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這幾年國內很多地方,一夜之間冒出來很多復古的小鎮。有的主打唐朝空前盛世,有的復原北宋繁華市井生活,有的塑造明清古民居等等,總之每一個復古的小鎮都有屬於自己的主題。雖然都很用心的去打造,但是並不是每一個都能夠成功被遊客接受,反而獲得很多的質疑。在無錫太湖邊上,一座仿唐朝時期的建築結構,融入了中國江南水鄉古鎮特色,打造出了一種獨有的禪意的小鎮,它的名字也相當的「佛系」——拈花灣。
拈花灣是無錫市太湖邊的一座新晉的小鎮,背靠著靈山,面朝太湖,既有江南水鄉小鎮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又與靈山大佛依山為鄰,可以說是得盡天地人文靈氣。遠離城市的喧囂,坐落於山水之間,這裡向來有「淨空、淨土、淨水」之稱,生態秀美,環境優越。
「拈花灣」的命名也是相當的「佛系」的。由於靠靈山而建,所以取自佛經中「佛祖拈花,伽葉微笑」的經典故事「拈花一笑」,面朝太湖,也緣於它所在的地塊形似五葉蓮花的神奇山水而取「灣」字。拈花灣的這個一聽起來就相當「佛系」的名字也因此而來。
拈花灣,不僅小鎮的名字「佛系」,這裡的每一處景觀的名字也是相當的佛系。「半山銜日,落帆影於巖中,清風徐徐,禪意盡現」的半山銜日·拈花湖;被稱為「禪意生活的縮影和絕佳體驗地」的香月花街;古樸莊重之中融合了傳統、和風和禪意的拈花塔;上場門和下場門的「來兮」、「歸去」,亦是富有濃濃禪意的妙音臺;百花堂、梵天花海都與佛家有著不解之緣。
除了拈花灣的每一個景觀都有著佛系的名字之外,拈花灣還有十三家相當家禪意客棧。客棧都是以原木和棉麻材質為建築主材料, 每一個細節都處處隱喻著東方美學的質樸,處處彰顯著禪意生活。而且每一個客棧的名字,「一花一世界、吃茶去、棒喝、一池荷葉、半窗疏影、門前一棵松、螢火小墅、蘆花宿、百尺竿、雲半間、一輪明月、無門關、無塵」,都緣於佛,彰顯著禪意。
拈花灣是一座具有「禪意」的小鎮,這裡的禪意並不只是它一聽起來相當佛系的名字,還有它處處彰顯著我們所在的現實生活中的「禪意」。當我置身於小鎮之中,不需要什麼景區講解,也不需要什麼資料介紹,在小鎮裡,我可以漫不經心地行走,可以在茶室裡品茗,可以找一間禪室裡抄經、打坐,當然我也可以依靠著雕欄看著窗外的風景發呆,也可以在陽光溫和的午後懶散地曬著午後的太陽。一杯茶、一本書、一首歌、一個人,無不境由心生。「懶度庸人意,且拂明鏡臺。我自拈花笑,清風徐徐來。」這不正是「禪意生活」最為真實的寫照嗎?
拈花灣,是仿造唐朝長安城而修建,以木結構建築為主基調,建築風格與日本奈良非常相似。即使相似,這裡的風景也不輸日本奈良。背靠靈山,面朝太湖,是一處難得的風水寶地,拈花灣,不僅唐朝空前盛世的市井生活,又融入了江南水鄉古鎮特有的風格,還把靜心的「禪意」貫穿於整個小鎮,使得整個小鎮沉浸在美輪美奐的禪意當中。
置身於拈花灣小鎮,仿佛穿越回唐朝繁華盛世中,這裡的一切亦夢亦真。一條長長的古街,街道兩旁是木質建構的亭臺樓閣,這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都處理掉相當用心,即使是一個不起眼的裝飾和擺件,都是精心挑選的,處處透露著東方美學的質樸,與禪意渾然一體,讓每一個置身於小鎮中的遊客不僅能夠感受到「慢下來」的佛系生活,也能夠感受不輸日本奈良的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