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位於臺灣島北部,是臺灣省第一大城市,與新北市、基隆市協同構成臺灣第一大都會區,即大臺北都會區。「臺北捷運」是目前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的簡稱,線網範圍涵蓋臺北市、新北市與未來的桃園市,不但是臺灣第一座投入運營,也是規模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在都會區的發展過程中,臺北捷運長年扮演整個大臺北都會區交通主軸的角色,從初期以提供乘客快速、便捷服務為主,到與市區的生活化、人性化、多樣化協同發展,臺北捷運的便捷設計理念滲透到市民捷運生活的多個層面。
臺北捷運首條路線——木柵線(為現在文湖線的前身)於1996年3月28日正式通車,迄今已運營22年。目前,臺北捷運運營裡程共計131.1 km,擁有117座運營車站。運營線路包括棕線(文湖線)、紅線(淡水信義線)、綠線(松山新店線)、橘線(中和新蘆線)及藍線(板南線)共5條,線路走向及布局見圖1,線路具體信息見表1。
由圖1可以看出,既有線網以臺北中正區、松山區為中心相互交錯構成閉合或非閉合環路,可以有效促進臺北市中心與周邊衛星城鎮的發展。表1列出了各運營線路長度、車站數目、敷設方式等信息,從中可以看出臺北捷運線路長度均在20 km以上,最長線路為紅線(淡水信義線)和橘線(中和新蘆線),均為29.3 km;最短線路為綠線(松山新店線),線路長度為20.7 km。在車輛制式上,棕線(文湖線)為中運量膠輪路軌系統,其他線路均為高運量鋼輪輪軌系統。
臺北捷運快捷便利,至2016年底累計總運量已突破82億人次,其中2016年乘客總運量將近7億4千萬人次,日均運送乘客達202萬2000餘人次。2013—2016年,運營成果逐步顯著,具體運營數據見表2。
表2 臺北捷運2013—2016年運營情況
注*:括號外為淡水信義線、松山新店線、中和新蘆線及板南線數據,括號內為文湖線數據。
從表2數據可以看出,臺北捷運前3年運營裡程逐年增加,2016年與2015年保持一致;年度運量、日均運量年度增幅均在2.8%以上;乘客滿意度均達90%以上,維持一貫高水準服務水平;連續4年準點率在99%以上,高峰發車間隔2016年提高到僅1 min 20 s,行車密度較大。此外,據統計臺北捷運2016年全年營運可靠度指標(即每發生1件5 min以上行車延誤事件的平均行駛車廂公裡數)為488.4萬車廂公裡,相當於可靠度為99.998%,即每發10萬車次會發生2.2次5 min以上行車延誤事件。
在經歷了30年建設運營後,臺北捷運目前正處於對已核定線路的建設及未核定新線路的規劃設計時期,其線網未來規劃如圖2所示。
如圖所示,臺北捷運未來線網規劃圖中可分為3部分,其中實線部分為既有線網,點劃線部分為已核定的在建線路,虛線部分為規劃中尚未核定的線路。已核定的在建線路主要包括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負責的環狀線第一段、信義線東延段及萬大—中和—樹林線(第一期工程)等,合計26.6 km,24座車站;
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負責的淡海輕軌、三鶯線及安坑線等,共計35.8 km,41座車站。預計完工後,整個線網線路裡程可達203 km。規劃中尚未核定的線路包括萬大—中和—樹林線(第二期工程)、環狀線北環段及南環段、民生汐止線、社子/士林/北投區域輕軌線網、臺北市東側南北向軌道運輸系統等。預計全部完成後,臺北捷運線路總裡程將達290 km以上,預計每日輸送乘客360餘萬人次,約為2016年日均輸送乘客的1.8倍。
城市軌道交通換乘站按照線路走向、敷設方式等因素,可分為通道換乘、站臺式節點換乘及同站臺或車站平行換乘,而平行換乘又可以根據站臺是否在同一平面分為雙線同臺單層平行換乘(如北京地鐵國家圖書館站)、雙線同臺雙層平行換乘。其中雙線同臺雙層平行換乘最為便捷,是指2條線路平行位於上下2層,且同時擁有2個平行換乘站臺,乘客下車後到同一島式站臺的另一邊,或搭乘扶梯到上一層或下一層島式站臺,即可換乘另一方向線路的換乘方式,香港為該種平行換乘應用最為廣泛的城市。臺北捷運車站平行換乘設計始於1980年的設計階段,部分設計師曾參與香港地鐵設計,將港鐵的平行換乘設計應用到了臺北捷運中,在主要換乘車站採用了雙線同臺雙層平行換乘設計的理念,如中正紀念堂站、古亭站和東門站3個換乘車站,如圖3所示。
圖3 平行換乘
中正紀念堂站、古亭站和東門站分別為綠線(松山新店線)和紅線(淡水信義線)、綠線(松山新店線)和橘線(中和新蘆線)、紅線(淡水信義線)和橘線(中和新蘆線)的換乘站,3個換乘站均採用平行換乘,構成了一個「三角轉車組」,可以滿足所有乘客的零換乘需求。以下以古亭站為例,結合站內換乘實景對平行換乘進行說明。
古亭站為橘線(中和新蘆線)與綠線(新店線)交會站,採用地下3層的島式疊式站臺設計形式,地下1層(圖4中A層)為站廳層,地下2層(圖4中B層)、地下3層均為站臺層,可實現雙線同臺平行換乘。假設起點為①綠線往西門、松山方向,欲換乘②橘線往迴龍、蘆洲方向,只需下車到本站臺對側即可換乘;若想換乘④橘線往南勢角方向,則下車搭乘扶梯(圖4中C處扶梯)下到地下3層站臺即可實現換乘。由上述可知,採用雙線同臺雙層平行換乘方式時,同向(指2條線路行駛方向相同)換乘可在同層站臺實現,反向換乘需要搭乘扶梯垂直到達另一站臺層即可,大大提高了換乘效率,節省了乘客的換乘時間。
臺北捷運除承擔乘客運輸外,還以車站為基礎開發廣告、停車場、商店、地下街及捷運商品等附屬產業以增加盈餘。截至2015年末,臺北捷運廣告形式主要有燈箱、壁貼、站臺電視廣告、車廂內海報、車體廣告及站臺門可透視廣告;總計收費停車場共 28 處,汽車位5 170 個、摩託車位6 398個;結合休息、遊憩、生活、文化、餐飲等多元服務的販賣店共設164個,地下街店鋪109個;同時還推出各捷運車站專屬章戳及旅遊集等紀念品。
特別值得推崇的是臺北捷運地下街的開發,以中山地下街和東區地下街為例。
其中中山地下街位於紅線(淡水信義線)上,自臺北車站經中山站至雙連站,長約815 m,總面積約14 672 m2,出入口共有7處,廣場共有5座;東區地下街位於藍線(板南線)上,在忠孝復興站與忠孝敦化站間,長約725 m,總面積約10 484 m2,出入口共有17處,廣場共有7座。
臺北捷運地下街內根據使用空間功能分為廣場、走廊、店鋪及辦公室等,擁有百貨用品零售、服裝、飾品配件、便利商店、休閒娛樂、餐飲食品等各種商鋪。捷運地下街商鋪不僅解決了地上拆遷後原有商家的安置問題,同時也疏散了地面人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臺北市地面交通的壓力。
捷運地下街智慧圖書館 和 捷運地下街藝術長廊
當前臺北捷運地下街日夜人流不斷,百業爭榮,基本可以解決市民和消費者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除此之外,捷運地下街還擁有各種便民中心、地下書街(見圖7)、藝術長廊等,給市民提供日常生活便利的同時,又呈現了一場文化藝術的盛宴,是當前少見的優質購物休閒場所。
臺北捷運運營起訖站發車時間為每天6:00至24:00,持續運營18 h(跨年夜除外)。結合全天不同時段客流情況,並考慮工作日和節假日的差異,臺北捷運制定了不同的行車計劃。以棕線(文湖線)為例,工作日(周一至周五)運營時段分為尖峰時段、非尖峰時段和夜間時段3種工況;節假日(周六、周日及法定假日)運營時段分為正常時段和夜間時段兩種工況。各種不同工況的時間範圍及發車間隔信息見表3。
表3 棕線(文湖線)發車時刻表
同時,臺北捷運還根據不同線路不同車站客流情況,設置了不同的停靠站時間,如棕線(文湖線)在一般車站的停靠時間為20~30 s,而忠孝復興站客流較大,其停靠時間為40~50 s,這是由於該站是藍線(板南線)與棕線(文湖線)的換乘車站,且位於主要幾座大型商場及精品店交會處。除此之外,同一線路根據運營區間的不同,其發車間隔也略有區別,如橘線(中和新蘆線)運營區間分為迴龍—南勢角、蘆洲至南勢角,在工作日的尖峰時段發車間隔約為6 min,而重疊區間則約為3 min。
臺北捷運實行計程票制,具體票價方案為起步5 km(含)內20新臺幣,23 km以內每增加5新臺幣可乘坐3 km,23~31 km範圍內每增加5新臺幣可乘坐4 km,大於31 km後,票價封頂為65新臺幣,具體票價見表4。
表4 臺北捷運票價
臺北捷運還有多種車票種類,其發行單位包括捷運公司、悠遊卡公司、一卡通票證公司、HappyCash遠鑫電子票證股份有限公司和愛金卡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使用最為普遍的是捷運公司和悠遊卡公司發行的車票。捷運公司發行的車票有單程票、一日票、24小時票、48小時票、72小時票、團體票等,該車票一般適用於來臺北旅遊的乘客,其停留時間相對較短。悠遊卡公司則針對不同人群的多種需求發行了多種車票,包括晶片普通卡(適用一般乘客)、新一代學生卡(適用學生)、數位學生證(適用學生)、晶片優待卡(適用老人和孩童)等。目前,悠遊卡不但適用於臺北捷運,而且還可應用於臺北市和新北市的聯營公交車、臺灣高鐵、臺灣鐵路、部分遠途客運(如國光客運大部分線路)、觀光景點(如臺北市動物園、野柳地質公園等)、特約商店(如7-11店、全家店等)小額消費等。悠遊卡適用範圍較廣,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生活。
悠遊卡(普通)
目前,使用悠遊卡搭乘臺北捷運的每次費用可享受8折優惠。此外,使用悠遊卡還可享受臺北捷運、公交雙向「轉乘優惠」,即在1 h內公交車與臺北捷運雙向轉乘,每趟可享受轉乘優惠8臺幣,據統計2016年平均每日約47.5萬人次享受轉乘優惠。通過捷運與公交雙向轉乘優惠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乘客搭乘公共運輸,提升了公共運輸的使用率。
臺北捷運在2016年顧客整體滿意度達到95.9%,與其多方面的人性化設計細節密不可分。
臺北捷運在每節車廂兩端及車站內設有博愛座,並在醒目的位置粘貼宣傳標語,專為老弱病殘孕及帶小孩的乘客提供。於2007年9月推出「博愛識別貼紙」,向任何有座位需求者發放,可在各車站詢問處向工作人員索取。隨後又與衛生部門一起專門向孕婦發放「好孕胸章」、「好孕貼紙」。領取後將卡片標識佩戴或貼於胸前,上車便會有乘客主動讓座給佩戴胸章和貼紙的乘客。
臺北捷運為特殊需求人群提供的服務除了博愛座及博愛標示卡外,還設置了嬰兒哺乳室、規劃了夜間安心候車區、輪椅借用、聽障乘客傳真、代叫計程車、視障乘客專人引導乘車等貼心服務。其中,到2016年嬰兒哺乳室已設置35間,每月平均使用約2 900人次。夜間安心候車區一般設置在車站站臺中部,同時設有監視系統及對講機,並由服務人員加強巡視留意,以維護夜間婦女搭乘捷運安全。
為滿足節假日乘客(騎行者)的正常休閒活動,臺北捷運共開放了87座車站允許攜帶自行車搭乘,其中以下車站對自行車不開放,包括文湖線各車站、淡水站、臺北車站、大安站、忠孝復興站和南京復興站。攜帶自行車搭乘捷運如圖14所示,同時在車站站臺上有自行車搭乘車廂標識。為維護其他乘客權益,捷運公司規定每1車門區限停2輛自行車,每列車共可停放16輛,且攜帶自行車一律全票收費,單程票為80元臺幣。據統計,2016年平均每個節假日約有748輛次自行車搭乘捷運。
此外,臺北捷運各通車車站公眾區域均設有無線網絡,包括臺北公眾區免費無線上網(Taipei Free)、臺北市公眾無線寬頻網絡(Wifly),另外在列車及車站還提供免費無線上網(TPE-Free AD WiFi)。為提升無線上網服務,臺北捷運自2017年7月下旬已在紅線(淡水信義線)、藍線(板南線)及車站啟用新WiFi,其餘線路預計於年底開通,如下圖(a)所示。同時,在捷運車站還提供免費充電服務區及無線上網桌,以方便乘客使用筆記本電腦、智慧型手機等設備,如下圖(b)所示。在臺北捷運車站內諸如此類的設計細節還有很多,如設置儲物櫃、提供愛心傘及AED自動體外除顫儀(也稱自動電擊器)、遊客中心服務等,如下圖(c-f)所示。
迄今為止,臺北捷運已運營22年有餘,從社會、經濟、文化、交通、服務等各個方面為大臺北都會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臺北捷運的便捷設計理念,滲透在車站、車輛、乘客服務等的方方面面,也給大陸各地城市軌道交通的規劃設計、運營服務等帶來了啟示:
臺北捷運換乘站設計之初便借鑑香港地鐵的成功經驗,在主要換乘車站採用了雙線同臺雙層平行換乘設計理念,乘客只需在本站臺或垂直上下樓梯到達另一站臺,即可實現2條線路任意方向的換乘。縱觀當前我國地鐵換乘站設計,平行換乘尤其是雙線同臺雙層平行換乘的車站並不多,建議在拆遷、投資、施工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儘可能地選用雙線同臺雙層平行換乘設計,可以大大提高換乘效率,節省乘客的換乘時間。
臺北捷運以捷運車站為基礎,依託捷運地下街開發多元化的附加產業,開展多角度經營不僅增加盈餘,同時向乘客提供多元化服務,豐富市民物質文化生活。
在運營管理方面,臺北捷運票務制度提供多元選擇,滿足乘客在臺北都市區的交通需求。以悠遊卡為例,不僅可應用於臺北捷運,還可應用於公交車、臺灣高鐵、臺灣鐵路、部分遠途客運、觀光景點、特約商店小額消費等,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同時,悠遊卡還可享受臺北捷運、公交車雙向「轉乘優惠」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乘客搭乘公共運輸,提升了公共運輸的使用率。
臺北捷運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從細緻入微的博愛座及各種卡貼,到免費充電區與資訊時代的無線WiFi;從關懷乘客特殊需要的嬰兒哺乳室、夜間候車區,到攜帶自行車搭捷運等等,從各個細節著手,充分考慮乘客需求,為乘客提供多方位服務。臺北捷運的人性化設計理念,為市民帶來了舒適的乘車體驗。
(文章、圖片、觀點來源於《都市快軌交通》,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如有轉載請標明出處)
感謝您關注我們,歡迎投稿至小編郵箱:31097462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