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南方的生活中,很多人基本吃豬肉為主,但是我們也時常會吃牛和羊。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總是覺得羊肉屬於溫補食材,熱量也比較高,尤其在冬天的時候,我們都會用來禦寒和進補食材。在這個夏天的時候,我們吃羊肉的次數就會相對少一些,但是牛肉在我們泉州還是屬於常見,泉州的牛肉美食也是有一定的名度。牛肉跟豬肉在我們這邊的氣候合適四季都可以吃。
豬肉的脂肪含量比較高,現在對生活也有一定的講究,牛肉的營養價值會比較高,但是牛肉要做好吃很考驗廚藝。不管是爆炒牛肉,還是番茄燉牛腩,都得講究方法跟火候,主要是牛肉在加熱的時候特別容易變性,把握不好的話就很容易煮柴,口感變硬,嚼不動還塞牙,所以如果準備給孩子吃得多花心思學煮。
身邊有一些朋友屬於動手能力差,或者有一些基本沒有時間做飯,他們時常喜歡買滷好的牛肉,重點就是圖個方便。正常我們去購買的時候會覺得滷製的牛肉會比鮮牛肉來得貴,畢竟有個加工的過程成本。但是現實的生活,你細細觀察會發現滷牛肉賣得比鮮牛肉還便宜。很多看了都會覺得自己買的夠經濟實惠。
為了徹底了解這個問題,我特地去請教了一個親戚才知道,原來是以下兩個原因:外
一、部位不同
牛肉不同,價位也不一樣,肉質口感區別,烹飪的方式也不一樣,好的滷牛肉選用合適的部位,如果選擇價位低的部位或者冷凍的牛肉,那成本就差很多,買的時候也會比較實惠。
我們購買新鮮的牛肉煮的時候特別容易縮水,這樣情況下,已經冷凍的牛肉會比一斤鮮牛肉的淨重要高,尤其用來滷製的話,冷凍的牛肉出成品率也偏高,成本顯得就低了。
二、製作手法
為了牛肉的口感,滷製的滷肉基本都會浸泡在滷汁當中,有的時候我們撈起來直接稱,滲入滷汁的牛肉都是比較顯重,如果採用冷凍牛肉外加滷汁的重量,那麼成品的滷牛肉價格就會實惠一些。
得知真相後,我還是乖乖去買鮮牛肉自己做,隨意燉煮一鍋,也比外面吃得香。其實滷牛肉,我特別喜歡買牛腱子,只要放足醬油,做醬香味道的牛肉也很不錯,簡單又美味,滷製好了,想吃的時候隨意切片,只要搭配點生薑,幹辣椒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