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意識裡,亞美尼亞很遙遠,不是距離上的遙遠,而是它很少出現在旅行者的視野中。像一部極小眾的獨立電影,遊人也並不多見。
由於被隱藏在土耳其和更受歡迎的鄰國喬治亞之後,而漸漸被旅行者遺忘。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作為第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這裡有著世界上別無僅有的景致。
塞凡湖的絢爛,塔傑夫修道院的驚人,都是旅程中無法忘記的閃光點。還能看見遠遠的喬治亞風光,其後的雪山背景相隔萬裡,依然令人心動不已。也見到眼眸深邃明亮的亞美尼亞孩童,天生的故事感鋪陳在五官裡。所見的一切都像帶著背景音樂,一部安靜不喧鬧的歐洲電影。
初遇亞美尼亞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有了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度,既熱情好客,也有國界之爭。聖經中記載了諾亞方舟最後停靠的位置,以及伊甸園的所在地就在亞美尼亞。
進入亞美尼亞不久,海拔就漸趨升高,司機英文不太好,幾乎全程沉默著。沿著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邊境前行,司機指著窗外殘破的類似碉堡一樣的建築,說那裡曾經都是荷槍實彈的邊防軍,周邊山體很多有彈孔。當我意欲拍照時,他還示意最好還是不要。
一路顛簸,一路荒寂,過了一個高山隧道,突然眼前亮得有些刺眼——漫山遍野的雪!好像一下進入寒冬,眼前的景色有點猝不及防。抵達外高加索最大湖泊塞凡湖時,深碧的湖面四周,是綿延不絕的壯麗雪山。
過了塞凡湖,離首都葉里溫就不遠了。初遇亞美尼亞,邊境小鎮的閉塞,蕭條,還有那段沉重的種族歷史,都讓我對這個國度的印象加上一層淡淡的灰色基調。
葉里溫
最低調的都城
亞美尼亞的首都葉里溫大概是最為低調的都城了,現代化的建築不少,但是色彩卻要內斂得多。
亞美尼亞有個傳說,上帝在創造萬物時,賜給每個地方的人們一個禮物,給著給著,竟然忘掉了亞美尼亞人。等到想起來,所有的禮物都送光了,只剩下石頭。這就是為什麼亞美尼亞境內觸目皆是巖石,而她的子民也總是稱國土為「祖國的石頭」,還自我解嘲:「我們真富有啊,石頭多的不得了!」
正是靠著這些繽紛多彩的石頭,亞美尼亞人完成了一座座莊嚴的建築。
車窗外,石質建築一幢接著一幢,店面連綿,行人不絕,街市繁鬧,直至葉里溫的心臟地帶共和國廣場為止——這裡集合著議會、國家歷史博物館、萬豪酒店等葉里溫最堂皇的建築,大面積的噴泉也樹立在廣場中央。
大臺階藝術中心是葉里溫必去的一個打卡地,長長的臺階一路往上,場館設置在臺階下邊,幾百級的臺階用材考究,放在哪個城市都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可是站在臺階上俯視全城,卻把之前的錯覺給打破了,除了腳下昂貴石材築就的大臺階、共和國廣場以及幾條熱鬧的商業街之外,更多的是平凡到有些落魄的居住區。當然,這並不妨礙人們心懷善意與樂觀,當地人親切、謙遜又隨和,就算語言不通,你也可以迅速和他們成為朋友。
當我們來到國家歌劇院前時,露天旱冰場滿是烏壓壓的年輕人,雖然不是周末,但四周臺階上也滿是觀看者。寫字樓裡挑燈夜戰,上下班時擁擠不堪,好像都與他們絕緣。 一切不疾不徐,慢悠悠地有條不紊。當地人習以為常的日常節奏,在我看來是另一種內在秩序井然。
葉里溫郊外的加尼神廟,大概是低調風格的最佳體現。這裡見證了早期亞美尼亞的宗教信仰,羅馬式建築風格顯而易見。基督教教堂和修道院,十字石至今仍錯落於荒草之中,教堂遺址邊,曾有國王的行宮和浴池。時間不會抹去不同文化的痕跡,只是增加了文明的層壘。
深坑修道院
亞美尼亞的宗教聖地
在亞美尼亞,深坑修道院是一個宗教聖地,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景點,之所以被稱為深坑修道院主要源於其兩處位於地下的房間。其中一間更是因曾關押過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創始人和啟蒙者聖格裡高利而聞名於世。這兩間地下密室入口狹窄,要雙手雙腳並用踩著幾乎垂直的鐵梯才能下到最底層,攀爬的時候一定要格外注意。
裡面黑漆漆的,只有一盞吊燈作為照明,待在裡面一會兒也倍感壓抑,無法想像當初十多年囚禁於此的黑暗與難耐。
在深坑修道院可以遠眺亞拉拉特山,有了常年積雪的亞拉拉特山作為背景,深坑教堂才不至於那麼單調。
亞拉拉特山
亞美尼亞人的精神象徵
這是一座在亞美尼亞人心目中無比重要的聖山,自古以來是亞美尼亞人的精神象徵,亞美尼亞國徽正中央的圖案就是亞拉拉特山。
但諷刺的是,亞拉拉特山如今位於土耳其境內,1923年蘇聯與土耳其籤訂卡爾斯條約,其中一條便是與外高加索地區邊界相關的條約:亞拉拉特山被劃撥給土耳其。以至於亞美尼亞人也只能像我們這些遊客一樣,遙遙望山興嘆。
儘管如此,亞美尼亞人始終在心裡認為亞拉拉特山是屬於自己國家的,將亞拉拉特山奉為聖山,稱之為Masis,而且把自己當作洪水泛濫後世界上出現的第一批人種。在亞美尼亞境內的大部分地區,都能遠眺亞拉拉特山。
埃奇米亞津大教堂
諾亞方舟的碎片
從葉里溫往西開半小時車,就能抵達埃奇米亞津大教堂,一片據說屬於諾亞方舟的碎片就收藏在附屬的博物館中。
我以為自己會看見幾片破爛、漆黑的木頭,畢竟理論上它應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即便沒有在時光中化作灰燼,也該展露出許多歲月曆練的痕跡。
但眼前的玻璃櫃裡展示著一件金光燦爛的器物,兩扇雕刻著花朵枝蔓圖案的小門打開,露出裡面一塊棕褐色木板,上面還裝飾著鑲嵌有數顆碩大寶石的十字架。整件東西看起來昂貴、精緻。
由於歷史的種種曲折,如今亞美尼亞曾經的許多領土成為了土耳其的一部分,亞美尼亞只能在想像中懷念那些神奇的故事,和祖先繁衍的土地。
想想也是,這個夾在黑海和裏海之間的內陸國家,三面環繞的土耳其、伊朗和亞塞拜然都是伊斯蘭教國家,而它卻早在公元301年就奉基督教為國教,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單一宗教國家。國際上,多少紛爭都因宗教而起,處在這樣的地緣之中,也就難免各類爭端,它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但一千多年來,大部分時間都在異族的統治下殘存著,殊為不易。
最慘絕人寰的當屬上個世紀初的那場大屠殺,從1915年持續到1923年,150萬左右的亞美尼亞人罹難,成為20世紀人類史上難以抹去的一段悲慘往事。
亞美尼亞大屠殺紀念館
難以抹去的一段悲慘往事
亞美尼亞大屠殺紀念館是唯一一個在旅行計劃中的博物館,這一起駭人聽聞的慘烈歷史事件化作交響曲一直在高加索的山脈中,憑悼著那些逝去的亡靈。
紀念館位於葉里溫西南邊的「燕堡」山丘上,大門有些隱蔽,找了好久才找到。
高聳入天際的尖角紀念碑與後面十二塊水泥板,組成如花瓣般遮擋著的長明火,耳邊響起低沉悲傷的音樂。
我曾因為看過一部關於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紀錄片,直到現在還會因為想起裡面在沙漠中抹喉殺害跪立在地的年輕人而感到心悸。
那是一個個倒在血泊中的軀體,一個個在驅逐過程中被凌辱致死的年輕女孩,甚至還有帶著孩子的母親。
我記得南京大屠殺帶給中國的悲痛,屍體曾經也在中國的國土上堆積如山,我們失去了與我們血脈相連的三十萬同胞,而亞美尼亞大屠殺,這個數字為一百五十萬。對於一個小國來說,這就是屠國。
如果不是被這段慘痛的歷史壓抑著,亞美尼亞大屠殺紀念館或許是看城市全景的好地方。相信美好的歲月終會使傷痛減輕。
實用信息
01
籤證
亞美尼亞可以辦理電子籤和落地籤,電子籤證僅受理申辦一次入境有效、停留期不超過21天或120天兩種入境籤證,可以登陸https://evisa.mfa.am進行辦理並查詢更具體的信息。
落地籤證僅受理申辦一次入境有效、停留期不超過21天或120天兩種入境籤證。入境時在亞邊境口岸現場填寫籤證申請表,交費後即可當場領取入境籤證。
02
怎麼抵達
前往亞美尼亞,通常會從伊朗大不裡士經Goris前往葉里溫,或從喬治亞提比里西前往葉里溫。首都葉里溫有中轉杜拜、沙迦等地的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