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書中的那些小秘密
人們都追求天然的珠寶玉石,追求這些美麗又純天然產出的珍貴小精靈。作為普通行業從業者、消費者,我們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去鑑別真偽,所以,去正規的實驗室出具珠寶檢測證書是絕大部分商家、消費者共同的選擇,鑑定證書作為這些寶石正統的出身證明。但是,你對寶石的鑑定結果有多少了解呢?證書中,除了照片、鑑定數據、結論,還有一些小的細節需要我們關注。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些-珠寶鑑定證書中的「潛規則」。
問題1 瑪瑙的染色是否會體現在證書中?
瑪瑙是佛教七寶之一,而且其顏色鮮豔,品種豐富,深受大家的喜愛。但是,瑪瑙的多變的顏色是天然形成的嗎?
這個瑪瑙手鐲紅色非常漂亮,顏色濃鬱而均勻,但是這個手鐲是染色的!
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均勻的紅色、紅色和綠色等的瑪瑙手鐲,絕大多數都是染色的。通常採用的方法是浸泡在染色劑中,然後加熱固定顏色。這樣製作出的瑪瑙顏色就非常引人注目了。
然而,也有人說,顏色均勻的瑪瑙才是染色的,顏色不均勻的瑪瑙染不出來,是天然的,例如「天珠」!
這些瑪瑙的中間形成了眼珠一樣的圖案,顏色呈現環帶狀並不均勻,這是天然的嗎?當然不是!
首先,天然的瑪瑙在不同的位置本身含有的致色原色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接觸同一種染色劑,染色效果也不盡相同。其次,瑪瑙的質地細膩程度並不相同,結構細膩的位置染色劑不易進入,就形成淺色或者白色。所以這樣不均勻的顏色也是染色的。
那麼,染色瑪瑙是否會在證書中體現呢?學過我們課程的同學都知道,是不會體現的,因為瑪瑙的染色在國家標準中屬於優化手段,不破壞瑪瑙的結構,不影響瑪瑙的耐久性,是人們普遍接受的方法。
這個瑪瑙是經過染色優化的,但證書中並不體現!
問題2 「顏色成因未測」是什麼情況?
很多證書在備註的位置會寫上「顏色成因未測」或是「顏色成因未定」等說法,這又代表了什麼含義呢?
這是我們熟悉的託帕石,目前市場上的藍色託帕石絕大多數都是經過輻照和熱處理改色而成,但是輻照的方法又不易檢測出,故在證書中註明:「顏色成因未作分析」,即是暗示消費者顏色來源可能並不是天然的!
這顆金珍珠的證書中註明「不對該樣品的顏色成因作檢驗」,這表明,該珍珠的顏色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人工改色的,此證書不能說明太多問題。這是因為金珍珠的改色可以採用輻照的方法,檢測難度較大,建議大家遇到這個情況儘量到權威機構進行復檢!
上面兩個情況是限於目前的檢測技術,無法在合理的成本之下得出確定的結論,這是很容易讓人理解的。但是還有一些則是錯誤的鑑定證書了。
這是一串珊瑚珠鏈,一般來說,紅珊瑚的顏色成因是很容易確認的,但是在這裡,卻備註說「顏色成因未作檢測」。此時,我們就要非常小心,這串紅珊瑚是極有可能經過染色劑染色而成!同樣也建議大家到我們國檢實驗室進行復檢!
問題3 寶石經過加熱是否會在證書中體現?
為了讓寶石的顏色或是淨度更加完美,很多種類的寶石都可以置於爐內進行加熱,看是否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常見的可以經熱處理的寶石有紅寶石、藍寶石、坦桑石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下面我們看兩個不太常見的例子吧。
這顆帝王託帕石被割鋸成兩半。 右側晶體經過加熱處理而呈現略帶紫色的粉紅色。 兩種成色在市場上都頗受青睞。
託帕石的加熱,主要是去除黃色成分,可增強粉色顏色, 這主要針對一些淺黃色或是褐黃色的託帕石。目前大多數天然的粉色和紅色託帕石都是用巴西的黃色託帕石當作原料經加熱而得到的。
這是兩顆碧璽,左邊的碧璽經過熱處理形成帕拉伊巴色,右邊的碧璽由於含有大量的氣液兩相包體而無法加熱(若加熱,易發生破裂)。
碧璽的顏色可通過加熱處理而得到改變。通常,暗色碧璽加熱可產生綠色至藍綠色;粉或紅色碧璽加熱可產生無色;橙色碧璽加熱可產生黃色;棕色、紫色碧璽加熱可產生藍色。經熱處理的碧璽顏色穩定,不可測。
由此可見,寶石經過加熱之後,不影響寶石的耐久性,因此在國內證書中也是不體現的!
我國今年新實施了紅寶石和藍寶石的國家標準,裡面對於這兩種寶石的熱處理有了詳細的鑑定和分級。
此片圖文來源:國檢珠寶培訓中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貴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