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一個文字,每一個地名,都是一個故事。那大家知道各省名字的由來和含義嗎?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個大家科普一下。
地理劃分型如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陝西,四川,海南,內蒙古,西藏。
山東,簡稱魯。別稱齊魯、海岱。古稱山東是地理名詞為崤山以西,現因在太行山的東邊稱為山東。
山西,簡稱晉。別稱三晉。因在太行山西面稱為山西。
河南,簡稱豫。別稱中原、豫州。
河北,簡稱冀。別稱燕趙、冀州。
河南河北的河指黃河。在黃河南面稱為河南,北面稱為河北。
湖南,簡稱湘。別稱湘楚、瀟湘。
湖北,簡稱鄂。別稱荊楚。
湖南湖北的湖指洞庭湖。在洞庭湖南面的稱為湖南,北面為湖北。
廣東,簡稱粵。別稱南粵。
廣西,簡稱桂。
廣東廣西的廣指廣南道。廣南道又稱為嶺南道,廣東屬於嶺南東路,廣西屬於嶺南西路。故得名。
江西,簡稱贛。別稱江右。古屬江南西道。也被稱為長江以南的西道。故得名。
海南,簡稱瓊。別稱瓊崖。1988年建省,大海之南的意思
內蒙古,簡稱蒙。別稱內蒙。「蒙古」意為「永恆之火」,在我國境內稱為內蒙古。
陝西,簡稱陝。別稱三秦。陝,隘也。陝塬是山勢險峻的崤山中平坦的天然通道。春秋時期,周召分陝。以陝塬為界,以西稱為陝西。
四川,簡稱川。別稱蜀。北宋時期,將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
西藏,簡稱藏。別稱吐蕃。清初稱為衛藏,衛為前藏,藏為後藏。後定名為西藏。
美好寓意型如重慶,遼寧,雲南,寧夏,新疆
重慶,簡稱渝。別稱山城、江城。宋光宗受封於此,後即帝位,認為「雙重喜慶」,改為重慶府。
遼寧,簡稱遼。別稱奉天。取遼河流域安寧之意。
雲南,簡稱雲。別稱滇。漢武帝時期彩雲南現之地而得名。
寧夏,簡稱寧。古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西夏安寧得名。
新疆,簡稱新。別稱西域。清左宗棠收復新疆稱「他族逼處,故土新歸」取故土新歸之意。
境內地理名型如浙江,黑龍江,吉林,青海
浙江,簡稱浙。別稱之江。因境內錢塘江得名,錢塘江呈「之」字型走勢,也稱為之江,浙江。
黑龍江,簡稱黑。因境內黑龍江得名。黑龍江最早為《遼史》記載,因江水色黑,其形若龍,得名。
吉林,簡稱吉。清設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河的地方。河指松花江。
青海,簡稱青。別稱西海。因境內青海湖得名。青海湖又名「措溫布」,藏語「青色的海」之意。
取首字型如江蘇,安徽,福建,甘肅。
安徽,簡稱皖。別稱江淮。取「安慶」和「徽州」二府首字而得名。
江蘇,簡稱蘇。取江寧、蘇州兩府首字而得名。
福建,簡稱閩。別稱海西。取福州、建州兩府首字而得名。
甘肅,簡稱甘。別稱隴右、雍涼。取甘州(張掖)、肅州(酒泉)二地的首字而得名。
字面解釋型如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門,臺灣,貴州。
北京,簡稱京。別稱燕京、涿郡、幽州、大都、北平。元設大都,明改為北平。明朱棣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指北方的京城。
天津,簡稱津。別稱津門、津沽。明朱棣在此經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改為天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城、滬上。古稱吳淞江上遊為「上海浦」,而得名。
香港,簡稱港。別稱香江。曾經是轉運香料的集散港。是香江的入海口。
澳門,簡稱澳。別稱媽港,濠江。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澳門」。
臺灣,簡稱臺,源於居於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
貴州,簡稱黔。據記載"羅甸王之支屬有普貴者,北據矩州,宋太祖初納款,土人訛矩為貴,太祖因就其所稱者為貴州之長,貴州之名於是起矣。"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