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是所謂「拈花一笑」。
靈山腳下有片形似五葉蓮花的秀麗山水,可不正像靈山大佛拈在手中的蓮花麼,於是在這片東方禪境裡,出現了一座詩意小鎮—拈花灣。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坐落在無錫馬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山水之間的拈花灣,背山面湖,又與靈山大佛依山而鄰,可謂是天地靈氣,人文風情薈萃一身。
小鎮整體建築風格與日本奈良非常相似,又融入了中國江南小鎮特有的水系。
奈良的建築風格特點是模仿自大唐長安,留下了諸多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又在佛教文化的薰陶下,沾染了幾分禪意。
拈花灣小鎮大面積運用了這種復古的中式木製建築風格,又將脈脈水鄉風情融入其中,煙雨江南的味道,就在這盈盈一水間。
春去秋來,花謝花開。既然叫拈花灣,自然不能缺少那遍野的花海。
雖然不是春天,這片怒放的海洋,卻開的如此燦爛。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
拈花灣的夜晚,最不能錯過的便是這場震撼視聽的禪意演出—《禪行》。
無邊夜幕下,一盞七彩琉璃蓮花緩緩綻放,驚豔了拈花灣的夜空。
《禪行》是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閉幕式獻禮級巨製,由G20晚會核心團隊傾情打造,以靈山小鎮·拈花灣的山水禪境和景觀建築為載體,借現代數字多媒體技術和舞臺表演藝術,創構了觀演融合、文旅一體、深度體驗的全新模式,大手筆繪就了美輪美奐、詩意空靈的演出意境,生動演繹了禪宗的法脈源流和精神內涵,集中展示了茶道、花道、香道、琴道等富有傳統文化魅力的生活情境,以及宜興紫砂、惠山泥人手工製作等無錫當地珍貴文化遺存,展示了抄經、打坐等禪意生活方式。
可惜現場觀眾太多,我沒能擠到最前列。
拈花灣的夜色愈來愈深,小鎮裡的燈火也漸漸亮起。
一座座舞榭歌臺,拋去白日裡的古樸莊重,在夜空裡綻放出屬於自己的華麗身姿。
而將這夜幕推向高潮的,是那一層層點亮的拈花塔。
四方五層,須彌座、臺基、塔身、塔剎,覆缽、仰蓮、相輪、華蓋、三花蕉葉、寶珠、剎鏈、風鐸,古樸的木塔完美融合了唐風和禪意。
香月花街是拈花灣的禪意主題街,是拈花灣休閒度假生活的核心區域,是欣賞和體驗拈花灣禪意生活的絕佳去處,被稱為「禪意生活的縮影和絕佳體驗地」。
漫步其中,木製的飛簷鬥拱,唐宋的飛梁翹角,小鎮的淡淡煙火灑落在這裡的每一個角落。街道兩旁所有的建築、景觀都像是會呼吸般的渾然天成,就如同進入一個充滿禪意的世界中。
路旁偶遇了一家牛肉麵館,大坨牛肉,勁道的麵條,鮮美醇厚的湯汁,熨貼了我奔波了半日的腸胃。
想在這璀璨的萬家燈火裡合個影,一扭頭發現路邊「栩栩如生」一動不動的假人,原來是個穿著古裝的真人。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燈火闌珊,我回過身來,返回今晚入住的酒店,比鄰靈山大佛和拈花灣景區的山居壹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