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對媽媽這個角色的幻想,應該是一幅畫面:耐心地牽著孩子慢慢長大,一起探討人生路上的苦樂。
然而,現實卻相去甚遠。懷孕時擔心孩子是否健康,順利出生後每個階段也有每個階段的擔心,比如孩子抓人撓人該怎麼教訓?孩子說謊是為什麼?別人小朋友跳繩200個,我家孩子只會2個怎麼辦?幼小銜接要不要學拼音?給孩子報幾個興趣班合適呢?
漸漸地,我發現自己最初那個美好的畫面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我似乎活成了一個自己都討厭的媽,一個忘掉初心陷入泥濘的糟心媽媽。總結起來,應該是有這些表徵:
沒耐心。孩子發脾氣時我應該溫和引導,卻往往比她炸毛的還厲害。聽到哼哼唧唧煩,聽到哭聲更煩,學了很多育兒知識,依然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才發現以前說自己沒脾氣那是假的,養育個孩子大概就知道自己真正的脾氣是什麼樣了。
短視。幻想孩子長大的情景也有,但更多時候都陷在當下的某個情景中,孩子這頓飯沒好好吃,晚點又要喊餓吃零食;孩子這次作業忘記寫,以後這習慣可怎麼了得;孩子今天ipad看超時了,以後不聽話繼續超時怎麼辦?育兒每時每刻似乎都有解決不完的事情,和操不完的心,讓人在某個當下不斷焦慮。
專制。總想把自己的經驗強加給孩子,希望孩子少走彎路。特別希望孩子能選自己內心選的那個,表面上說公平民主,內心就使著勁地往自己選的上引導。如果發生衝突,還覺得孩子不識好歹。
報復心重。孩子不聽話時,特別有想揍孩子的衝動。明明應該是相親相愛的兩個人,一旦產生分歧,就變成了敵人。讓不要玩危險遊戲就是玩,活該出問題,甚至會推波助瀾一下讓孩子常常苦頭。孩子完不成老師任務急的哭時,我這個媽的內心潛臺詞是:哼,讓你不聽,活該。讓媽媽不好過的時候,我也不會讓你好過。
有條件的愛。好好聽媽媽的話,按照媽媽規劃的事情一項項完成,讓媽媽舒心。但凡哪些不想做,不好好做,逃避做,都是故意的。表現好的時候媽媽開心,各種陪玩滿足要求。表現不好的時候,哼,不知道離得遠一點,還好意思來煩我。輔導作業時恨鐵不成鋼,學興趣班時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看著自家的就愛不起來呢?
以上種種,不一而足。那個對「媽媽」角色的幻想,等真正當媽了,都被自己打破,甚至被自己驚嚇。
所以我們到底要當什麼樣的父母?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從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個維度是父母對孩子的響應,來縱觀人類父母,基本可以分為四類:
1、高要求低響應的專制型父母。這類父母就是「我說什麼,你就要做什麼」。外在的專制行為很好辨認,但現代社會更多的是實行心理控制的父母。可能表面上父母並沒有強迫孩子什麼,但是當孩子所作所為不符合父母期待時,這類家長會反覆陳述自己的觀點甚至會使用負面情緒來說服孩子。
2、高要求高響應的權威型父母。這是一種被認為最優的教養方式。父母既能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時有效的回應,也能對孩子提出期望和要求。
3、低要求高響應的放縱型父母。這類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但卻很少建立必要的規則。孩子不缺關愛,但缺乏管束。久而久之,孩子形成唯我獨尊的局面,更難管束。
4、低要求低響應的忽視型父母。這種父母就是生了孩子不管,孩子就這樣長大了。可能父母也近在眼前,但既不對孩子的需求有響應,也不會給孩子設定邊界,漠視孩子,沒有承擔作為父母的任何責任。
看完科學的分類,我發現自己並不完全屬於某一類父母,而是不同時刻不同類型父母的組合。
當孩子天冷不願意主動加衣服時,我是那個專制型父母,「凍感冒了怎麼辦,馬上穿,別跟媽媽搞來搞去」。
當孩子眼巴巴的在玩具店裡逛來逛去,雖然她前天剛買了一個玩具,我又放棄了原則,「看她這麼可憐,還哀求我,算了算了,給她再買一個吧。」
當她看IPAD超時還不願意關閉時,我馬上搶過設備,任她哭泣半小時絕不鬆口。
當我們爆吵一架,我只想躲得遠遠的,心理恨恨地想:再也不想管你了。
所以,我到底是什麼父母?我覺得我應該是精分型父母吧。
從要求的維度來說,想對孩子提高要求,但是不懂循序漸進,總是急於求成,導致孩子挫敗感太強。想給孩子建立一些必要的規則,但往往想不清楚最重要的規則是什麼,一個階段內該如何分解執行,如何正確長久的堅持。
從響應的維度來說,想給孩子更多安全感,想無條件的愛著孩子,卻在面臨具體問題時,總是給孩子「有條件的愛」的感覺。分不清某件具體事情該多少響應度,是否該拒絕,又是否該同意。
真正有了孩子,才知道即使懂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世界並不是黑色和白色,大部分的生活可能是不同度的灰色。而這個灰度的把握,在於父母自身。
大家都知道權威型父母好,對孩子高要求高響應。那怎麼樣讓我們這種精分型父母能夠更加接近權威型父母呢,也許可以從3個方面著手: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包括接納自己的情緒和現狀。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儘管做的不夠好,但我們還在努力。否定自己並不能解決問題,唯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讓情緒自然流動,我們才能看到更重要的未來。
看看自己哪些情境中是權威型父母。某些時刻,我們當然也有做的好的方面,對孩子是高響應高要求。想想自己的這些成就事件,分析一下自己那個時刻為什麼可以做到,哪些關鍵因素起了作用,從這些事情的梳理中找到育兒的自信,以及好的方法。
把這些權威型的經驗慢慢擴展到其他方面。通過反思復盤發現自己的育兒成就事件和亮點,再慢慢把這些好的方法擴展到其他方面。育兒中雖然面對的問題很不同,但許多成功的處理方式遵循同一套方法論,找到背後的本質,才能更快地解決問題。
有時候我們是有原則,但可能響應太冰冷,下次我們可以繼續堅持原則,把溫暖加進來。有時候我們是太溫暖,而沒有原則地放縱,下次我們可以繼續溫暖,但是溫和地堅持規則。
不斷嘗試要求和響應的度,第一次當父母,唯有摸索,和孩子共同成長。也許我們依然不完美,但我們可以進步。
———end———
歡迎關注@虎虎升薇 ,一個考了心理學證書、學習了正面管教課程卻依然每天與娃鬥智鬥勇的80後職場媽媽。升級打怪太耗心力,一起來抱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