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疫情、洪水,旅遊業短期回暖「難」
即便跨省團隊遊恢復 短期內人們還是不太敢出遊
作者:杜一蘭
停擺170多天後,旅遊業終於等來了好消息。
7月14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布通知:恢復跨省團隊旅遊,旅遊景區最大承載量由30%上調至50%。消息一經發布,旅遊從業人員紛紛奔走相告。
自1月24日開始,團隊旅遊等被按下暫停鍵已近半年,期間逾一萬家旅遊企業註銷,行業遭遇四十多年來前所未有的重創。為了「活下去」,旅遊從業者開始「花式自救」,紛紛轉型直播、朋友圈賣土特產、海外帶貨、送外賣等領域。
如今,跨省團隊旅遊恢復,是否能夠緩解旅遊業的燃眉之急?後疫情時代,旅遊業該如何突圍?
團隊遊放開,遊客流量並未快速恢復
7月14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布《關於推進旅遊企業擴大復工復業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恢復跨省(區、市)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業務,同時調整旅遊景區限量措施,最大承載量由30%調至50%。
「對旅遊行業來說真是一個重大利好消息。」消息一出,全國旅遊工作者奔走相告,國內民眾的旅遊熱情也被瞬間激活。
受此消息影響,旅遊平臺搜索量激增。在馬蜂窩平臺上,杭州、廈門、成都、西安、重慶等熱門目的地的搜索量相比政策出臺前漲幅超過300%,南麓島、瀘沽湖、枸杞島、呼倫貝爾大草原、稻城亞丁等戶外景區景點的搜索量上漲3倍。攜程平臺上度假、酒店、民航等各個板塊搜索量亦迅速攀升,國內跟團遊、自由行搜索量相較開放前暴漲了500%。
不過,雖然跨省團隊遊政策恢復,相關限流門檻提高,老百姓的旅遊熱情較為高漲,但人們是否真正會走出家門,依然有待觀察。
據了解,即使文化和旅遊部出臺了旅遊企業擴大復工復業的通知,但也有相關要求。首先,不管是各省政府、旅行社還是景區都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其次做好汛期旅遊安全工作,要根據當地防汛抗旱指揮部的安排,加強對索道、纜車、大型遊樂設施等設備的安全檢查;最重要的是,還要經過當地省(區、市)黨委、政府同意後,才能恢復跨省(區、市)團隊旅遊。
7月16日,中國新聞周刊走訪了北京阜成門、宣武門、豐臺等部門地區的線下旅遊門店,包括攜程旅遊、康輝旅遊、途牛、神舟國旅、北京青年旅行社等,均還未開門。神舟國旅北京某門店店長陳建(化名)表示,還沒有接到北京旅遊局對恢復跨省團隊遊的通知,「我們也著急,都待半年了。」
此外,很多業內人士表示,跨省跟團遊恢復之後,旅遊行業回暖也不會那麼快。「恢復跨省遊還是有點難,現在好多客人對疫情還是報有牴觸心理。」康輝旅行社導遊於湘(化名)這樣說道。目前她還沒有接到一個新老客戶的電話,諮詢跨省團隊遊。
在神舟國旅市場部總監史濤看來,恢復跨省跟團遊確實是個好消息,但旅遊行業能不能因此爆發還有待觀察,一是現在的消費者更加理性,還有出於對安全方面的考慮,暫時不太敢出去旅遊。
陷入停工停產、業績慘澹困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根據鳳凰網旅遊從天眼查了解到的數據,截至3月27日,我國總計有6456家涉旅企業註銷,其中包括1670家旅行社,46家景區相關企業,1890家酒店以及274家航空類企業,北上廣三地佔了全部註銷企業總數的19.8%。
百程旅行網宣布關閉並啟動清算準備,途家民宿叫停20城直營業務,北京市中國旅行社有限公司宣布停工、停產;更有一些國家級5A、4A景區宣布重整破產,如河北的野三坡、河南洛陽的養子溝等等。
此外,背靠資本的旅遊上市公司日子也不好過。
中國新聞周刊不完全統計,2020年一季度A股有近11家上市旅遊公司業績虧損,虧損金額合計約為7.29億元,其中桂林旅遊虧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超過30倍。
截至7月17日,部分旅遊上市公司發布的2020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虧損面進一步擴大,其中眾信旅遊預計虧損約1.5億元-2億元,嶺南控股預計虧損約1.2億元-1.5億元,峨眉山A預計虧損約1.2億元-1.4億元。
為了「活下去」,旅遊企業紛紛自救。
針對遊客對旅遊內容的新需求,馬蜂窩上線了旅遊直播業務;中青旅爭取國家、政府對企業的扶持政策,包括社保、稅收、貸款利率等;主營境外遊的神舟國旅則轉型推出周邊遊、國內遊產品。
不過,受疫情以及水災的影響,神舟國旅推出的產品還沒落地就被「擱淺」。
此外,旅遊從業人員也通過朋友圈賣貨、送外賣等方式止損並恢復信心。「賣了一段時間的乳膠、堅果,但由於客戶有限,生意不太好,而且老闆說不能因為賣貨影響自己的本職工作。」於湘說。據她介紹,去年帶了200天的團,今年到目前為止只帶了6天,周圍好多旅行社都關門了,「我們社還好,基本工資一直發著,每月1600元。」
相比之下,很多旅遊從業者和陳建一樣,沒有復工也沒有工資,只能硬抗等旅遊恢復。也有人在苦苦等待之後無奈轉行,黯然離場。
「旅遊業在本輪疫情中遭受到沉重打擊,一些自救措施也收效甚微,全行業陷入困局」,中青旅首席品牌官徐曉磊表示,恢復跨省跟團遊,目的是激發旅遊需求,與此同時,由於旅遊業的拉動作用,還能促進交通出行、票務預訂、餐飲娛樂、購物、景區酒店等細分領域經濟的增長。
如何應對新風險?
不過,即使在團隊遊放開後,行業仍將面臨很多考驗。多家券商研報指出,旅遊業復工之後,要警惕遊客出行低於預期、疫情反覆、南方洪澇災害等風險。
對此史濤表示,首先遊客要做好自我防護,佩戴口罩;其次旅遊車輛也不要滿載,最好跟景區一樣人流量控制在50%;要隨時隨地做好清洗消毒工作;最後由於跟團遊人數較多,不建議多人聚餐,分餐制可能更好。
後疫情時代,不僅要做好防控工作、安全出行,旅遊行業也需要改進和提升。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旅遊業本次受疫情衝擊之所以這麼嚴重,除了旅遊業過於傳統,沒有進行數位化和智能化的轉型外,旅遊業傳統的商業模式的韌性也不足。
未來旅遊業可以朝著數位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以應對特殊時期下的情況。此外旅遊的收入來源應該多元化一些,現在很多景區、旅行社都是靠門票、人頭等單一收入,對像疫情這類不確定因素的抵禦能力不足。
「原來旅行社簡單靠規模取勝,以後估計要靠精品、個性化的服務定製來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盤和林說道。
史濤認為,隨著疫情期間人們出行方式、旅行觀念發生改變,可能會對跨省跟團遊產生一定衝擊,這就要求旅行社推出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或旅遊路線。親子遊、家庭遊、定製旅遊可能會更受歡迎,不過相比正常的跟團遊價格也會高一些。
徐曉磊坦言,不排除小團隊、自由行、定製旅行更受歡迎,但基於多年的遊客畫像,正常跟團遊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國內還有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沒有旅遊過,從客戶體驗的角度出發,旅遊亦存在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