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黑社會泛濫成災,除了一般性的擾民事件外,惡性的犯罪事件也不斷地出現,幫派之間為了爭權奪利或因世仇彼此火併,更是臺灣黑道勢力的主要特徵,而「黑」「白」兩道的權力勾結和利益共生,更使老百姓對這些特定團體懷著恐懼的心理。
臺灣黑幫秘聞
夏彥哲弘(臺北)
臺灣黑幫組織甚多,有早期統稱的「本省掛」及「外省掛」兩大類,一般劃分為幫派和地方角頭。幫派規模通常比較大,跨區域發展,分支堂口甚多,內部組織也比較嚴密。地方角頭則以不良分子為主,經常以地域性的活動拉攏人際關係和發展勢力。目前臺灣幫派較有組織與名氣的要屬竹聯、四海、天道盟三大派系。
竹聯幫:誰是幫主是個謎
竹聯幫是臺灣最著名的黑社會團體,以臺北為主要據點,向全臺以及海外擴散,其成員高達10萬人以上。1950年左右,一個叫孫德培的人在臺北縣的中和、永和一帶成立中和幫,後因罪被捕入獄,一些後輩遂行結合聯盟, 以「竹葉飄飄片片聯」為口號,形成現在的竹聯幫。初設立時有獅、虎、豹、鳳、鴨五個分支,結盟的最大目的是為了繼續對抗其他幫派勢力與瓜分利益地盤。
臺北地區最大勢力的四海幫上世紀60年代面臨當局打壓及強制解散的危機,竹聯幫便趁勢奪取四海幫的地盤,進而博得「天下第一幫」的名號。而後因竹聯幫成員公然在警方面前行兇,致使當局下大力清剿,幫主陳啟禮被逮捕入獄,服刑6年(期間還與學者李敖同監)。後來由數名大哥推舉總護法白狼張安樂擔任代幫主來重整竹聯幫,在張安樂的帶領之下,竹聯幫建立起更完善且縝密的制度,並奠定穩固的基礎,期間又提拔許多後輩。
1976年出獄後的陳啟禮再度改革竹聯幫,這次改革有統一竹聯幫的實質作用。1984年10月爆發了有名的「江南案」,起因於陳啟禮等人奉「情報局」局長汪希苓之命,赴美國暗殺政治評論作家劉宜良,此舉讓官方與黑道長期勾結的內幕曝光,臺灣當局為了改善在民眾面前的形象,發動了首波全面性掃黑的「一清」項目,幫內許多大老遭到逮捕,陳啟禮也被迫逃亡海外,幫內一些要角也紛紛遠赴島外發展,竹聯幫元氣大傷。
1988年臺灣當局實施大赦,宣布釋放監獄中服刑人員,其中也包括300 多名幫派份子以及竹聯幫各個要角,竹聯幫因而能重整旗鼓再度復出。經過數年的變化,竹聯幫雖仍是臺灣最大最有名氣的黑社會組織,但似乎刻意表現群龍無首,至今誰是幫主一直是個謎。
天道盟:「黑道教父」曾當選「立委」
天道盟曾是臺灣三大黑社會組織中地緣關係最強的角頭聯盟。相較於竹聯幫、四海幫「由上往下」形成核心集權領導層,天道盟則是「由下往上」的集體領導體制,權力核心為各分會之高層領袖,彼此間共同設立一「委員會」作為各組織之間溝通、協調的最高仲裁機構。就其成員出身地緣關係來看,屬於「本省掛」幫派。
由於上世紀80年代「一清」項目後,被掃入獄的臺灣各地方角頭不滿政府當局強制管訓,獄中角頭便提議共組聯盟。眾人群起高喊「天道自在人心,是非自有公論」的口號;由文山「羅福助」為主、與高雄「楊登魁」、基隆「吳桐潭」等人共組天道盟。
不過雖然已喊出口號,但此時只算是意識上的天道盟,並無具體組織。直到1988年眾人出獄,才在全臺設立天道盟六個創始分會「太陽會」、「濟公會」、「孔雀會」、「不倒會」、「敏德會」及「仁義會」;更與日本山口組結盟,派人赴日見習山口組的經營模式。
天道盟成立初期正值臺灣經濟蓬勃,短短幾年在南北地方角頭串聯的武力後盾下,天道盟不但有民意代表撐腰,幕後更有財團金援,將南部風行一時的餐廳秀搬上有線電視頻道,再加上從日本引進柏青哥(又稱小鋼珠,指電子遊藝場,)以及之後全臺「六合彩」賭博盛行,將天道盟事業推向高峰。此時更趁勢喊出一句江湖對聯「天氣一點,道發萬枝」。
隨著時代的發展,90年代的天道盟也逐漸自我「提升」,轉而介入公共工程圍標、股票炒作、證券、娛樂及影視業等等,並成功介入政治選舉。1995年羅福助以無黨籍身份當選「立委」,崛起政壇長達6年,更被稱為臺灣的「黑道教父」,臺灣「黑金政治」一詞由此誕生。只是因為天道盟的囂張氣勢,促使政府在1995年執行第三波全國性的掃黑行動,幫派分子避走海外。2002年,天道盟領導結構出現變化,隨著精神領袖羅福助因涉及眾多案件,無法繼續參選「立委」而勢力漸微。
(責任編輯: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