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作家散文展示】「根」情懷,系塘東/葉林

2021-02-22 海絲泉州

       葉 林        

      聞說晉江南端圍頭角西坡有一個極具閩南風情與自然風光匯聚在一起的濱海漁村,不由心嚮往之。天氣晴朗的一天,智善慈航文學院暨泉州市作協散文創作委員會一行來到這個美麗的的漁村——塘東村。

      假如你不親自站在塘東村的海邊,你也許想不到海岸線有多長,大陸距離金門有多遠。 「白沙堤」與臺灣金門隔海對望,是大陸距離金門島最近的地方,相隔 5海裡左右。站在大海邊眺望,依稀可見對面金門島的輪廓。

      漫步塘東沙堤,眺望海中的一條沙路。只見長二、三裡天然獨特的觸角狀沙堤,雪白的沙岸猶如一條玉帶,伸在大海之中把大海分成了外海內海。我們赤足走在水質清透、沙子細膩的白色沙灘,享受陽光海洋,沐浴風涼水冷。灘涂上晾曬的海帶、船兒彎彎入海灣、藍天碧海,如此景色怡人,怎能錯過?

      浪漫的倩女用海帶披成了「海帶衫」,更有靚麗的美人把漁船作舞臺,海天一色為背景,在舞臺上展示著風採。人美、景美誰不為之所動。沙灘、美人、美景吸引不少遊人駐足圍觀;攝影師也頂著烈日,把融入沙灘的美好都攝入鏡頭,留下了美麗的瞬間。沒來之前並不知道這個地方的美妙,當真的踏上這片土地時,才會發現別有一番天地。

      沐浴完海天水色,沿著村中的小道走進塘東村。村中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頂、高屋脊,門路精美磚石雕刻的紅磚古厝及大量的番仔樓隨處可見。並且幾乎每戶門上都有堂號,上面寫著「青陽衍派」、「濟陽衍派」等。

      走著走著,兩座坐北朝南的典型番仔樓給人視覺的驚豔,吸引住了眾人的眼球。此樓承襲閩南傳統的建築格局和風格,也不乏西方的建築元素的五開間二落樓房。底層石砌裙堵、櫃檯腳,紅磚面牆,門廊前一列並排8支紅磚方柱,柱頭疊澀,各砌成拱形頂、冠形頂;室內門窗多施彩畫,堵頭木雕花鳥,實木的樓梯,民國家具。從門樓上懸掛的金色匾額得知,這裡是原菲律賓僑領蔡本油、蔡文華的故居。二樓的一位老人正在寫字,看他寫的字很工整。老人見有人在欣賞他的好字,親自泡茶,並熱情地遞餅乾和糖果。詢問得知,他是蔡本油的侄孫,叫蔡連發,現年80多歲,是移居臺灣多年後,晚年回來定居。當問他為什麼回來定居,他說臺灣很小,想家,就回來了。

      葉落歸根,人老思故鄉是遊子內心的情結;血脈情牽牽,對海外華人而言,故土始終是心田裡溫暖的一隅。那一抹濃濃的鄉愁氤氳在心頭,揮之不去……

      塘東村,這個小小的村莊,旅居國外的華僑華裔和港澳臺同胞2萬餘人,足跡遍及天下,是典型的僑村。乃是明代不少族人前往呂宋、安南等地,他們在外面掙了錢,為活躍家鄉經濟,建起那一幢幢排列有序、饒有風味的紅磚古厝及其夾雜的中西結合的大量小洋樓。漸漸地,塘東村遺存了不少古厝,形成了特有的古村落文化,且每處古厝都有著典故和特色。隨著歲月的流逝,原住民絕大多數在海外,現已十屋九空,加上無人看管,年久失修,被時光侵蝕,有些房屋荒涼和敗殘,令人噓唏!為了挽救這些象徵著心中的「根」,把根留住。塘東村對有些古厝「修舊如舊」,留住鄉愁,留住情懷之「魂」。讓這些古香古色的故居古厝與都市的現代建築交相輝映,無聲訴說著塘東村今古傳奇及繁榮。

      塘東村,這個以蔡姓為主,先祖自宋元在此落腳以來,有700多年歷史的原生態閩南漁村。村子裡有一個小池,那是蔡氏先人用來蓄水排澇,養殖魚鰻的「龍光池」, 塘東村的得名因它而得。近年則由僑胞捐資,村人出力,建起石亭和石拱橋,砌起石護欄。池水周圍,座落著紅磚村屋,陽光映照著村裡斑斕的景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僑鄉的故居古厝雖沒有城市的浮華與繁雜,沒有城市的車水馬龍及喧鬧聲,可它在海外遊子的思想裡是家的「根」,是心中的扯不斷的「根」,這不僅是一個家,更是一份對故鄉難以割捨的情懷。 

      也許正因有了這種情懷,到塘東,不能不到蔡氏家廟。因晉江自流傳著一句「塘東崎,檗谷大,莊厝祠堂蓋南門外」的俗語。站在歷經數百年風雨的蔡氏家廟前,看著金碧輝煌的祠宇,屋頂高斜俊俏的祠堂,外圍木柵,中門上懸紅漆金字「東蔡家廟」匾額。讓人置身其中,恍若穿越到了古代衙門口的感覺。

      除了古厝別墅,沙灘美景,村裡更是人才輩出。當「海濱鄒魯」的文風吹佛到這裡,早在明代就孕育出蔡纘、蔡鼎等名聞遐邇的俊賢。「辛丑部元」牌坊就是泉州府官員為地方上出了蔡纘這個名宦而驕傲樹立的,村裡人稱為「轅門腳」;緊挨著「轅門腳」的是一座三開間二落紅磚鏡面牆的蔡纘、蔡鼎的故居;古話說「地靈人傑,鍾靈毓秀」,再往前走幾步,來到閩臺關係史上知名人物蔡德芳的「進士第」,門路有精美的磚雕上雕刻的瑞草、蓮花、白鷺等吉祥的圖案。如細細打量起星羅密布的古厝群,你會發現,高屋脊翹的有高有低,有的還翹有雙屋脊。據知情人告知,那高高翹起的屋脊是名望的標誌,在當時,名望越高,建屋時脊就翹的越高。

      都說把原始變成時尚很容易,但是保留原始就很難。今日之行讓我們邂逅了原始、邂逅了塘東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領略到閩南文化的魅力。那具有村民僑居國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又溶入故鄉傳統的建築藝術,形成了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故居古大厝建築群,儼然是僑鄉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處處盛開深厚的文化底蘊,充滿了濃濃的「僑」味。

      不論海枯石器爛,故土情緣難捨,祖籍根基難以動搖。剪不斷的是鄉情,對故鄉的思念,已根植於華人血脈的基因;沉澱了海外僑胞無盡的「鄉愁」。以「僑」 為橋,「根」 情懷系塘東,僑村涵養「根」情懷。

     塘東村的古厝群,讓海外遊子記住了鄉愁。那一縷剪不斷的鄉愁,總是千裡迢迢,牽繫著遊子的情懷。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散文年會唐山作家秦勤散文榮獲二等獎
    2020年中國散文年會唐山作家秦勤散文榮獲二等獎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曹豔菊)近日,由《海外文摘》雜誌社、《散文選刊·下半月》雜誌社主辦的2020年度中國散文年會在北京召開,我市作家秦勤散文《疫情下的中國留學生》榮獲2020年中國散文年會二等獎,並成為最年輕的籤約作家。  散文《疫情下的中國留學生》以作者為原型,真實記錄了在全球新冠疫情大背景下,中國留學生如何以堅定的信心、樂觀的態度積極面對,歷經萬難歸國的真實故事。
  • 著名作家王幹賈興安在泉暢談文學創作:泉州是一座小說創作的富礦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1月28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26日,由泉州市文聯主辦、泉州市作家協會承辦的「名家進泉州公益講座(文學類)」王幹小說創作專場講座和賈興安散文創作專場講座先後在泉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演播廳舉行,吸引不少作家和高校師生到場聽講。
  • 作家王潔首任編劇 中國首部散文電影《風吹吧麥浪》待映
    中國首部散文電影《風吹吧麥浪》近日發布海報,宣布定檔9月10日全國上映。《風吹吧麥浪》由知名女作家王潔擔任編劇,根據著名散文家紅孩作品改編。這也是王潔首次擔任編劇的處女秀。《風吹吧麥浪》的故事改編自紅孩的散文作品《望長安》和《風吹麥浪》。講述了農村女孩麥穗受到當過畫工的父親影響,從小熱愛畫畫,由於父親摔傷了腿,家裡因病返貧,麥穗決定休學,進城務工。在忙於生計的路上,麥穗仍堅持自己的藝術夢想,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繪畫。經歷了一系列的坎坷後學有所成,她毅然回到家鄉開設繪畫館,教留守兒童學習戶縣農民畫。
  • 甘肅作家郭偉作品入選《2018年中國散文排行榜》
    甘肅作家郭偉作品入選《2018年中國散文排行榜》每日甘肅網9月3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歡)著名作家周明、王宗仁選編的《2018年中國散文排行榜》9月1日由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鐵凝的散文《我所認識的伊蕾》、陳建功的《28歲上北大》、賈平凹的《山本》、王宗仁的《唐柳姑娘》、遲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以及我省作家郭偉的散文《八十年代的文學青年》名列其中。
  • (文化快訊)散文書系「長安文心」問世,陝西14位作家榜上有名
    9月25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歷時兩年精心打磨的獨具秦風秦韻的散文書系 該書系由14本散文集組成,分別是:陳忠實《歲月·生活·文學》、賈平凹《一塊土地》、高建群《唱給農耕文明的輓歌》、陳彥《打開的河流》、方英文《霜天自在
  • 劉秀清:綻放最美的青春|任曉璐|劉秀清|作家|文學|散文
    她,30歲時(2019年),我和《散文百家》雜誌社社長苗莉老師等在南京見面時,我見到了她。秀外慧中,青春如歌,是她留給我的印象。(郭世明)綻放最美的青春劉秀清(河北邢臺)第一次見到任曉璐,是在河北省作協舉辦的作家班上。
  • 塘東——遊子的原鄉
    若不是村裡人介紹,你定不會猜出這些屋子的主人都曾是東南亞及臺灣赫赫有名的人物:在臺灣開辦書院的清代進士蔡德芳、旅菲華僑蔡本油、享譽兩岸的音樂家蔡繼琨……直至今日,塘東的海外遊子們仍在極力促進所在國家和地區與祖國的友好交往。
  • 【首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日照西峰紫煙長/楊新榕
    作為海絲起點城市泉州,史上宗教盛況是世界其他國度和城市所無法比擬的,不論哪種宗教都曾在泉州留下了痕跡,且被很好地保存下來,比如伊斯蘭教的三聖四聖墓葬石棺就在泉州豐澤靈山,還有世界僅存的晉江草庵摩尼教遺址。
  • 2020年度中國散文年會頒獎 泉州兩作家獲一二等獎
    泉州網12月18日訊 (記者陳森森)近日,《海外文摘》雜誌社、《散文選刊·下半月》雜誌社主辦的「2020年度中國散文年會及頒獎大會」在北京召開,評選出4個年度獎項。其中,泉州籍作家莊振加《被拐賣後的那些年》獲年度獎項一等獎、黃長安《解開內寮古村的神秘之「咒」》獲年度獎項二等獎。
  • 「今日作家」王長柳 ‖ 從「快閃」說到家國情懷(散文)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國人在尋根問源,國人在飲水思源,不管身在哪裡,都時刻掛記著滋養他的那片土地,都攢足勁要為祖國的發展和振興出力。每當「我和我的祖國」那首歌在耳畔響起,腦海裡便翻閱著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一幕幕人仁志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境,一場場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壯舉猶在眼前。
  • 作家陳長榮散文《情滿黔靈畔》
    他們那一夜沒說一句話,可她心裡明白,自從做了與他同去的決定,此生天涯海角都不離不棄,那些達官顯貴,風流才子也許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她偏不喜歡,她偏就愛著身旁這個撫琴的男子,她愛他是錚錚鐵骨,她愛他的俠骨柔情,她愛他的志向宏遠,她愛他的家國情懷。他的琴音早已撩動了她綻放的心弦,在那心底深處開花結果,那是她與他此生永恆不變的初心。
  • 為文學高歌不息 ——泉州籍香港作家 李遠榮訪談錄
    散文《海峽兩岸一家親》榮獲1991年《人民日報(海外版)》舉辦的「共愛中華」徵文比賽優秀獎;散文詩《承諾》榮獲1998年中國散文詩徵文比賽優秀獎;散文《名人與我》入選《香港當代文學精品》(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李光前傳》名列1998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十大暢銷書。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泉州是一座來了還想再來的城市」全國知名作家來泉採風
    採風團成員參觀泉州開元寺全國知名作家來泉開展海洋文化主題採風泉州網11月23日訊日前,全國知名作家來泉開展海洋文化主題採訪採風活動,泉州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海洋文化深深地打動了採風團的作家們。著名作家、中國作協《中國作家》原主編王山說,泉州得天獨厚的海洋文化資源不僅是文學創作的富礦,也是影視、戲曲、歌曲、美術、攝影等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資源,本土文藝家要有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創作出更多具有自己風格的優秀作品。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山西省作協副主席王祥夫曾多次來泉州採風交流。他說,自己一走進開元寺,馬上想起弘一法師。
  • 貴州作家·微刊|苦樂豬事(散文)
    貴州省作家協會主管 【貴州作家·微刊】以展示貴州作家創作成果、關注文學新人、多視角反映貴州文學生態為己任。作者簡介楊建梅:貴州省作協會員,偶有文字見《貴州作家》《齊魯文學》《西部散文選刊》等刊。黔山文苑由貴州省作家協會主管、主辦的《貴州作家·微刊》決定從2016年9月1日起,在「黔山文苑」欄目推發的小說、散文(隨筆)、詩歌(散文詩)實行微薄稿酬酬謝作者。1.「黔山文苑」推發的12000字以內短篇小說根據篇幅和質量發放稿酬為100——500元。
  • 著名作家王幹賈興安在泉暢談文學創作:泉州是一座小說創作的富礦
    來源:泉州網臺海網11月28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26日,由泉州市文聯主辦、泉州市作家協會承辦的「名家進泉州公益講座(文學類)」王幹小說創作專場講座和賈興安散文創作專場講座先後在泉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演播廳舉行,吸引不少作家和高校師生到場聽講。
  • 著名作家王幹賈興安在泉暢談文學創作:泉州是一座小說創作的富礦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1月28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26日,由泉州市文聯主辦、泉州市作家協會承辦的「名家進泉州公益講座(文學類)」王幹小說創作專場講座和賈興安散文創作專場講座先後在泉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演播廳舉行,吸引不少作家和高校師生到場聽講。
  • 泉州是一座小說創作的富礦 著名作家王幹賈興安在泉暢談文學創作
    泉州網11月28日訊 (記者陳智勇)26日,由泉州市文聯主辦、泉州市作家協會承辦的「名家進泉州公益講座(文學類)」王幹小說創作專場講座和賈興安散文創作專場講座先後在泉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演播廳舉行,吸引不少作家和高校師生到場聽講。
  • 作家張怡微:散文的力量
    葉楊莉 圖創意寫作專業的學生對「85後」上海作家張怡微不會陌生。在十七歲那年,張怡微獲得「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在十八歲那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如今,她已出版有長篇小說《細民盛宴》、中短篇小說集《櫻桃青衣》、散文集《都是遺風在醉人》《因為夢見你離開》《雲物如故鄉》《舊日的靜定》等約20部作品。
  • 晉江印象——塘東沙堤(塘東觸角沙灘)
    我本想去看日出的,然後早上4:30起床,5:30左右到了塘東沙堤,結果發現這裡沒有海上日出,只能看海上日落,我沒有等到日落因為還要趕回去上班。不過在另外一面又看到了不一樣的早晨的陽光。
  • 《根河之戀》:葉梅散文的新境界
    作家葉梅近年來在散文和報告文學創作方面,不斷有新作品問世,並令人驚豔。從長篇紀實文學《美卿——一個中國女子的創業奇蹟》《強國重器》到散文集《穿過拉夢的河流》《根河之戀》等,葉梅一直關注時代的脈動、民族的變遷,堅持有根的寫作,用真率雋永的文字記錄下對生活、對時代的真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