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字: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6日,北伐軍進佔北京。6月21日,國民政府決定:北京改名為「北平」,設北平特別市,由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日偽政府於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但並未得到中央政府和人民承認,北平的名稱在此階段仍在延用),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恢復原名北平。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又將北平改為北京。
天津名字:明朝時期燕王朱棣,登上了皇位。朱棣龍心大悅,賜名「天津」意味「天子津津之地」。並在此地設衛,「衛」是指明朝一種軍事建制,所以,天津也有別名稱為「天津衛」。
上海名字:上海名稱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這句話;
另一種說法認為由於當時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宋代開始設置上海鎮,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現在北宋郟亶之的《水利書》中,元代改稱上海縣,1928 年設置上海特別市,兩年後改稱上海市,一直到現在。上海還簡稱滬。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山東名字:山東簡稱「魯」,以在太行山之東得名。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清初設置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
山西名字:
山西省名字得於太行山,明朝1369年始置山西行省,後改為西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在春秋屬晉國,被稱為「三晉之地」因此簡稱「晉」
山西省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山西就有原始人群繁衍生息,後為夏朝的都城所在之處。
河南名字:
河南,古稱中原、豫州、中州,簡稱「豫」,位於黃河中下遊,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唐代將黃河之南、淮河以北的地區劃歸河南道管轄。元代稱河南行中書省,明代稱河南布政司,清代稱河南省。
河北名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名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名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在唐朝時期,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一直沿用到現在。
安徽名字:
安徽於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由原江南省分治安徽,江蘇兩省),從原江南省的安慶府、徽州府各取兩個首字,簡稱為「安徽」,首府定於安慶府,安徽地名由此出。又因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而「皖」為「美好」之意,故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象徵著江淮大地永世美好而繁盛
江西名字:以江南的西部得名;江西簡稱「贛」,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富集的內陸省。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名字:江蘇」名稱是在清康熙時組建江蘇省時取區域南部兩個府即江寧府(今南京)之「江」字和蘇州府之「蘇」字江蘇省地圖江蘇合成省名。「蘇」字的繁體寫法魚和禾是指魚米之鄉、草字頭是指平原、「蘇」字詮釋了江蘇的一切、意味著江蘇是魚米之鄉、繁華不衰
浙江名字: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名字: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 廣西名字:在五代的時候,廣東、廣西屬於一個地區,叫做廣南。到了北宋年間,廣南分成了兩個地塊,一個叫廣南東路,一個叫廣南西路。以後,人們就把廣南東路簡稱廣東,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明朝初年設置了廣東省和廣西省。新中國成立以後,在1958 年把廣西省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朝時候屬嶺南道;宋朝的時候開始叫廣南路西,簡稱廣西路,應該是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雲南名字:關於雲南的由來有著很多種的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二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史記·西南夷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滇族最大,而命名為滇湖,因此雲南簡稱「滇」貴州名字: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名字:「四川」這個名稱,始見於宋代。宋真宗鹹平四年 (1001年)設益、梓、利、夔四州路,治所分別為今成都、三臺、漢中和奉節。這四路,一般稱為川峽四路,簡稱為「四川」。在宋徽宗大觀三年 (1109年)的詔書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詞,這是目前所見到的將「四川」作為行政區劃略稱的開始。這以後,宋代設有「四川宣撫使」、「四川制置使」等官職,就是中央派駐川峽四路的官員,都將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到元代就正式以「四川」為名,建立了四川行省。元代的中央行政機構叫中書省,各地直轄於中央的地方行政機構叫 「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代在宋代的川峽四路基礎上設四川行省,簡稱四川省,省治成都。從此「四川」一名沿用下來。
重慶名字: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
黑龍江名字:地處我國北段,東段。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吉林省。北,東於俄羅斯相鄰。得名於省境北面黑龍江河。
吉林名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幹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名字: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1929年民國改遼寧省;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年光復後仍改遼寧省
內蒙古名字:以漠南蒙古得名。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設內蒙古自治區。
陝西名字:
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召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周公管轄。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 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 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甘肅名字:西夏王朝設置的十二監軍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張掖縣),轄甘州、肅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組成甘肅。元設甘肅行省,明代併入陝西省,清代恢復省治。取全稱中的甘」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西夏時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簡稱甘」。由於甘、陝兩省間有隴山,甘肅古時別稱隴西,故又簡稱隴」。
寧夏名字:以西夏安寧得名。明屬陝西省;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銷併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
青海名字:以青海湖得名。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
新疆名字:轄區古稱西域。西漢設西域都護府。東漢魏晉改都護為長史。唐代設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平定了準噶爾部叛亂,在天山南北設伊犁將軍。清光緒10年(1884年),改為新疆省,意為「故土新歸」。1955年,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藏名字: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 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 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海南名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香港名字:有兩種解釋:一是相傳今日香港薄扶林一帶,有一條名為「瀧水」的山溪,由瀑布注成。傳說此溪澗湧出甘甜而帶有香味的水,附近航海者常到此溪汲取食水飲用,並將溪澗名為「香江」,更將溪澗出海處改名為「香港」,最後演化為整個島嶼的名稱。二是明朝時候東莞生產香料非常出名,因此又稱「莞香」。傳說香港於明朝時亦盛產莞香,因此時人稱石排灣一帶為「香港」,而港灣附近的村落則叫作「香港村」。
澳門名字:名字最早記載於明朝史書,叫做「蠔鏡」(濠鏡),此後還有「濠江」、「海鏡」、「鏡湖」等多個別名。約四、五百年前,澳門蠔產豐富,南北兩海灣,水靜灣圓,有如明鏡。後來澳門又稱作澳,即「泊囗,外國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又因為當時澳門地屬香山縣,也稱為「香山澳」。至於澳門現在的名字「澳門」,其由來則有多種傳說:一、「門」是中國內河通往海洋的海峽總稱,澳門內港的媽閣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海峽像門,故稱「澳門」;二、澳門南面對開的乙水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間,成十字門狀,所以亦有「十字門」之稱,故稱「澳門」;三、澳門南臺山(媽閣廟山)和北臺山(蓮峰山),兩山相封成門,故稱「澳門」。臺灣名字:以臺灣府得名。臺灣自古是我國的領土,東漢稱夷洲,隋時改稱流求,明代又稱北港、東蕃。元明設巡檢司於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76年)建為臺灣省。臺灣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從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所有資料來源於網絡!歡迎補充!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