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後浪,是真的浪

2020-12-23 網易體育

炙熱的沙灘、碧藍的天空、來來往往的比基尼美女,這可能是大部分人對於大海的想像。其實在海洋文明尚未到來時,人類對於大海有種天然的恐懼,無邊無際的大海仿佛一個未知的黑洞,能把人的一切吞噬掉。

正是由於人類這種對未知的天然恐懼,在大海中馳騁往往象徵著人的勇氣、對未知的渴望以及對自由的嚮往,而衝浪運動則是其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電影《鯊灘》的女主角南希不遠千裡來一處未知的海灘衝浪,就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的瑣事,找一個足夠安寧的地方放鬆。

(PS:電影女主一系列衝浪動作,因有替身參與,接近於專業水準)



她塗好防曬霜、安裝上衝浪板、系好綁腳繩,專業的防護服、電子手錶一應俱全,南希帶著對未知的嚮往衝進了大海。


衝浪最基礎條件是划水。南希身體趴在衝浪板上,儘可能抬頭挺胸,用腹部稱其上半身,雙手分列衝浪板兩側,有節奏地自上而下地交替划水,朝著目的地駛去。


當浪提前打過來時,南希將身子潛入水中,抓緊衝浪板再向上遊出水面,這就是所謂的潛越。


接著就是起乘環節,南希背對著打過來的浪向前划水,等到適當的時候用雙手將身體撐起,雙腳一前一後站上衝浪板,雙膝微屈。

然後迎著海浪利用腰部的力量進行轉向,在浪頭之間輾轉騰挪,越浪、潛越、過浪,盡情享受海洋帶來的自由。


然而危險也在不知不覺中臨近,南希在衝浪時遭到鯊魚的攻擊,還沒完全反應過來就被咬傷了大腿,勉強遊到一處石礁才保全性命。


之後的24小時內,她一邊跟鯊魚作鬥爭,另一邊還要忍受傷痛和飢餓。


最終在強烈求生欲的指引下,南希用一步步的計劃跟死亡搏鬥,最終將鯊魚一擊斃命,自己也等到了救援,撿回一條命。


近距離觀摩了死亡後,之前十分抗拒去當護士的南希似乎尋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和父親重歸於好,在電影結束又出現在一片新的海灘上。

史丹福大學鯊魚研究所對加州地區的衝浪事故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因為衝浪而被鯊魚咬傷的機率是1700萬分之一,大概和中彩票頭等獎的機率相當。在過去60年,在衝浪時被鯊魚攻擊的機率下降了91%,這主要是教育的功勞。

衝浪雖然作為一項極限運動有著極強的感官刺激性,但它的危險主要來自於對衝浪板的控制和溺水的風險,鯊魚攻擊衝浪者的可能性其實是非常低的。

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像南希一樣喜歡衝浪的金髮女郎,不過她們玩得更加專業,卡瑞薩-摩爾(Carissa Moore)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4屆女子世界衝浪冠軍)。



卡瑞莎於1992年夏天出生於夏威夷火奴魯魯(檀香山),作為夏威夷州的首府,這裡四季都有著溫暖宜人的氣候,再加上漫長的海岸線,為卡瑞莎日後投身衝浪運動提供了最基礎的條件。在她5歲那年,卡瑞莎已經開始跟她爸爸一起在當地的懷基基海灘練習衝浪。


「我非常幸運,父親對於海洋有著無限的愛與熱情,他一直特別喜歡衝浪,而且在我和妹妹都還很小的時候就把這些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我們。」

卡瑞莎在日後回憶時說道,「在我5歲時,他第一次把我推進海浪裡,這就是我最開始接觸的衝浪。」

卡瑞莎的父親很快便發現了大女兒在衝浪運動上的天賦,這個小女生能夠遊刃有餘地在海浪中穿行,好像天生就是要做這一行的。父母在卡瑞莎10歲那年離婚,而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跟隨父親,因為他更加重要,而且兩人有更多可以分享的話題。

卡瑞莎表示,父親的支持和鼓勵對她有著重大的意義。每當自己灰心喪氣時,父親總是會展示出更加強烈的自信,正是這種信心支撐著她不斷前行。

在卡瑞莎10歲到12歲這段時間,父親反覆跟她確認是否真的想要從事衝浪運動。而女兒的話讓這位父親感到安心:「我清楚這會很辛苦,但也知道這會非常有趣。」


但12歲的卡瑞莎仍然不是很自信,雖然贏得世界冠軍一直是她的夢想,但她從來不敢想像自己能成為凱利-斯雷特、史蒂芬-吉爾摩、萊恩-比齊利這樣的衝浪高手。

天才是藏不住的,在一次次的勝利中,卡瑞莎也不斷刷新著對自己的認知。

15歲那年,卡瑞莎正式成為一名職業衝浪選手,她以外卡運動員的身份參加了ISA女子世界巡迴賽Roxy Pro衝浪賽的決賽,成為有史以來參加這項賽事最年輕的運動員。

一年後,卡瑞莎在六星級頂級衝浪賽事「礁石夏威夷職業賽」中奪得冠軍,成為這項賽事中最年輕的贏家,自此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傳奇之路。


ASP世界巡迴賽(現為全球衝浪聯盟,簡稱WSL)是衝浪界的最高賽事,它由十個不同地方舉行的世界級計分賽事組合而成,同時也是職業衝浪協會賽事中級別最高的比賽。ASP世界巡迴賽對於參賽者有著很高的要求,每年只有排名最高的前45位男選手和前17位女選手有資格參加比賽。因此,參加這項賽事是很多職業衝浪選手的終極夢想。

卡瑞莎在17歲時便在ASP女子世界巡迴賽中亮相,並贏得了兩站比賽的冠軍,在那年的ASP的總排名中,卡瑞莎直接衝到第3,榮獲了ASP年度女子世界巡迴賽最佳新秀獎,這對於一個新人來說是非常優秀的成績。

「第一年參賽時我有點被嚇到了。」卡瑞莎說道,「我沒想過會面臨如此多的挑戰,自己也很難適應新的海浪,這需要從頭開始訓練,但我開始找到一些感覺了。」


卡瑞莎比所有人想像的都要強得多,這個年輕姑娘一年後便衝上世界之巔,她在2011年的ASP巡迴賽中斬獲三站比賽冠軍,並多次擊敗衛冕冠軍史蒂芬妮-吉爾摩,最終以18歲的年齡成為衝浪界最年輕的世界冠軍,是不折不扣的天才衝浪選手。


卡瑞莎的傳奇故事吸引了大量媒體的關注報導,她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2012年度冒險家。在2013年的ASP巡迴賽中,她拿了4站比賽冠軍,並生涯第二次成為世界冠軍,還被英國高端女性時尚周刊《Glamour》評選為年度最佳女性。《衝浪者》雜誌更是多次授予她「頂級女性衝浪者」的榮譽稱號。

到了2014年,年僅22歲的卡瑞莎入選了衝浪名人堂,幾乎是以火箭般的速度飆升。2015年,她斬獲個人第三個世界冠軍,但伴隨榮耀而來的卻是巨大的壓力,以及勝利帶來的疲倦感。


「過去五年我贏得了三個冠軍,接著我好像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卡瑞莎說道,「原來我也會輸比賽,之後我就想著怎麼去提高,從過去的比賽中吸取教訓。但當時我對自己的狀態很滿意,所以遭遇低谷時,我只是需要一些時間再次找到狀態,這似乎就是人生必經的旅程。」

在經歷了兩個失意的賽季後,卡瑞莎在2017年與多年男友盧克-恩特曼結束了愛情長跑,步入婚姻殿堂。婚姻並沒有改變她的職業追求,但卻從另一個層面給了她全新的人生體驗和滿足感。


Riss和丈夫衝浪


卡瑞莎確立了新的目標,她不但要在巡迴賽中取得好成績,還要學會在比賽中掌控自己的情緒,在事情不順利時學會接受失敗,並重新振作起來。

2019年卡瑞莎回歸到了最佳狀態,在時隔四年後再次獲得世界冠軍,但重登巔峰的她卻選擇休整一年,把時間放在比賽以外的事情上。


在宣布自己休戰的通告中,卡瑞莎寫道:「如果要說我在過去幾年內收穫了什麼,那就是認識到自己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在最近十年,我一直致力於在最高水平的舞臺競爭,希望在我三十多歲的時候能繼續做好這項工作。我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幸運,每天都能做喜歡的事,並把它發展為一種職業。這次休息是一次調整,這樣我可以在2021年以一種更快樂、更興奮的姿態重新投身衝浪比賽。」


過去幾年,卡瑞莎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沒有贏得世界冠軍,我究竟是誰?」

現在她似乎找到了答案,她是女兒、朋友、妻子、姐姐。衝浪不再是證明她存在價值的證據,而只是一個分享自我、激勵他人的平臺,她參加比賽也不僅僅是為了冠軍,而是向世界傳播善意與愛心。

卡瑞莎成立了一個慈善機構,專門為女孩們提供學習衝浪的機會,並把自己的故事拍成紀錄片,希望它能激勵更多的人從事衝浪這項運動:

我喜歡衝浪並且從事著自己喜歡的事,但我同時也經歷了很多挑戰。

我認為通過分享自己的故事,能讓世界變得更好。我想讓其他女孩們清楚,我理解她們的遭遇,我想賦予女性力量,讓她們變得自信,能夠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如果我能做到這點,那我又度過了愉快的一天。」卡瑞莎在最後笑著說道。

或許這就是衝浪的意義。

本文來源:網易體育專稿 作者:南陽宇 責任編輯:馬必樂_NS4800

相關焦點

  • 明星出軌,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後浪越來越浪!
    什麼專門撩妹,什麼約不同女生過夜,長期不正當關係,多人運動等內容,真的是讓人感覺到這瓜也太特麼反胃了。還是真應了那句話:「貴圈是真的亂啊!」不僅如此,周揚青還在信中責問羅志祥」我每天和你半夜三點才講晚安,難道你為了約會都不睡覺的嗎?「同時還痛斥羅志祥」渣是天生的「」你真的太太太太太X100 渣了!
  • 都討論後浪,我也說說後浪,如何讓後浪「心中有火,眼裡有光」?
    所以,這篇文章其實是「標題黨」,我只是想說說和後浪同名的童書子品牌——浪花朵朵。這個品牌是我和兒子的大愛。「後浪」這麼火,不蹭一把熱度說說這個「此後浪非彼後浪」的「後浪」,讓這家不錯的書籍品牌「泯然眾人矣」,我覺得是罪過。
  • 後浪到底該怎麼「浪」?
    截止2020年5月7日14:00點,這部名為《後浪》的短視頻,在B站達到了1514.5萬播放量,19.8萬彈幕,139.7萬點讚,且數據還在不斷增長。視頻中,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登臺演講,認可、讚美、寄語「後浪」——年輕一代:「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 對話|誰是後浪,何為後浪文化?
    B站的短片以一個老前浪的方式向後浪致敬,這種致敬是真實的嗎?有價值嗎?周濂:其實我看到這個題目的第一反應就是困惑,為什麼要談後浪這個話題?我們知道代際比較、階級差異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後浪」是否能給這些話題增添新的信息?還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標籤而已?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回到話題的始作俑者,即何冰在B站做的五四青年節演講。
  • 長江後浪推前浪,新人輩出,《後浪》給年輕人帶來了哪些改變?
    B站的最新演講視頻《後浪》震撼了我們每個人,小編也觀摩了一下,看完之後那真的是雞皮疙瘩起了一身,太感慨了。今天就來跟大家講講我對《後浪》的感慨,僅代表個人觀點。《後浪》中何冰作為唯一的演講者出現,想必大家有的人還不認識何冰,(他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國家一級演員,第十二屆、十三屆北京市政協委員會委員)。
  •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俗語是採用描繪波浪的起伏規律,來形容事物,歷史的發展規律。手機迭代,軟體迭代,不斷在更新迭代。房屋建築,建築方法,設計,材料不斷在更新迭代。如果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那麼滾滾張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就是註解。事物規律,發展必然,有的看得清楚,也想得明白,那麼他就會做出正確的抉擇,急流勇退著有,事了拂衣去者有,功成身退者有,這些也都傳為了美談,佳話。有的看得清楚,就是做不明白。
  • 對話|誰是後浪,何為後浪文化?
    所以我想從這個話題談起,究竟有沒有後浪?這個問題是不是真實的問題?B站的短片以一個老前浪的方式向後浪致敬,這種致敬是真實的嗎?有價值嗎?周濂:其實我看到這個題目的第一反應就是困惑,為什麼要談後浪這個話題?我們知道代際比較、階級差異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後浪」是否能給這些話題增添新的信息?還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標籤而已?
  • 後浪後浪,終把前浪推上岸。你對視頻《後浪》有什麼看法?
    五四青年節之際,B站聯合各主流媒體推出視頻《後浪》,引起熱議。視頻表達了對年輕一代的讚美與認可,很好地反擊了「一代不如一代」的觀點,為現代年輕人正身。但本文想說的是,身為年輕人,我們雖然沒有像某些人所擔憂的那樣「一代不如一代」,但也沒有像《後浪》所描述的那樣讓人羨慕,充滿選擇的權利。
  • 愛去酒吧的後浪就不是後浪了
    今年5月份的時候有個片子火了一把,叫做《後浪》,對年輕人掏心掏肺,歡喜讚嘆得不行,說「時代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剛播的時候許多人都很感動,紛紛表示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一定要多給後浪們加油點讚,上上下下,仿佛掀起了一股關心年輕人、疼愛後浪的熱潮。這回可好,愛去酒吧的後浪就不是後浪了,開除浪籍。
  • 《後浪》之所以不受歡迎,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來看真實的後浪
    後浪思想對我們的傷害有多大?之前,bilibili在央視投放了一個商業廣告,名字叫做《後浪》,這個視頻一經播出在視頻網站上就達到了1000多萬的播放量,收穫了大量讚揚,視頻內容是老藝術家何冰的演講,其中還伴隨著許多B站up主的視頻內容,一開始人們並沒有發現這個視頻的不當之處,就感覺這是一個單純的雞湯視頻,但是仔細看下滿屏的都是消費主義,隨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到了其中對於後浪的定義的狹隘之處,隨後知乎
  • 麥浪的浪和大海的浪,浪法不一樣
    鄉村金色的田野,讓人眼熱的那種被風一吹就一浪一浪地翻滾一浪推著一浪後浪推著前浪浪成波瀾壯闊的雄壯麥浪的浪和大海的浪,浪法不太一樣雖然也有波谷波峰但顯然麥浪的浪是熱的大海的浪就顯得有些涼麥浪的浪是柔軟的,溫暖的大海的浪過於無情我們在麥浪裡長大在海浪裡歷盡了風霜原本只是一個生命,從生到死的過程本來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
  •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虐前浪,前浪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專舊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前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而另一方面,公司根據員工的工作表現來評估一個人的潛力,既然老員工沒有培養的價值,那只能迅速放棄,退而培養新進人員,此時的後浪就被拍死在職場上。究其原因,態度決定了你的職業寬度,更決定了你的職業高度。
  • 後浪旅行圖鑑,你是哪種「浪」?
    「後浪」一夜之間成為年輕人的代名詞,而熱愛旅行的「後浪不斷探索自我,活成不同的「後浪快來查看這份後浪旅行圖鑑,讓海邊成為浪漫生活的開始,無數浪漫派「後浪
  • 「後浪」與「前浪」
    ——清 ·康有為《過虎門》二、前浪OR後浪《增廣賢文》中有言: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現在的俗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我疑心這個「後浪推前浪」的說法出自劉禹錫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 在快手,我見到了真正的後浪
    說完,他又自言自語地補充了一句:可能我真的暈針。老實說,我覺得這個小哥真的應該火的。他確實不帥,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能,沒有一些很燒錢的騷包的興趣愛好。但是這些視頻真的非常真實,樸素,而且很打動人。就像前浪和後浪——每一朵前浪都曾經是後浪,而每一朵後浪,也都會變成下一個時代的前浪。二者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同一屬性的事物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展現形式。浪的本質,應該是那股氣。
  • 麥浪的浪和大海的浪,浪法不一樣
    鄉村金色的田野,讓人眼熱的那種被風一吹就一浪一浪地翻滾一浪推著一浪後浪推著前浪浪成波瀾壯闊的雄壯麥浪的浪和大海的浪,浪法不太一樣雖然也有波谷波峰但顯然麥浪的浪是熱的大海的浪就顯得有些涼麥浪的浪是柔軟的,溫暖的大海的浪過於無情我們在麥浪裡長大在海浪裡歷盡了風霜原本只是一個生命,從生到死的過程本來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
  • 「後浪」與「前浪」
    ——清 ·康有為《過虎門》二、前浪OR後浪《增廣賢文》中有言: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現在的俗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我疑心這個「後浪推前浪」的說法出自劉禹錫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 麥當勞出《後浪》續集了,新一代後浪炸雞登場!
    近日,麥當勞就借著後浪的餘溫,為宣傳新品拍攝了一支《後浪》的續集片,不過這次的主角就讓人大呼意想不到!同樣的場景、舞臺和燈光,以及何冰老師的正派形象,一下子把人拉回到《後浪》演講的記憶中。麥當勞為麥麥脆汁雞冠名後浪炸雞,也賦予了一定的趣味性,與後浪的嚴肅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營造出強烈的認知反差。 這也凸顯了麥當勞的小心思。
  • 《後浪》:思五四、談後浪;不可量、自難忘
    西蒙·有話:2020年5月4日,這天將意味著五四運動第一個百年後的歸零重生,為此國內知名視頻彈幕網站bilibili獻出一支關於歌頌新青年的演講視頻《後浪》以此獻禮。如果說「百年的五四」之殤不足以在21世紀希望的原野上帶來空前性、長久性、的共鳴,那麼此次的演講就不應該用「後浪」相稱「新一代」。當我作為新一代,於五四的歸零重生時刻,對充滿力量但始終浮沉於冗重詞藻的《後浪》感到失落。你無法直視人類的眼睛,就不應該說眼睛裡帶著星星。
  • 全員後浪的時代,什麼才是潮流的真正「後浪」?
    在很多原始部落裡,大量的圖騰依然在被推崇,這些圖騰象徵了原始部落的精神力量。這和Z世代喜歡BEASTER的符號圖騰好像也有著些異曲同工之妙。作為年輕並成長著的後浪代表,BEASTER深知後浪一代的無限潛力,為挖掘新生血液,彰顯國潮力量,品牌發起後浪計劃——感受青年聚變力量,為Z世代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