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湧潮,是指由於外海的潮水進入窄而淺的河口後, 波濤激蕩堆積而成。早在公元1世紀,東漢的王充就已指出:「濤之興也,隨月盛衰。」 發生於喇叭形河口或海灣的一種潮差增大的特殊潮汐現象。湧潮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世界上有湧潮的河流很多,其中南美洲的亞馬遜潮、南亞的恆河潮與中國錢塘潮,並稱為世界三大強湧潮河流。
而在中國,也有著名的三大強湧潮河流,即錢塘江、閩江和鰲江。錢塘江和閩江是中國著名的大江大河之一,聲名顯赫,眾人耳聞目染。而鰲江卻是並不聞名,它只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最小的一條大河,卻也能以其鰲江大潮與著名錢塘江、閩江的潮湧並排齊驅而聞名於世。
鰲江潮-攝影:姜光樹
著名的鰲江潮
鰲江是中國著名三大湧潮江之一。這條浙江八大水系與浙閩邊界上的河流,自古人文積澱厚重,她從大山走來,向向東海奔去,千百年來演繹了不少動人故事。鰲江,早在西晉太康年間平陽建縣時稱始陽江,旋改名橫陽江,又稱錢倉江,俗名青龍江。據民國《平陽縣誌》載,因海水漲潮時,鰲江江口的波濤狀如巨鰲負山。在鰲嶼地方,舊有鰲山堂,含有巨鰲鎮浪壓邪之意,因此就把這條江改名為鰲江,一直沿用至今。
鰲江以洶湧大潮而得名。鰲江潮,是指發生在中國浙江省鰲江流域,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的潮汐現象。在歷史上,對於湧潮江早有記載,《廣陵濤辯》雲:「春秋時,潮盛於山東,漢及六朝盛於廣陵。唐、宋以後,潮盛於浙江,蓋地氣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像著名的錢塘潮至遲在東漢就已形成。王充《論衡·書虛篇》提到「浙江、山陰江、上虞江皆有濤」。其觀潮始於漢魏,盛於唐宋,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南宋朝廷曾經規定,這一天在錢塘江上校閱水師,以後相沿成習,八月十八逐漸成為觀潮節。
而鰲江潮由於地處偏僻,命名較晚,一直也不為人所知,文獻記載也很少。直到在清代平陽著名詩人張綦毋《船屯漁唱》中道:「流來三十六高源,匯作狂濤入海翻。無數青山遮不住,休教汲水怨龍孫。」形象地寫出了鰲江貫穿平陽縣境後入海流經過程與鰲江潮湧的氣勢。而清人董澐在《中秋鰲江觀潮》則描寫鰲江潮的氣勢可與錢江潮抗衡:「大地之機張與翕,海水茫茫恣揚激。夕名為汐朝為潮,至信從來無一失。自入中秋夜,聲勢倍速亟。駕山山欲搖,拍岸岸為齧。宛若天上轟狂雷,來向海門恣抨擊。又如赴敵之精兵,千騎萬騎銜枚走甚疾。是時月出天無雲,雲中皎皎如懸璧。大星離離小星藏,滄海萬裡同一色。」
兩位平陽籍著名詩人的氣勢描寫形象的道出了鰲江潮湧的狂濤巨浪,狀如巨鰲負山,聲如萬壑奔雷,勢不可擋,自古聞名。在歷史上應不遜於錢塘大潮。鰲江也因此得名的由來。只可惜在全國史料中並無記載,徒令人遺憾不已!!!
湧潮是外海的潮水進入窄而淺的河口後,當潮流的流速大於潮波的傳速時,潮波發生強烈變形,就會形成水躍,出現湧潮。鰲江河口為不對稱的喇叭口,鰲江外口入海處寬度為10公裡,約在5公裡長度內縮至1公裡,同時又有欄門沙坎,因而出現湧潮,是為全國三大湧潮江之一。
鰲江河口潮汐強大,屬於強潮汐區,屬淺海不正規半日潮,據歷史上鰲江水文站實測資料統計(吳淞基準面)最高潮位6.34米,最低潮位-0.44米,平均高潮4.30米,平均低潮0.16米。鰲江湧潮,始自「五板橋」附近,終止於「詹家埠」,大潮時,潮頭高可達1米,以鰲江鎮、錢倉一帶最高,詹家埠一帶潮頭高可達20-50釐米。鰲江大潮,以在每年的中秋節為最大,若遇上颱風,鰲江便會耐不住寂寞,其湧潮猶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不可阻擋,便成為當地人們觀潮之盛會,可與錢江大潮相媲美!!!
鰲江潮的成因
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世界上大江大河的潮湧成因主要有三:1、月球的引力(天時)、2、喇叭口的河口(地利)、3、豐富的水量及天氣助力(氣候、颱風)。
1.月球的引力(天時):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陽對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農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一條直線上,所以這天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月球、太陽或其他天體對地球上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和對地心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繞地-月(日)質心運動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與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特別是中秋節前後,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近的時候,因此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前後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2.喇叭形的河口(地利):跟鰲江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鰲江河口在楊嶼山與琵琶山之間,為不對稱的喇叭口,外口入海處獅子口河谷寬1250米(河床寬500米),約在5公裡長度內縮窄到1公裡,同時又有攔門沙壩,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鰲江江口湧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鰲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湧。
3.豐富的水量及天氣助力(氣候、颱風):鰲江原本南北兩港,上遊沒有建設水庫時,流量較大。而鰲江流域沿海一帶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助長了潮勢。特別是在颱風季節,颱風若碰上中秋時節天文大潮,鰲江潮更加聲勢浩大,巨浪猶如千軍萬馬齊頭並進,拍打堤岸激起數米高的浪花,並發出雷鳴般的響聲。
鰲江潮逐年減少
鰲江河流總長92.47公裡,故也可稱之為「百裡鰲江」。鰲江河流區域的流域面積為1542平方公裡,整個流域人口近200萬人。所以說,鰲江就是平陽、蒼南兩縣人民的母親河,她不僅滋潤了這片的土地,同時也養育了這方百姓。
鰲江潮是鰲江這條母親河與大自然對鰲江流域人民的饋贈。如今,隨著上遊大中水庫的建設,鰲江水量的逐年減少。而下遊鰲江河口的海塘圍墾,喇叭口形狀已經被縮小與破壞,鰲江潮形成的3個重要的因素中2個已經不再,鰲江大潮逐年在減少,老一輩人口口相傳鰲江大潮氣勢與詩人描寫那種遠古壯烈的豪邁已經很少能夠看到,這不能不說是我們今人的最大遺憾!!!
當然,也不能說鰲江大潮已經消失與不可再現,若碰上每年中秋時節農曆八月十八天文大潮,運氣好的話,若再加碰上沿海每年颱風來臨的推波助瀾,鰲江出海口就會出現波瀾壯闊的潮湧奇觀,那時,大家便可前往欣賞那難得一見的鰲江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