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向來是乾旱苦焦之地,但廣袤的山野裡有許多地道藥材,所以得了個「藥鄉」的美稱。我少年時挖過藥,種過田。對中藥學又「略知一二」,倒是能說上幾句。
何謂「地道藥材」?即「特定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地域內產出的藥用植物」,簡單說就是「特產」。《神農本草經》最早提出炮製和產地對藥效的影響:「藥有毒無毒,陰乾曝[pù]幹,採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黃帝內經》說不同地域所產藥材等級不同,「歲物者,天地之專精也;非司歲物則氣散,質同而異等也。」《新修本草》更為精闢:「竊以動植形生,因方舛[chuǎn]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強調「用藥必依土地」,或許就是「地道藥材」始作俑者。
中醫為什麼講究「地道藥材」?清人徐大椿在《藥性變遷論》中說:「當時初用之始,必有所產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氣厚而力全。以後移種他地,則地氣移而薄矣。」又說:「……當時所採,皆生於山谷之中,元氣未洩,故得氣獨厚,今皆人工種植,既非山谷之真氣,又加灌溉之功,則性平淡而薄劣矣。」根據臨床驗證,藥材是否「地道」,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現在這種情況更為嚴重,野生地道藥材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求,導致中藥製劑療效不佳。患者垢病也還罷了,甚至對中醫一竅不通的「職業噴子」,也跳出來大肆誣衊祖國醫學,其言其行可誅,當然也更值得我們深思。我認為,中醫衰微固然與西方現代醫學的興起有關,政府的引導也起決定作用。就像西醫醫生可以完全不理會中醫,但中醫醫生如果沒有西醫基礎,就拿不到執業資格。
話說回來,古今醫家都喜歡使用道地藥材,在中醫處方箋上,許多藥名前的冠字即表示產地,如巴戟天、吳茱萸、代赭石、淮山藥、岷歸、文黨等,以確保治療效果。因為同一藥材,若產地不同,效果大相逕庭。比如,浙貝母偏於清肺祛痰,適用於痰熱蘊肺所致的咳嗽;而川貝母偏於潤肺止咳,治療肺熱虛勞引起的咳嗽。
甘肅承載著華夏民族五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嘗百草而制九針」的伏羲,「華夏中醫始祖」岐伯,三國名醫封衡,兩晉針灸鼻祖皇甫謐等名家,都出生或活動於甘肅,又武威和敦煌出土的醫學文獻簡牘,也讓世人矚目。甘肅也是地道藥材的主產地,以黨參、黃芪、當歸、甘草、大黃最為出眾,其中當歸產量佔全國 95%,黨參產量佔全國 60%,黃芪產量佔全國 50%。
看起來欣欣向榮,但實際不容樂觀。人工種植姑且不論,由於養生保健美容業的發展,使得這些藥材多數淪為商人們萃取精華的原料,真正用於治病救人者反而不多。
「獨有痴兒漸遠志,更無慈母望當歸。」這副嵌藥名聯,可謂妙絕,讀得人慾掉眼淚。小時曾上山挖藥,可以換點零錢補貼家用,所以至今認得野生的車前子、蒲公英、秦艽與柴胡諸藥。現在的醫院都使用人工種植的商品藥材,除極為名貴的山珍,像冬蟲夏草,鮮有人再挖這類廉價的藥材了。
挖藥是個技術活,不同的藥材要用不同的工具。柴胡以根入藥,味苦性寒,可治風熱感冒。開黃色花兒,很容易辨認,用窄而細的鏟子最順手。因為根底淺,雨後可以直接撥出來。秦艽與車前類似,味苦性平,可祛風止痛。藍紫色的花兒極是美麗,根深而堅固,宜以鋤頭挖掘。蒲公英全株入藥,自然要春天採挖。微苦略寒,清熱解毒,利尿散結。手腳起瘡癰時,嚼爛直接敷在上面,挺管用。我們曾當野菜吃,味道有點兒苦,需用開水焯過才好。也有人家做成酸菜,不記得是什麼味道了。現在當成山珍來賣,價格還不低。
定西人種藥材,可真是毫不含糊。一區六縣,其中岷縣、渭源、隴西被中國農學會特產之鄉組委會分別命名為「中國當歸之鄉」、「中國黨參之鄉」、「中國黃芪之鄉」,可見實力非凡。我家曾經種過當歸、黨參和甘草,都略有收穫。
記得「退耕還林」時,政府要求在地裡種甘草,但沒有成功。按說甘草根深而耐旱,不用怎麼照顧就可以成材,或許當時忽視了放羊娃?如果將甘肅的地道藥材看作「三男二女」,甘草就是攻關小姐,「和諸藥而解百毒,蓋以性平」,幾乎每劑湯藥裡都有她的身影。
另一位偉大的女性成員是當歸。當歸的樣貌一點也不像婦女,最多是粗笨的「劉姥姥」。但她補虛養血,味甘而重,為「婦科聖藥」,與熟地、白芍、川芎配伍,組成「四物湯」以調經補血;再加桃仁、紅花即成「桃紅四物湯」,用於經期提前和經期疼痛。挖當歸要用到藥叉,以防將根莖鏟斷。南方人喜歡以當歸煲湯,據說不僅養血,而且還養顏。
黨參與黃芪,就像雙胞胎兄弟,一白一黃,一短一長,又如哼哈二將。益中氣、和脾胃,蓋有黨參;補虛弱、排瘡膿,莫若黃芪。二者配當歸、白朮、柴胡、升麻、陳皮、甘草而成「補中益氣湯」,可治脾虛氣陷,如脫肛胃下垂。黃芪以隴西為上,黨參則以文縣最佳。挖出來的新鮮黨參可以直接吃,但黃芪太甜且藥味濃鬱。將這兄弟倆與土雞放一起燉,則成黨參黃芪燉雞湯,鮮美而補益。
大黃純粹是個「二楞子」,也叫將軍、綿紋,以隴南禮縣銓水鄉為最,所以又稱「銓水大黃」。多年生,根莖粗魯;味苦,氣特殊,讓人敬而遠之。傳說,古有黃姓醫者以黃連、黃芪、黃精、黃芩、黃根五種藥材為人治病,人稱「五黃先生」。後因搭檔疏忽,將「黃根」錯給孕婦而致其流產,縣太爺念其友誼,饒過他們,但責令將「黃根」改為「大黃」以區分。大黃是虎狼之藥,「通秘結、導瘀血」,孕婦忌用。我在醫院工作時,被同事捉弄,將大黃液傾入茶中,服用后里急後重,只恨醫院廁所不在眼前耳……
與傳統四大藥都相比,定西還有差距,但總算趕上來了。如今的渭源和隴西都有中藥材集散地,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繁衍出品質優秀的「歸芪黨草黃」。人丁如此興旺,實在不濟,自家產品也能搗騰一番。
當然,還是以前醫院的對聯說得好:「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