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紅旗渠:開挖600米便遇到硬骨頭,花10年削平1250座山頭

2020-12-16 史來賞鑑

提起紅旗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為"農業學大寨"的典範,曾經一度被稱為"人間奇蹟"。

紅旗渠就像是一條扁擔,這一頭是山西,那一頭是河南,全長達到1500公裡,主要作用是將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

一滴水難倒一縣人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西部林縣,現稱為林州市,這段山脈名為林慮山,屬於南太行山的一部分。

林慮山歷史悠久,不僅自然景觀雄偉壯麗,幽深動人,而且人文積澱深厚悠久,從南北朝開始,就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心儀之地,吸引了不少人來此遊歷。

唯一讓人苦不堪言的是,這裡極度缺水。從歷史上看,這個地方十年九旱,在加上地勢高、四周高山林立,使得這裡井枯河幹的現象經常發生。

缺水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林縣人祖祖輩輩都承受著因為缺水帶來的無窮災難。沒有水就無法灌溉田地,在當地直接成了"大旱絕收,小旱薄收",小麥產量只有一畝地七八十斤。

因為用水難,林縣還經常因為取水發生鬥毆事件,人員傷亡時有發生。因為沒有水,這裡的百姓常常為了逃荒,顛沛流離。

林縣的土地上甚至出現了一塊塊"災荒碑",上面記錄著災荒發生的年份,以及對後人的無奈告誡:快離開這裡吧,"若不舍故土,命不得久長"。

連基本的生命都無法保證了,誰還管衛生。因為太缺水了,林縣的不少人家,常年不洗衣服,不洗臉。

只有遇到逢年過節、走親訪友、婚喪嫁娶這類人生非常隆重的大事時候,才從水缸裡小心翼翼的舀出一些水,一家老小,輪流洗涮。洗完的水也不會倒掉,要留著的用處。

新中國版的"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人人皆知,因大山擋了村民出行的道路,愚公就準備帶領子子孫孫,把山剷平,把路修通,最後感動了上天,命天庭力士把這兩座山搬走了。

對於林縣的百姓來說,大山不僅擋住了進出的道路,還擋住了救命的水源,沒有天庭力士,就只能靠自己的雙手,鑿出一條天河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林縣來了一位年輕的縣委書記,當時只有26歲的楊貴。

這位年少參加革命,生在大山裡,長在大山裡的縣委書記,深知山裡人的苦楚。上任後,經過實地調研,更深刻認識到林縣缺水問題的嚴重性。

基礎要一點一點的大,問題要一個一個的解決,在林縣第一次通電、通車、通電話都實現以後,要徹底改變林縣面貌,不能不解決的用水問題就擺在了大家面前。

解決林縣的缺水,就必須興建大型水利工程,必須有大動作,1957年,楊貴在中共林縣第二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做了題目為《全黨動手,全民動員,苦戰五年,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報告。

從這個報告開始,楊貴就和林縣的水利工程結下了不解之緣。前期的水利工程建設,沒能徹底解決林縣的缺水問題,時間卻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1960年。

了解新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1960年對全中國來說,都是極為艱難的一年。也就是在這一年,林縣決定"引漳入林",把山那一頭位於山西境內的滾滾漳河水引到林縣。

當時,縣裡的財政收入十分薄弱,但天災人禍、艱難困苦並沒有壓垮林縣人民,反而是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林縣的百姓更生發出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

秉承著"為了自己有水喝,為了造福子孫後代"的單純想法,百姓們自覺自愿地投入到了這項偉大的工程中。

上工地的工人,帶的是自家的頭、鐵鍬、籮筐,個人家裡沒有的,則由各自的生產隊準備。吃住在工地,口糧都是自己帶。

全縣總動員,收集廢舊鋼鐵,送到工地,供器械修理點使用。縣領導則派人四處求援,聽說哪裡的工程有餘料,就請人家送一點。

隔壁洛陽故縣修水庫有500噸炸藥沒用,林縣立刻馬不停蹄的給省裡打報告要了過來。只是誰也沒想到,原本對這項工程的預計,連它實際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在資金短缺、材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林縣百姓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用農業化肥硝酸銨,配上鋸末,自製炸藥,籮筐更是動員婦女兒童上山採了荊條,自己編。

為了節省鋼材,工人們把買來的質量最好的鋼材分成小段,焊接在普通鋼釺頭上用。可以說,真的是一分錢掰成幾瓣兒花。

敢叫山河換新顏

劈山五年,挖渠十載,這個原本計劃"100天完工"的引水工程,前前後後總共耗時近10年。

1969年,紅旗渠的配套工程全面竣工。為了這項工程,林縣幾代人前赴後繼,付出了巨大的經濟、物資、人力代價和犧牲。

這條全長1500公裡的人工水渠,仿佛是一條天河,在山間盤旋,又像是一條巨龍,翻山越嶺,逢山鑽洞,把水源送到林縣人民身邊。

這項工程,總計削平山頭1250個,搭設渡槽153座,共挖出土方1515立方米,堪稱是人類改造大自然的一大奇蹟。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的經濟、物質條件下,林縣人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和不計較的奉獻精神。

投入到了這場改變歷史、改變一方水土戰鬥中,建成的紅旗渠,幫助林縣實現了水庫遍山野的夢想,也為林縣各行各業的發展創造了機會。

不僅糧食產量大幅提升,連蘋果等林果業也發展了起來,甚至,從未見過的魚,也出現在了林縣的養殖業圖譜上。林縣人靠自己實現了造福子孫的最美願望。

紅旗渠的成功,不僅是林縣人的驕傲,也是全體中國人的驕傲。紅旗渠的精神,也將,鼓勵後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守在各個崗位上。

文/文史旺旺

相關焦點

  • 被譽人工天河,新中國奇蹟工程,7萬人花十年鑿通1250個山頭
    紅旗渠位於河南林州市,是鑿在太行山絕壁上,純粹人工建設的灌溉渠道, 紅旗渠建於60年代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幾乎是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自主設計建設,建設了10餘年, 灌溉渠的幹線長70公裡,寬8米,孤立地掛在太行山的峭壁上,穿過山嶺。
  • 歷經10年,人工削平1250座大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紅旗渠有多難
    你是否相信有一個地方曾經缺水到,一位新媳婦不小心打翻兩桶水就直接想不開上吊,是否相信一個縣總共才50萬人,就有30萬人參加沒有任何報酬的徒手十年修建了一條長2500公裡的水長城,它被稱為人工天河,中國水產城,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新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放映的第一部電影《紅旗渠》。
  • 人工天河紅旗渠太行大峽谷國慶遊玩攻略
    欣賞世界第八大奇觀,河南安陽林州在懸崖峭壁上開創出來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美出天際的太行大峽谷。  太行大峽谷的百裡畫廊-太行天路,體驗凌雲廊、平步青雲、天路驛站、夢幻之谷的峻美、險要,身臨其境一覽眾山小的景色。  乘坐觀光車遊走於太行天路,深邃的峽谷、直立的巖壁,帶給遊客強烈的視覺震懾。太行天路的觀景臺可以360度俯瞰周邊景色。俯瞰峭壁上的山路彎彎,俯瞰山谷裡美麗的村莊。
  • 紅旗渠,一個時代的記憶
    林州市)人民戰天鬥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天河」,專家們譽其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紅旗渠已成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年輕人到那裡能看到它的壯觀,但或許不能全然了解當年這種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這項巨大的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總乾渠全長70.6公裡。
  • 紅旗渠被寫進八年級《中國歷史》教科書:談談你對紅旗渠精神的理解
    紅旗渠被寫進教育部審定的八年級《中國歷史》教科書,該書於2018年2月第一次印刷。書中《課後活動》欄目寫道:「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熱情高漲,鬥志昂揚,形成了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社會風貌。『人造天河』紅旗渠的修建,就是這種風貌的典型代表。查閱資料,了解紅旗渠的修建過程,談談你對紅旗渠精神的理解。」
  • 「紅色景點」人工天河--紅旗渠
    「人工天河--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史無前例的一大傑作;是新中國林州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7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自豪的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現名林州)紅旗渠」。現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1996年6月1日到紅旗渠視察時,親筆題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河南省委書記李長春把紅旗渠精神稱之為「中華魂」,「民族魂」。紅旗渠於1996年被定為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林縣是個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貧困山區。
  • 紅旗渠精神是什麼
    編者按  2015年4月20日,《學習時報》刊發了中共安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馬林青的署名文章《紅旗渠精神是什麼》。文章立足於忠誠、乾淨、擔當的時代要求,從對黨忠誠、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服務群眾、為民造福的宗旨意識,敢想敢為、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同甘共苦、以身作則的工作態度,嚴格自律、廉潔奉公的廉政意識等方面深刻詮釋了當代紅旗渠精神的豐富內涵。
  • 廣東獨一無二的人工天河,與河南紅旗渠齊名,卻鮮有人知!
    說起紅旗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紅旗渠,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是上世紀林州人們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其工程難度之大,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在廣東也有那麼一條人工天河,猶如巨龍橫臥在廣東最大盆地羅定盆地之上,其宏偉程度絲毫不遜色於紅旗渠。它就是被譽為「廣東紅旗渠」的長崗坡渡槽。
  • 在北方三省交界處,有條10年打造的「人工天河」
    雖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況世界不只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現象累積起來的。我看,我聽,我的閱歷就更豐富了。紅旗渠即是人類戰勝大自然的偉大壯舉,更是這一代人的永恆記憶。世人稱之為「人工天河」,在國際上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 石頭首次唱響勞動號子,《推車歌》致敬紅旗渠精神
    11月29日晚,歌手石頭以「號子手」的身份登陸廣東衛視《勞動號子》,唱響《推車歌》,致敬紅旗渠精神。充滿力量感的歌聲,將成千上萬林縣人民推車上山的盛況呈現在觀眾面前,也唱出了勞動者們敢於戰天鬥地的精神。
  • 敢叫日月換新天 「紅旗渠精神」感動兩岸媒體人
    華夏經緯網9月16日訊:(記者李昕)「渠,特指人工開的河道或水溝。」這是字典上對「渠」的解釋。在河南「紅旗渠」三個字則不單單是指這一條紅旗渠的水道,它更是指與愚公移山精神一脈相承的,自力更生,不屈不撓,堅苦創業的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
  • 紅旗渠,現代版的愚公移山,一代人的記憶,如今依然震撼
    經過十年鏖戰,削平山頭1250個,鑿通隧道1340個,修渡槽150座,挖砌土石方1645萬立方米。終於在太行山的懸崖陡壁山築起了一條人造天河----紅旗渠。1996年,紅旗渠被國家文化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聯合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三八女神節|免門票特惠兩日遊】3月13日--14日、雙5A景區 :太行大峽谷+紅旗渠!298元/人
    清涼戲水桃花谷、百裡畫廊太行天路、太行之魂王相巖……      5A紅旗渠:上個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僅用兩隻手.歷經10年春秋.修建長達1500公裡的「人工天河」、「世界第8大奇蹟」……     八百裡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林州;太行大峽谷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中國醉美的十大峽谷之一,全國農村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石板巖供銷社「扁擔精神」的發祥地。
  • 紅旗渠 | 半價遊人工天河 免費品林州燴菜(二)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精彩這個夏天,紅旗渠今日,紅旗渠景區「半價遊人工天河 免費品林州燴菜」活動正式開啟,重磅優惠和滿滿誠意點燃遊客們的熱情,大家紛紛打卡紅旗渠,免費品嘗原汁原味的林州特色美食大燴菜,享受味蕾的狂歡。
  • 2008年去林州要帳,順便遊覽了紅旗渠,那時年輕,雜談了一下
    出差到林州,當然要去看看有「人工天河」之譽的紅旗渠。在我國水利工程史上這是一項奇蹟——靠人工開鑿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紅旗渠位於林州市西部太行山麓, 1960年2月動工興建,1969年4月完工。 工程修建過程非常艱苦,是當地人民付出血汗、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硬生生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中開鑿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