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該做什麼樣的父母?

2020-12-16 虎虎升薇

要說對媽媽這個角色的幻想,應該是一幅畫面:耐心地牽著孩子慢慢長大,一起探討人生路上的苦樂。

然而,現實卻相去甚遠。懷孕時擔心孩子是否健康,順利出生後每個階段也有每個階段的擔心,比如孩子抓人撓人該怎麼教訓?孩子說謊是為什麼?別人小朋友跳繩200個,我家孩子只會2個怎麼辦?幼小銜接要不要學拼音?給孩子報幾個興趣班合適呢?

漸漸地,我發現自己最初那個美好的畫面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我似乎活成了一個自己都討厭的媽,一個忘掉初心陷入泥濘的糟心媽媽。總結起來,應該是有這些表徵:

沒耐心。孩子發脾氣時我應該溫和引導,卻往往比她炸毛的還厲害。聽到哼哼唧唧煩,聽到哭聲更煩,學了很多育兒知識,依然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才發現以前說自己沒脾氣那是假的,養育個孩子大概就知道自己真正的脾氣是什麼樣了。

短視。幻想孩子長大的情景也有,但更多時候都陷在當下的某個情景中,孩子這頓飯沒好好吃,晚點又要喊餓吃零食;孩子這次作業忘記寫,以後這習慣可怎麼了得;孩子今天ipad看超時了,以後不聽話繼續超時怎麼辦?育兒每時每刻似乎都有解決不完的事情,和操不完的心,讓人在某個當下不斷焦慮。

專制。總想把自己的經驗強加給孩子,希望孩子少走彎路。特別希望孩子能選自己內心選的那個,表面上說公平民主,內心就使著勁地往自己選的上引導。如果發生衝突,還覺得孩子不識好歹。

報復心重。孩子不聽話時,特別有想揍孩子的衝動。明明應該是相親相愛的兩個人,一旦產生分歧,就變成了敵人。讓不要玩危險遊戲就是玩,活該出問題,甚至會推波助瀾一下讓孩子常常苦頭。孩子完不成老師任務急的哭時,我這個媽的內心潛臺詞是:哼,讓你不聽,活該。讓媽媽不好過的時候,我也不會讓你好過。

有條件的愛。好好聽媽媽的話,按照媽媽規劃的事情一項項完成,讓媽媽舒心。但凡哪些不想做,不好好做,逃避做,都是故意的。表現好的時候媽媽開心,各種陪玩滿足要求。表現不好的時候,哼,不知道離得遠一點,還好意思來煩我。輔導作業時恨鐵不成鋼,學興趣班時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看著自家的就愛不起來呢?

以上種種,不一而足。那個對「媽媽」角色的幻想,等真正當媽了,都被自己打破,甚至被自己驚嚇。

所以我們到底要當什麼樣的父母?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從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個維度是父母對孩子的響應,來縱觀人類父母,基本可以分為四類:

1、高要求低響應的專制型父母。這類父母就是「我說什麼,你就要做什麼」。外在的專制行為很好辨認,但現代社會更多的是實行心理控制的父母。可能表面上父母並沒有強迫孩子什麼,但是當孩子所作所為不符合父母期待時,這類家長會反覆陳述自己的觀點甚至會使用負面情緒來說服孩子。

2、高要求高響應的權威型父母。這是一種被認為最優的教養方式。父母既能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時有效的回應,也能對孩子提出期望和要求。

3、低要求高響應的放縱型父母。這類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但卻很少建立必要的規則。孩子不缺關愛,但缺乏管束。久而久之,孩子形成唯我獨尊的局面,更難管束。

4、低要求低響應的忽視型父母。這種父母就是生了孩子不管,孩子就這樣長大了。可能父母也近在眼前,但既不對孩子的需求有響應,也不會給孩子設定邊界,漠視孩子,沒有承擔作為父母的任何責任。

看完科學的分類,我發現自己並不完全屬於某一類父母,而是不同時刻不同類型父母的組合。

當孩子天冷不願意主動加衣服時,我是那個專制型父母,「凍感冒了怎麼辦,馬上穿,別跟媽媽搞來搞去」。

當孩子眼巴巴的在玩具店裡逛來逛去,雖然她前天剛買了一個玩具,我又放棄了原則,「看她這麼可憐,還哀求我,算了算了,給她再買一個吧。」

當她看IPAD超時還不願意關閉時,我馬上搶過設備,任她哭泣半小時絕不鬆口。

當我們爆吵一架,我只想躲得遠遠的,心理恨恨地想:再也不想管你了。

所以,我到底是什麼父母?我覺得我應該是精分型父母吧。

從要求的維度來說,想對孩子提高要求,但是不懂循序漸進,總是急於求成,導致孩子挫敗感太強。想給孩子建立一些必要的規則,但往往想不清楚最重要的規則是什麼,一個階段內該如何分解執行,如何正確長久的堅持。

從響應的維度來說,想給孩子更多安全感,想無條件的愛著孩子,卻在面臨具體問題時,總是給孩子「有條件的愛」的感覺。分不清某件具體事情該多少響應度,是否該拒絕,又是否該同意。

真正有了孩子,才知道即使懂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世界並不是黑色和白色,大部分的生活可能是不同度的灰色。而這個灰度的把握,在於父母自身。

大家都知道權威型父母好,對孩子高要求高響應。那怎麼樣讓我們這種精分型父母能夠更加接近權威型父母呢,也許可以從3個方面著手: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包括接納自己的情緒和現狀。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儘管做的不夠好,但我們還在努力。否定自己並不能解決問題,唯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讓情緒自然流動,我們才能看到更重要的未來。

看看自己哪些情境中是權威型父母。某些時刻,我們當然也有做的好的方面,對孩子是高響應高要求。想想自己的這些成就事件,分析一下自己那個時刻為什麼可以做到,哪些關鍵因素起了作用,從這些事情的梳理中找到育兒的自信,以及好的方法。

把這些權威型的經驗慢慢擴展到其他方面。通過反思復盤發現自己的育兒成就事件和亮點,再慢慢把這些好的方法擴展到其他方面。育兒中雖然面對的問題很不同,但許多成功的處理方式遵循同一套方法論,找到背後的本質,才能更快地解決問題。

有時候我們是有原則,但可能響應太冰冷,下次我們可以繼續堅持原則,把溫暖加進來。有時候我們是太溫暖,而沒有原則地放縱,下次我們可以繼續溫暖,但是溫和地堅持規則。

不斷嘗試要求和響應的度,第一次當父母,唯有摸索,和孩子共同成長。也許我們依然不完美,但我們可以進步。

———end———

歡迎關注@虎虎升薇 ,一個考了心理學證書、學習了正面管教課程卻依然每天與娃鬥智鬥勇的80後職場媽媽。升級打怪太耗心力,一起來抱團吧。

相關焦點

  • 女兒30歲不願意結婚,作為父母的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01 為人父母,真的是天天擔心。 小的時候呢,擔心孩子學習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學,在學校早戀; 畢業以後呢,又得擔心孩子工作找得不夠好,晚婚晚育,找了不靠譜的對象。 當父母的,真難呀。
  • 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孝順父母
    好友媽媽昨天去世了,他發了很多文字,說自己後悔、說想媽媽、說媽媽你怎麼就沒闖過這一關、說讓媽媽託夢給他這樣就能母子相見了……看完後心情很難過,不禁想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孝順父母?怎樣的方式面對我們和父母有一天天人兩隔時才沒有那麼多遺憾?怎樣的方式?她很高很瘦,用瘦骨嶙峋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 抗衰老,到底該買什麼樣的護膚品?
    關於皮膚抗衰老,很多人都會我問我,買什麼樣的品牌或者是貴的品牌,才能抗衰! 在這裡跟大家解釋下,完全是錯誤的說話! 貴的不一定抗衰,好的不一定抗衰,也許你買的只是一瓶或者一套高級補水或者修復的產品!
  •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了,家長到底該怎樣做
    前些天,聽一位朋友說起了這樣一件事情,因為工作的忙碌,照顧孩子的事情拜託給了父母,每天送孩子上幼兒園,接孩子放學的事情,都是父母幫著她完成,一天下班早,路過幼兒園,她就去接孩子放學,發生的事情讓她現在久久不能釋懷她站在園門口等待著孩子放學,不一會老師領著孩子出來了
  • 《天空之城》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於是我們看到了精英階層的父母為了爭奪成功考取首爾醫科大的學生檔案各顯身手,之後更是不惜一切的花費巨資爭搶金牌輔導員,天空之城的媽媽們為了孩子自願放棄職業生涯,當律師的媽媽因為不能把全部的時間放在孩子身上,被學習輔導員嗤之以鼻。女主角郭美香雖然自私自利,但是絕對的護崽,她的父親是個賣動物內臟的酒鬼,媽媽說女孩讀書沒用,經常撕她的書,她還是咬著牙讀完了大學,多麼堅強的一個人。
  • 歷史教會我: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
    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呢?《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簡單地說,它告訴我們的是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裡的分寸。我們常常會說,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其實,很多時候對一個事情的判定,並不能簡單地以應該不應該和好不好來區分。你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會直接影響到這件事的性質。
  • 做父母需要職業精神
    學會紮根,學會爬樓梯」「世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做父母是一門需要藝術與科學的學問。成長教育專家蘭海、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道、《父母必讀》雜誌主編惲梅、臺灣幼教專家林美慧和中國教育報刊社全媒體中心事業部主任郜雲雁,從不同角度聚焦今天的父母需要什麼樣的職業精神。賦能,成為討論中的高頻詞。要有清晰的價值觀和目標「所有不被外界感染焦慮的父母都是有定力的,外部的衝擊再大,也不會失去清晰的目標和內在的自信。」
  • 不幫忙帶娃的父母,都有什麼樣的後果?看看過來人的經歷
    不幫忙帶娃的父母,都有什麼樣的後果?看看過來人的經歷如今社會一大有爭議的問題:父母到底該不該給兒女看孩子? 一些有能力的子女可能會請保姆,但是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是繼續「新型啃老」,讓父母再次負重。一、因矛盾產生怨恨,從而贍養就是無稽之談如今的社會不同於以往,女性的地位大大增強,因為她們都有了屬於自己的職業與收入,不再甘心做一輩子的家庭主婦了。因此,在做完月子後,她們絕大多數都又選擇了回到事業中,就產生了事業與家庭的矛盾。
  • 面試技巧|面試官問我:你喜歡什麼樣的領導?該如何回答?
    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遇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面試題,前幾天,有個同學在後臺留言「今天去面試,面試官問我喜歡什麼樣的領導?我至今沒想出什麼好的答案,這個問題到底該怎麼回答呢?」問題來了,面試官問你喜歡什麼樣的領導,到底該怎麼回答?面試官想要聽什麼樣的答案呢?
  • 傅佩榮:父母過世守喪三年,才能使我們心安
    他寧可吃得簡單,住得簡陋,也要替父母守喪。現在既然你心安,你就去做吧! 」宰我退出房間後,孔子說:「宰我沒有真誠的情感啊!小孩子生下來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喪三年,天下人都是這麼做的。宰我難道沒受過父母三年懷抱的照顧嗎? 」「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這話過去一直被中國哲學家所忽視。怎麼可以拿「生下來被父母懷抱三年,所以父母死了就要守喪三年」做論證呢?
  • 理解父母的愛,與父母做朋友,我們會很幸福
    確實,在如今的社會當中,網際網路的發展過程中,家人之間的交流與談心逐漸減少,微信是一個重要的聊天工具,家長加孩子的好友,是一種關愛的行為,是想與我們有更多的交流和談心,所以我們要理解和接受家長的愛。當孩子缺少與父母交流時,父母就會變得擔心起來,想看看自己的孩子怎麼樣了,這是父母內心最善良的一份期盼。如今微信聊天成為一種時尚,父母們可以隨時找孩子聊天,這也算是父母緊隨時代潮流,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這就得需要我們去引導父母了,對父母這樣最親近最善良的愛,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接受它呢?從現在起,我們應大膽的接受父母的關愛。
  • 做權威型父母,培養高情商孩子
    但是很多人都認為:能說會道就是高情商,還有的媽媽會說,我們家孩子可早熟呢,看我一個眼神就知道該做啥不該做啥,該說啥不該說啥。其實這些都是誤解,對於情商來說,最重要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管理情緒的能力。在長期的這樣的環境下,孩子也會否定自己的情緒,會認為自己的情緒很糟糕,自己也很糟糕,時間長了之後他們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情緒,更不知道如何去管理情緒。這個這種教養方式經常為不許這樣做,不要那樣做,等等這樣的語言。
  • 愛情是什麼樣子的?看看父母的生活就知道了
    同事群裡,不知道是誰先提出了這個問題:愛情是什麼樣子的?一時間大家便七嘴八舌地紛紛討論起來。有人說:愛情就是那種心動的感覺。有人說:愛情就是片刻不想分離的陪伴。這時,主管李姐說了一句:愛情是什麼樣子的,看看自己父母的生活就知道了。果然,年齡大一點,閱歷深一點,說出的話就是不一樣,看似樸實無華,實則頗有深意。李姐四十多歲,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一個愛她勝過愛自己的老公,一個活潑可愛的兒子。
  • 孝親敬老,我們該為老人們做些什麼?
    說起這幅老剪紙作品,孫柏錢還是難掩內心的激動和興奮,他說,百善孝為先,該剪紙作品因其展現中華人民傳統美德「孝」而一直廣受好評,頗有歷久彌新的味道。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社會活動有爸媽,有益身心兒莫怪;子女適當同參加,老人必定樂開花。在小越鎮倪梁村黨群服務中心,2016年裝裱上牆的《新二十四孝》剪紙作品配上24段順口溜,讓每幅剪紙得到精準而豐富的解讀。孫柏錢說,「像打開父母心結與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這兩種孝行為看著差不離,有區別地去表現不同的深意就難了,同樣道理,村民們對此解讀也較難些。於是就花了一星期時間編了順口溜。」
  • 農村該不該杜絕擺酒席?要看什麼樣的酒席,有些酒席的確不該擺!
    這個擺酒席究竟該不該杜絕?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一、什麼樣的酒席該杜絕當我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時,人們早已經過了怎麼吃飽、怎麼吃好的階段,現在變成了怎麼吃得健康。#農村#二、什麼樣的不該杜絕除了那些荒唐理由舉辦的酒席,還有不少正經的酒席是不該杜絕的,比如娶媳婦辦酒席,比如父母去世辦的酒席等等。
  • 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或為人子女,做的不足的地方,還請諒解!
    作為父母,我們都是第一次,我們或許都曾有過同樣的疑問,我作為父母合格嗎?我是不是要去向別的父母借鑑他們的方式呢? 第一次做父母,總有些手足無措,我們還需要學習,怎麼教育和培養孩子,讓他們健康的長大,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 該不該認自己的親生父母,所有質疑和憤怒都不及他們的一把眼淚
    該不該認自己的親生父母,所有質疑和憤怒都不及他們的一把眼淚文/姚志芸(當您打開這篇文章時,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網絡裡,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寫作,或許微不足道,但您的關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編的全部動力。)有喜歡姑娘就抱回來一個,有沒有生孩子就先抱回來一個,有父母做主給兒子兒媳抱回來一個,無論什麼樣的原因,抱回來的都是女孩子。或許是真實,或許是為了徹底切斷於原生家庭的聯繫和念想,養父母的口徑出奇的一致,想生兒子就把連續生的丫頭送給別人。畢竟民間抱養和北宋皇帝趙禎被抱養完全不同。北宋皇帝趙禎是皇帝的骨血,同父異母。
  • 深入分析,露營到底該買什麼樣的裝備?各類帳篷優缺點和價格
    深入分析,露營到底該買什麼樣的裝備?各類帳篷優缺點前幾期圖文,我跟大家分享了初次露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也分享了一下哪些人不適合露營這項戶外活動。這期圖文,我將重點說說入門時到底該買一套什麼樣的裝備。因為我們應該關注的,還是在於活動本身的魅力,如果痴迷器材,只會帶來攀比和貪婪。上一期圖文提到露營的種類很多,有公園休閒露營,旅遊露營,野外露營,徒步露營,探險露營,登山露營等等,當然概念並非獨立,有的種類之間會有重疊和交叉。
  • 對於年邁的父母,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小時候,我們知道父母的對我的希望是好好學習,將來找份如意的工作。工作後,父母對我的希望是,好好工作,早點成個家。成家後,父母對我的要求則是,關愛家人家庭和睦。仿佛每次與父母溝通都是如此,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就是希望子女能生活的美好。
  • 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一個月前,國內某高校宿管阿姨給同學發糖遭一同學言論威脅引發熱議,而今天又來到了聖誕節,作為中國人,我們到底該不該過這個洋節?科普一下聖誕節又稱耶穌節,東正教又稱之為基督降生節,很顯然是為了紀念耶穌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