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魷魚的誘餌燈光。
昨天,海之星公司的魷釣船駛離舟山,出海捕魚。
浙江在線06月30日訊昨天上午,舟山定海西碼頭非常熱鬧,寧波海之星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投資1.6億元建造的6艘大型遠洋魷魚釣船起錨遠航,滿載著240多名船員前往約1萬海裡外的東南太平洋公海,在這片海域的遠洋捕撈基地去釣秘魯大魷魚,而一次往返,就需要耗費兩年左右的時間。
捕魚者說>>>
只用燈光不用魚餌
寧波海之星遠洋漁業公司是國內最大的民營遠洋漁業公司之一,從2006年開始,已有9艘大型魷釣船,陸續在秘魯公海東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阿根廷海域)一帶作業。這6艘船是新造的,全長72米,寬11米,載重量1300多噸,每艘船造價2800萬元。遠洋魷釣作業,先進裝備是關鍵。該公司投資1000多萬元人民幣,從日本靜岡三明公司訂購了310臺國際最先進的魷釣設備安裝在這6艘船上。
起錨前,記者登船近距離了解了遠洋魷釣船。儘管是白天,船的兩邊還是亮著燈,走在船邊感到很灼人。「這些燈都有2000瓦,每條船上有192盞,是用來釣魷魚的。」803號魷釣船大副龐世倫告訴記者,釣魷魚都是在夜晚,這麼高度數的燈直射到水裡幾米深的地方。
龐世倫說,魷魚是中上層魚類,在海平面下100米左右範圍遊動,適宜生產溫度為14℃左右,魷魚釣是一個附有塑料發光體的魚鉤,將其放進海裡,利用魷魚的趨光性吸引魷魚,魷魚靠近發光的魚鉤、被魚鉤纏住後就無法脫身。
深海釣魷魚,用燈光而不用魚餌,頗有「姜太公釣魚」的意味。據了解,由圍網捕撈到燈光誘捕,是一場不小的革命,最早由日本人搞起來,但是將這項技術完善並成熟應用於魷魚釣的,則是我國漁業科技工作者。
大魷魚超過100公斤
寧波海之星公司董事長潘武海曾去過一次秘魯,跟著釣魷船在秘魯公海有一段時間。「秘魯氣候溫和,海水常年溫度在15℃~25℃,常年浪高只有一兩米,比北太平洋的動輒三四米的浪小很多,很適合漁船作業。」
潘武海告訴記者,秘魯劃定的公海範圍為離岸200海裡,即使是離岸較遠的公海上作業,魷魚的產量也讓人吃驚。
平時寧波市民在市場上見到的魷魚,個體重量一般不足0.5公斤,最重的也就二三公斤,這跟秘魯魷魚比,簡直就是小兒科。「秘魯魷魚普遍1米多長,重約50公斤,魷魚須比小孩的胳膊還粗,大的有100多公斤,比我們成年人還重呢。」潘武海說,他第一次在船上見到釣上來的張牙舞爪的魷魚,嚇了一大跳。
今年42歲的龐世倫是舟山人就親歷過釣起90多公斤魷魚的事情。「我第一次到秘魯捕魚,旁邊的夥伴感覺釣起了一條魷魚,但拖了一下拖不動,感覺是個大傢伙,叫我們旁邊幾個人幫忙,好幾個人才能把它拖動,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弄上船。他雙臂張開誇張地向記者比喻,「這條魷魚有1米多長,魷魚須比消防水管還粗。後來一過秤,竟然有90多公斤。」
捕魚生活>>>
出海一次就是兩年
「由於是在遠海作業,不可能經常返回陸上購物,我們船上吃的用的都準備好了。」其中一艘船的船長李和豐告訴記者,僅他們船上配備了魚、肉、蔬菜和其他凍品,他們這艘船航前光採購夥食就花了30多萬元,包括大米16噸,魚七八千斤,豬肉有1.5噸,速凍蔬菜六七噸。船上還有各種魷魚加工、海水淡化等先進設備。魷釣船航行45天,一般每船全年產量可達二三千噸。「就是路太遠了,要航行將近半個地球。」李和豐說,這6艘船將先到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秘魯漁場,等北太平洋魷魚產量高的時候,再到北太平洋作業,做到全年不間斷作業。
記者問龐世倫:「兩年之後才能回來與家人團聚,你受得了嗎?」他卻漫不經心地說:「有什麼受不了的,都習慣了。」旁邊的夥伴附和道:「在船上挺好的,如果不釣魷魚,還不知道去幹什麼呢?」記者再問:「釣了這麼多魷魚,吃魷魚很方便吧。」船員們紛紛說:「魷魚味聞得太多了,誰還要吃魷魚啊?」
白天睡覺晚上幹活
「我不怕想家,就怕颱風。」李和豐船上的輪機長李如剛告訴記者,他在北太釣魷魚時曾碰到過一次12級的颱風,船顛簸得不行,大家都很害怕,連甲板上也不敢去,水都灌到船裡了,大家不停地舀水。
這些有過釣魷魚經歷的員工已經對這種生活習慣了,但對於第一次參加釣魷魚的員工來說,很新鮮。山東來的小李第一次這麼久地出海,之前他不斷地向老船員打聽釣魷魚的事情。「感覺比在廠裡打工強,在海裡釣魷魚是遠了點,但比較好玩。」他對記者說:「兩年時間,忍一忍就過去了,做得好,一年能拿到好幾萬元的工資呢。」
在船上,船員們一般都是白天休息,晚餐之後就開始釣魷魚,直到凌晨又開始休息。因為要有光線照到水底才能吸引到魷魚,晚上有月亮的時候,度數很高的燈就無法全部發揮作用,很難吸引魷魚。
船員們平時很少有娛樂生活,空下來的時候,也就是通過看看下載的電影、聽聽下載的歌曲打發時間。不過,船上的夥食雖然不能跟陸上比,但營養還是能保證,船上還專門配有醫生。如果運氣好的話,偶爾還能靠岸去購物,散散心。
產地介紹>>>
秘魯附近的公海是魷魚「金礦」
「北太平洋海域釣來的魷魚品質很好,每噸能賣到三四萬元,但釣魷魚有季節性。與北太平洋魷魚相比,秘魯大魷魚肉質疏鬆,且有股酸味,賣不出價,最低時一噸三四千元。」潘武海說,「後來隨著魷魚脫酸工藝取得突破,解決了秘魯大魷魚的加工難題後,製成的魷魚絲口感好了很多,於是秘魯大魷魚身價頓時倍增,能賣到1.2萬~1.3萬元/噸。」
他還告訴記者,秘魯漁場可以說是個海洋金礦,魷魚產量比北太平洋海域產量高出很多,他們公司從2006年開始就在秘魯漁場作業,平均每艘產量2000~3000噸,效益非常不錯。
秘魯漁場的魷魚為何成為寧波遠洋漁業新熱點呢?據記者了解,受秘魯寒流的影響,秘魯、智利沿海形成了全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秘魯漁場,以盛產鯷魚(秘魯沙丁魚)聞名,再加上去年北太平洋魷魚產量減產,魷魚價格倍增,使得各個魷魚捕撈隊伍轉戰秘魯。
加工流程>>>
魷魚絲的原料大部分是釣來的
小魷魚、烤魷魚、魷魚絲……各種魷魚產品,已經擺上了全國各個城市的超市和餐桌。「這些我們經常吃的魷魚絲大部分是釣來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遠洋漁船捕撈回來的魷魚,動輒上百斤,一般的菜市場或超市很難見到它們的身影,它們是怎樣加工出來的呢?潘武海介紹,魷魚釣起來後先要進行粗加工,再送到舟山或寧波的一些工廠進行精加工,再銷往全國或出口國外。在舟山的一家海產品工廠裡,記者看到了冰凍的魷魚片怎麼變身成味道鮮美勁道的魷魚絲的全過程。在車間裡,一袋袋的冰凍魷魚疊在車間一角。幾名工人戴著棉質手套,把清水裡魷魚身上的黑色外皮一層層剝下來,解凍後的魷魚片被送到車間切成細片,然後送到蒸煮車間,用開水煮熟的魷魚片再用調味料醃製,經過12小時的浸泡後,再用200℃高溫烘乾,再經過壓片,拉絲,調味,然後烘乾,冷卻後包裝成一袋袋的魷魚絲,平均6噸魷魚片能產1噸魷魚絲。
業內人士介紹,要想吃好的魷魚品種最好還是吃北太平洋魷魚,因為從秘魯等遠洋捕撈來的魷魚,相比阿根廷魷魚和北太平洋魷魚含水量大,味道有點偏酸,目前最大的消費市場在湖南、湖北、青海、甘肅等內陸市場,杭州、寧波等沿海城市銷售量較小。
相關連結
「魷魚是一年生魚類,捕撈量過低是一種資源浪費,再加上目前捕撈量只佔資源量的5%左右,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利害關係,不會影響生態鏈,因此,國際漁業組織尚未對魷魚捕撈實行限制措施,魷魚資源以及魷魚產業的前景較為光明。」市海洋漁業局副局長陳員祥介紹說,魷魚屬於海洋頭足類動物,據世界權威漁業專家分析,全球海洋中頭足類資源的總儲量為5000萬~1億噸,而目前全球每年的捕撈量約360萬噸,其中70%左右是魷魚。
遠洋捕撈屬於國家鼓勵項目,可以享受免稅政策,但釣魷魚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參與的,國家有一定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