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代購圈「潛規則」:奢侈品現高仿鑑定網站
來源:北京商報
通過奢侈品代購方式售假的招數層出不窮,從二手平臺、電商平臺、海淘平臺等入手奢侈品被騙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北京商報記者近日得到獨家信息,奢侈品代購售假並邀鑑定機構出示「真品鑑定」結果,在代購圈如今已成為一個潛規則。
消費者張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自己不僅遇到了淘寶奢侈品代購售假,還被賣家極力推薦至高仿奢侈品鑑定網站進行貨品鑑定。要客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奢侈品售假行為已經成為一種宏觀的產業現象,並形成製造商制假、代購售假以及網站偽造鑑定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這背後是違規成本低而售假利潤高的誘惑,因此還需要國家優化奢侈品投訴機制並加大對售假平臺或個人的懲處力度。
01
高仿鑑定網站
繼奢侈品代購售假後,奢侈品鑑定機構又被捲入售假風波。據張女士透露,自己在淘寶一家義大利奢侈品代購(嘟妹子義大利直郵代購)處,以8459元的價格入手一隻粉色Gucci Marmont包袋,但注意到該款包水標上的字母和數字與其他專櫃產品的水標有明顯不同之處,隨後被奢侈品鑑定機構認證為「假貨」。經與該代購溝通後,張女士被告知「每個國家的代工廠不一樣,所以有些細節難免會有所不同」。同時,該代購以張女士所選鑑定機構「負面新聞較多」為由,推薦了老顧客選擇的「有資質的」鑑定平臺「奢定拍」。但張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明,該鑑定網站不僅查不到工商信息,還疑似山寨另一鑑定機構官網。
北京商報記者在百度搜索發現,代購提到的「奢定拍」又名「鑑證品」,為北京鑑證品商貿有限公司鑑定平臺,目前該平臺無App,且無法搜索到該機構工商登記。記者在鑑證品官網發現,該網站是一家依靠PS合成的鑑定平臺,且高仿的是張女士所選的鑑定機構優奢易拍。該網站大部分標籤入口不能進入,沒有產品鑑定下單入口,可查詢信息極少,僅提供在線諮詢,無任何客服電話,甚至公司地址也是假的。除平臺名稱與鑑定師外,其他內容與優奢易拍網站基本一致。記者向該網站客服諮詢後被告知,奢侈品鑑定費用為88元,支付方式為支付寶,且平臺暫不提供司法鑑定服務。而記者追問鑑定證書,客服則持續顯示「查閱資料中」。
據悉,司法鑑定為在訴訟過程中,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由司法機關或當事人委託法定鑑定單位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依照法定程序作出鑑別和判斷。奢侈品鑑定平臺的司法鑑定也是由平臺遞交至司法機構鑑定,而鑑定證書可用於電商維權、司法糾紛以及平臺維權等。
02
代購售假「潛規則」
對於海外代購而言,偽造鑑定證書已是普遍現象。據上述消費者張女士表示,目前已經通過淘寶交易申請退款成功,但並未與代購商家達成意見統一。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在張女士向代購表明商品鑑定為假貨時,代購反覆極力推薦鑑證品進行鑑定,並宣稱「這個網站是老顧客推薦,比較靠譜且有權威性,如果再次鑑定為假貨,一定給退款」。同時,張女士向記者強調,她還看到類似維權消費者的退貨地址與代購提供的退貨地址一樣,該代購也疑似多次售假,並向消費者推薦所謂的「權威性鑑定平臺」。
日韓代購崔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奢侈品代購聯手鑑定網站出示所謂的「真品鑑定報告」,早就是代購圈公開的秘密了,代購圈有專門為代購開具偽造正品鑑定證書的網站。部分售假奢侈品代購會向消費者推薦一家鑑定機構,雖然鑑定結果是正品,但網站卻是假的。此外,記者還於社交媒體上發現,一位名為「李偉東偉老師」的博主也曾曝光類似交易,交易內容為「5000出一個真的鑑定證書,包不知道真假」。
目前,奢侈品售假招數層出不窮,導致不少消費者落入商家圈套。張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自己十分慶幸「藉口只能信用卡支付」選擇在淘寶交易,以保證退換貨在公開平臺留下交易記錄。而部分消費者直接與代購在微信進行交易,沒有公開平臺作為保障,後續出現問題想要維權,卻發現早已被代購拉黑。
03
優化消費維權體制
周婷表示,奢侈品售假問題要想根本解決,還需要相關部門完善相關維權體系。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還需查處奢侈品售假平臺或個人,加大監管和懲處力度;另一方面,代購行為其實是一種違法行為,同時市場有大量的假貨是從代購處流出,售假代購和制假商已經形成產業鏈,來聯合坑騙消費者。但消費者並不具備專業的鑑定能力,因此要想從根源上制止假貨,還需依靠國家法律來制約。
周婷強調,自今年以來,奢侈品售假投訴明顯大幅增加,但消費者投訴商品類別比較分散。同時,伴隨海淘、跨境電商等迅速發展,此類平臺奢侈品假貨率高達80%。目前,奢侈品假貨泛濫,甚至已經流通到品牌專櫃,連品牌店員都難以分辨真假。奢侈品售假不再是個別消費者投訴案件,已經成為一種集中的產業現象。國家打擊懲處售假平臺或個人力度還不夠,違規成本太低而利潤十分可觀,才導致售假行為的肆虐。希望國家相關部門推出可以集中受理奢侈品售假的投訴窗口,設置相應的權威鑑定機構,並跟品牌建立良好關係,讓品牌參與鑑定甚至處理相應投訴案件。此外,消費者購物時,還是應該選擇專櫃、線上直營門店或第三方官方平臺等正規渠道進行購買,其他渠道購買風險相對較高。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合群
轉自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