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那個在全網擁有極高熱度的全職爸爸:奶爸小強離婚了。曬出離婚證時,網友紛紛表示非常不解,不少人以為這只是為了博取熱度的假事件:因為幾個月前,小強的妻子剛剛懷了二胎。
不久,奶爸小強正面回應了離婚一事。鏡頭面前的他狀態很不好,但仍然具體回答了網友們的提問:二胎沒能保住;離婚是二人和平提出,沒有任何曲折劇情;未來和前妻仍是家人,還望網友們給予二人生活空間,不再議論。視頻最後,他的語言似乎說盡了成年人獨有的"沉默悲傷",令人潸然淚下:"日子是來不及難過和沉淪的,要敢於面對各方壓力。未來將好好帶著孩子生活,好好撫養孩子長大。"
01
一年前,為了讓心愛的妻子安心工作,小強選擇在孩子三個月大時辭職,全職帶娃。
這一舉動引起網友們的高度讚賞,他被戴上了"別人家的老公、別人家的奶爸"的頭銜。但是只有他自己明白線下那最真實的一面。全職帶娃,對男人而言也並非易事,小強每天都在"心態崩了"和"我又行了"來回切換。
且看小強每天的行程:早上五點,為一家人做早飯;平時餵奶、換尿布諸如此類的家務在無限循環;和所有新手父母一樣,他手頭放著書,學習實踐共同進行;晚上又要匆匆忙忙準備晚餐;晚上十點、凌晨十二點、凌晨兩點、凌晨五點各餵一次奶……一天一夜下來,年紀輕輕的他累倒了;不到一年,他就出現了大量掉頭髮、記憶力衰減、眼窩塌陷、身材走樣的情況……而這僅僅是正常的、普通的一天。
如果孩子生病,那麼他的生活秩序將被重新安排,比體力勞動更煎熬的,是精神的壓迫、放棄社交的悲哀、與社會脫軌的焦慮,和親人的不理解。如果這天無事,帶孩子去探班妻子,途中也難掩失望:"日後我找工作,會有人要嗎?"沒有工作和固定收入,就算是堂堂一米九的男兒也不得不張口要生活費。小強父母也認為他"終日帶娃,不像男人的作風"。
02
小強離婚後,網友十分感嘆,紛紛表示:誰帶孩子誰會走向弱勢,誰選擇全職誰會被離婚,從古至今無論性別。全職爸爸尚且如此,數不清的全職媽媽,更是被"弱勢"圍攻得手足無措。這份"弱勢",猶如一堵牆,阻斷了與家庭之外的聯繫,將她們困囿於方寸之間。
我們可以挑幾個例子看。首先,與職場漸行漸遠後,意味著失去了社會價值,容易被看輕。
《三十而已》中的顧佳,名為全職媽媽,實則對事業運籌帷幄的女性,在生活中並不真實。現實更多的情況是女人辭職後,很難能重回職場。
HR招聘圈有個廣為流傳的段子:一胎媽媽將視其是否要生二胎的意願而定;二胎媽媽則被認為"身在單位心在家"。是否要等孩子長大成,不必再貼身照顧再重回職場?這很難叫人不唏噓。
例如廣受爭議的外賣騎手葉愛玲女士。她原本是高材生,畢業後也曾在職場叱吒風雲,創業做老闆。生產後,她毅然辭職照顧孩子,直到孩子上初中,她萌生了想找份工作重回職場的想法,卻發覺自己處處碰壁,最終只能做外賣騎手。更心酸的是一些全職媽媽想打工養家,但由於與社會脫節,沒有了判斷力,反遭利用和欺騙。
其次,全職媽媽創造的價值,常常被否定。
美國《財富》雜誌曾經實施了一次研究:將全職母親的任務,按社會所需的職能歸類成廚師、保姆、司機、育兒專家、清潔工、銷售員等各個工種,以中等工作量的消費水平來換算,折算後的年薪竟然是整整12萬美元。可現實中的情況呢?上班的男人,創造的價值是具體的,可以用肉眼看見的,可是全職帶娃的女人,常常被認為"沒工作""不掙錢",是必須一整天待機的保姆是被擠出社會之外的人。
蔡康永拍過一個短片叫《親愛的,你過得好嗎》,其中一個全職母親惹人憐惜:她想買一隻LV包包作為自己三十歲的生日禮物,沒想到老公卻不以為然:"背LV逛菜市場、接小孩,別人會覺得這包是真貨?"
就連紅遍亞洲的日本巨星山口百惠也曾被批評拖了時代精神的後腿。巔峰時期,她選擇退出娛樂圈回家相夫教子,一家女性雜誌寫文章指責:"因為你,女性地位再次倒退回十年前。"
最讓人心態崩潰的是親人的不理解。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生育後選擇辭職,成為全職母親,丈夫的"幫忙"不過是下班後有限的幾小時。母親的封建,婆婆的犀利,使她不論怎樣表現都得不到理解和贊同。她失去了社交,遭到了老公的鄙夷,受盡了家人的反對,最終得了抑鬱症,總是瘋言瘋語。
電影中的一句臺詞生動且殘忍:"有時候也覺得幸福,有時候覺得被囚禁,以為繞過這道牆,就會看見出口,卻又是牆。"
03
說回全職父親小強。
離異後小強仍然親自帶娃,技能逐漸熟練,還常為全職媽媽解答疑問。偶爾也會表現出失落之情,可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大家卻知道,他對自己的選擇沒有任何想要反悔的心。
事業不順、婚姻失敗,或者是情緒崩潰、放棄社交,開始決定了"全職父母"這個身份的人,多數任勞任怨。
還記得《我家那閨女》中,唐菀與焦俊豔的對話嗎?演完《人民的名義》後,她與公司決裂,結婚生女,放棄職業上升期,以後復出卻處處碰壁,快要抑鬱。《鳳凰周刊》曾替她算了一筆帳,在全職的兩年中,她至少損失六百萬到一千萬的收入。但唐菀依然說:"不後悔,如果再來一次,還是這樣。"
曾獲"金雞百花雙料影后"的女明星陶虹,也選擇"全職"接近十年。有人提問她怎樣認為這種犧牲。沒料到她語氣淡淡:"這並非是犧牲,這個詞有點兒太重了,這是我個人選擇。何況也是初為人母,我想陪著孩子長大而已。"
胡可拍完《京華煙雲》後正當紅,生完倆孩子後,選擇將大半時間用在了家庭中。被提到感想如何,她一笑而過:"對我而言,工作重要,家庭也重要,不存在犧牲。"
事實上,正如她們所說,"全職帶娃"並不存在弱勢一說。
造成"全職"處於弱勢的,是社會的思維定式、有色眼鏡。
網絡上有個熱門話題"全職母親會多卑微",一評論得到大家的點讚:"順心就不卑微,不順心就卑微。"
所以"全職"的選擇,太應該受到自己的伴侶的認可,大家知道這背後的默默奉獻,還應該予以重視、接納、關切和支持。
比起"你賺錢養家,我貌美如花"。更健康的相處方式是"我理解你工作不易,你體諒我帶娃艱辛"。
04
網上有人問,男人月薪幾萬才可以養活一家人。其中一個得到廣泛認可的評論是:"我月薪兩萬,可我覺得撐起這個家的是我從不邀功的媳婦。
每天回到家,家永遠是整潔溫馨的,飯菜永遠是可口的。"
一切浮誇的讚美,都比不上老公對老婆的支持和認可。
梁家輝的妻子江嘉年生下兩個孩子後,身患疾病,為了治療服用了大量的激素,導致身材走形。有港媒稱她是臃腫、憔悴的中年阿姨,更有甚者說她配不上影帝丈夫。眾說紛紜之下,梁家輝站出來維護妻子:"隨著時間流逝,男人會變得越來越有男人味,而女人的樣貌會在勞累中漸漸逝去。這是給我家庭的妻子,沒有她就沒有我今天的一切。"
賈靜雯生產後,被老公寵上了天。做早餐的是他,無條件鼓勵老婆健身恢復身材的還是他。有了丈夫無微不至的關心,賈靜雯沒有負擔地生了小女兒。
平凡生活中那些互相理解、懂得扶持的普通人,也大有人在。
比如"碩士全職母親"譚愛林。她在一家優秀的外企上班,大兒子出生後成為全職母親,之後她取到了教育學的碩士學位,接連生下兩個娃。去到農村,在農村小學做支教老師。她卸下一身榮譽、返璞歸真的決心,與老公的理解是分不開的。"妻子長時間以來為家貢獻很多,我特別感謝她。"提到自己的決定,譚愛林信心滿滿地回答:"相夫教子是最好的職業。"
從夫妻變身為父母,是一次需要滿滿勇氣地修行。最難得的,是互相理解的默契,是相濡以沫的感情和不離不棄的信心。
天寒夢暖,獨木難支。兩個人共同保持平衡,方能堅固長久;兩個人一起去愛的家庭,才會成為溫馨的港灣。切勿讓您家裡,全職帶娃的另一半,淪為"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