夢》……跨越古今中外,涉及戰爭、歷史、名著、文化等,統統都是他的寶貝。
談到《鐵道遊擊隊》,他一口氣用了「看了無數遍」「根本數不清」來形容,「我對連環畫的喜愛,靠的全是小時候種下的一顆種子。以前不吃早飯,省下幾分錢都要去買連環畫。大家條件不好,一本連環畫,幾個孩子搶來搶去看。」諸葛淵回憶,「現在好了,想怎麼看就怎麼看,橫著看,豎著看。它們會不會升值,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就一個心願,想把小時候看過沒看過的那些經典連環畫都收齊了。」
最近幾年,經典老版連環畫紛紛再版,這讓諸葛淵喜憂參半,「開心的是,越來越多曾經喜愛的小人書能搬回家了。不過有一點,實際上市面上這麼多年也沒有出現過好的新的連環畫。出版社都在吃老本。拿《鐵道遊擊隊》來說,以前就出過別的開本,現在又來個32開本。內容完全一樣的,這讓人騎虎難下,你說買還是不買呢?說實話,故事拿來看看,一套就夠了。」
為什麼《鐵道遊擊隊》這麼受歡迎?出版方:小說經典畫家用心
我聯繫上了連環畫《鐵道遊擊隊》的出版方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該社連環畫編輯室主任康健給出了一連串數字,「一是32開精裝收藏版,共4000套,發售當天就基本發光了。還有一個是32開平裝版,印了1000套。12月18日上午10點整,我們利用本社天貓店平臺進行獨家發售,僅僅就2分鐘時間,到10:02,1000套書籍全部秒光。」
《鐵道遊擊隊》連環畫內頁
為什麼《鐵道遊擊隊》賣得那麼好?康健告訴我,「其實不光《鐵道遊擊隊》,這幾年再版連環畫的市場銷售勢頭一直都不錯,《鐵道遊擊隊》可以說是我們社的鎮社之寶之一,十多年來已經再版了好幾次。今年是首次將這部傳世經典以32開本的形式重新整理出版。在編輯過程中,對畫稿進行了全面的整理,以一版一印本為依據,對所缺畫稿進行修復,以保證全書稿件的品質。另外附贈一冊附錄,內容包括畫家撰寫的創作回顧、同道點評等,這些資料對於研究本書的學術性以及創作的歷程,有著重要的文獻價值。」
《鐵道遊擊隊》小說出自山東作家劉知俠之手,作為革命戰爭題材中十分突出的好作品,一經出版立即成為了當時的暢銷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甚至在全國形成了一股「讀鐵道憶抗戰」的旋風。連環畫出爐後,1963年,不僅在全國第一屆連環畫評獎中拿下了繪畫創作一等獎、文學腳本二等獎,此後,多次印刷,《鐵道遊擊隊》創造了中國現實題材連環畫再版次數、印刷數量最多的紀錄。
《鐵道遊擊隊》的經典離不開畫家的用心創作,康健說:「1955年冬季的一天,上海青年畫家丁斌曾、韓和平乘上北去的列車,前往山東。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深入到鐵道遊擊隊當年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去體驗生活,以此創作一部長篇連環畫。他們為了表現創作內容的真實性,什麼都要親自跑去看一看,比如為了物色一條漁船、一間破屋、一段殘頹的城垣或一個土炮樓,寧願在寒風中奔走數十裡,直到找到為止。甚至連環畫內容涉及的技術動作,他們都要親自學一學,學不會的也要弄懂,弄清基本動作,務使表現時無論怎樣調度,都能合情合理,有真實感。」
畫家韓和平曾回憶自己的一段創作經歷:「臨城火車站上有位叫孫茂生的鐵路員工,曾是鐵道遊擊隊長槍隊的隊長(小說中申茂的原型)。他們向他請教飛車是怎麼個樣子,孫茂生很熱心地表演給他們看:先是隨著列車跑,當車速開始提升時,用右手抓住扶手,然後迅速邁開右腿,身體向上一躥,左腿趕緊跨上踏梯,前後動作一氣呵成,十分麻利。在臨棗鐵路線的一個小站上,他們在當地路警的幫助下練習飛車,結果招來司機的責罵,後來那司機聽說他們要畫打鬼子而學飛車,終於同意他們練習。司機緩緩開動機車,兩位畫家在車上跳上跳下,終於實踐了飛車的過程。」
康健說:「這樣的連環畫創作,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今天的年輕畫家,很難有誰能夠沉得下心來去深入生活。當然也不能都要求他們與丁、韓一樣,畢竟當今的生活節奏和時代環境大不相同。」
現象
收藏熱帶動連環畫回歸
在康健看來,收藏熱帶動的連環畫回歸,是無法否認的,但這個群體相對還是小眾,「從我們的印數就看得出,今年我們很少有出印數達到4000套的收藏版。反而是普及連環畫閱讀的平裝本,像《三國演義》的藍皮書,平均每年都能賣出4萬套,今年更是賣到了5萬多套。這個群體有懷舊的中老年人,他們買了自己讀,或者給自己的兒輩孫輩讀。也有年輕人和孩子,畢竟連環畫本身有豐厚的故事內容,加上通俗易懂的形式,是青少年了解傳統文化、知曉革命歷史一個很好的窗口。每年上海書展和國際童書展,我們都會去設一個連環畫攤位,被吸引來的大人小孩就像過去一樣,圍坐在老式長條凳上一頁頁翻看著小人書,畫面非常溫暖。」
杭州一位資深連友阿鄭,今年47歲,他帶3歲小兒子第一次去書店買書的時候,「看著花花綠綠的漫畫、繪本和連環畫,我毫不猶豫選了後者。當時挑的是劉繼卣的《武松打虎》,繪本有繪本的好處,而連環畫也有其奧妙之處,我更喜歡孩子能通過小人書的形式來了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