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沿用最久的年號是什麼?絕大多數人會答錯。因為有一個國家一直堅持沿用大明「崇禎」年號265年,甚至民間逢傳統節日至今仍在使用。
2007年立春時,仍有旅遊者在該國對聯上拍到其百姓堅持「崇禎」年號,此時已經紀年379年!連中國人都覺得太誇張了!
沒錯,上圖正是中國旅遊者在韓國拍攝到的。
一向民族自尊心爆棚的韓國人,連漢城、漢江都改名了,為什麼對明朝感情這麼深?
根源在於朝鮮李氏王朝立國之初就與明朝有了深厚的關係。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廢除高麗幼主,自立為王,建立李氏朝鮮政權。他派韓尚質以「和寧」、「朝鮮」請國號於明朝。朱元璋以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乃賜其國號為朝鮮,令朝鮮君臣甚為感激。
朱元璋賜國號被朝鮮稱為「大造之恩」,以朝鮮為國號,顯示了李成桂對王朝正統性的考慮。早在箕子朝鮮就有了接受周武王冊封的傳統,來爭取天子的冊封。也就是說,只有大明認同了李氏朝鮮,李成桂才能名正言順建立新的政權。所以李成桂在立國之初就立下了「願言修職責,萬世奉皇明」的祖訓。
而朱元璋也曾立下祖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也就是說,那些鄰國,大明子孫不能主動出兵討伐。除非他們侵犯大明國威,雖遠必誅!
從此,明朝跟李氏朝鮮建立了深厚關係,明朝對朝鮮全面施恩,賞賜遠大於朝貢,逢倭寇入侵時也果斷出兵,趕走侵略者,但不趁機奪其土地和財富,令朝鮮人對明朝更加充滿感激之情。
所以,當1644年大明覆亡,崇禎上吊自殺後,朝鮮無論官方還是民間主流思想們然以明為尊。雖然被迫臣服清朝,但官方一直以尊明為榮,用清朝年號為恥,如果有臣子使用了清朝年號,全國上下都會象唾棄賣國賊一樣辱罵他,當時朝鮮民間流傳著「雖下賤無書清國年號者」。明朝滅亡60年後的1704年(康乾43年)朝鮮官方還偷偷在國內搞了一場甲申60年的紀念儀式。
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淪為清朝的藩屬國,在當時的朝鮮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他們史書記為:丙子虜亂。而清朝對朝鮮實施的政策是經濟掠奪、政治欺壓、文化壓制,把朝鮮當作家奴……這些使得終朝鮮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是社會思潮的主流,甚至一度想出兵幫助南明反清復明。
而在民間,受朝鮮大儒宋時烈影響最深。宋時烈積極主張北伐,指出「虜,予仇也,誓不忍共戴一天。積怒累怨,銜痛匿恨。卑詞之中,冤恨愈切;金幣之中,謀猷愈壯。」 同時,他又對明朝極度懷念和崇拜。在1644年明朝滅亡之時,宋時烈「聞毅宗殉社,則舉哀於家」 。宋時烈這種強烈的「尊周大義」也成為了後來建造萬東廟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他的弟子在他死了15年後,建成了萬東廟,供奉明神宗和崇禎帝的靈位。
宋時烈的思想甚至一直影響到韓國民族英雄崔益鉉,他堅持不肯剃髮,最終絕食殉國,此時已經是1906年,他被流放在對馬島。他一生都不承認日本文化是傳統文化,更不承認滿清文化為中華正統文化,卻始終堅持明朝的思想政治主張。他的詩歌散文非常出色,《勉庵集》和《勉庵續集》這兩部極其出名的書都是用漢字寫成的。
因此,朝鮮為何成了明朝死忠粉?答案就很明顯了。一是朱元璋立祖訓,推德化外交政策,十五不徵諸國中首列朝鮮。明朝各皇帝對朝鮮如父子,不徵伐掠奪,反而經常捨命相救,令朝鮮官方、民間形成一種類似報大造之恩的思想。1704年明朝滅亡六十周年之際,朝鮮國王在昌德宮後苑建大報壇,將崇祀對象擴展到明太祖和明崇禎帝。
清朝卻只把朝鮮當成奴才,令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君臣權威一落千丈,文化倒退,經濟掠奪,令他們更加想念明朝的恩德,後來日本的欺凌、殖民也一樣,這些仇恨都強化對比了明朝的恩。他們寧願承認自已是明的臣子也不接受夷狄,私底誰敢用清的年號都會被擢脊梁罵。
到最後,紀念明朝,奠明的皇帝,使用明的年後成了一個民族的烙印和文化符號,使用至今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