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省簡稱及省會城市名稱的由來

2021-02-13 BIM大咖匯

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被稱為建築業的第二次設計革命。本公眾帳號將每天分享關於BIM您應該知道的那些事。歡迎加入我們的BIM技術學習交流QQ群:331978646;也歡迎加我個人QQ號交流(QQ:516947011)


兩個特別行政區
1.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宋代以前,這裡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取全稱中的「港」字作為簡稱。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兩種流傳較廣的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裡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衝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 「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2.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名字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叫做「蠔鏡」(濠鏡),意為海灣如明鏡,盛產「蠔」。後又稱做「澳」,即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稱「蠔鏡澳」,因隸屬廣東香山,亦稱「香山澳」。「門」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本地內港的媽祖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象門;另一說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中呈十字門狀;再一說是本地南臺山(媽閣廟山)和北臺山(蓮峰山)相封成門。總之,既是澳,又是門,故曰澳門。1999年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取全稱中的「澳」字作為簡稱。

四個直轄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3.上海(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 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

  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 「渝」。

五個自治區

1.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蒙古原為部落名,始見於唐代記載。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元滅後,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內、外蒙古之稱。晚清以後,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裡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所以盟旗為內蒙古。

  呼和浩特:公元十六世紀,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領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地區。1581年,阿拉坦汗與夫人三娘子,大興土木建城,並用青磚修起城牆,把房屋等圍起來,遠遠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蒙語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城市"。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

  轄區古稱西域。西漢設西域都護府。東漢魏晉改都護為長史。唐代設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平定了準噶爾部叛亂,在天山南北設伊犁將軍。清光緒10年(1884年),改為新疆省,意為「故土新歸」。1955年,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取全稱中的「新」字作為簡稱。

  烏魯木齊:世居在這兒的人們親切地稱她為「烏魯木齊」,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烏魯木齊地名歷史悠久,在敦煌發現的寫於公元925年的古和田塞語文書《使河西記》,是當時于闐李氏王朝派往河西沙州等地的使者所寫,該書中已有烏魯木齊的記載。明代《西域土地人物略》稱作委魯母,清《西域圖志》稱烏魯木齊。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城命名「迪化」。清代迪化專指迪化城,烏魯木齊一名仍為社會常用,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迪化為省會後,漸用迪化代替烏魯木齊。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迪化市政府。1954年2月1日迪化市改為烏魯木齊市。

3.西藏自治區(藏)

  元時稱西藏地區為「烏思藏」。「烏思」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明代設立兩個都指揮使司。清代稱西藏東部為「康」(喀木),中部為「衛」,西部日喀則一帶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國西部,故稱西藏。1965年設立西藏自治區。取全稱中的「藏」字作為簡稱。另一說認為簡稱源於故稱「烏思藏」。

  拉薩: 拉薩,藏文意為「聖地」或「佛地」,古稱為「邏娑」。相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為了慶祝此事,決心要好好建設王都。但當時的吐蕃王都,還是一片荒草沙灘之地。文成公主由於精通天象地氣,善觀五行風水,她觀察拉薩的地形,發現其好像一個仰臥的羅剎女(即母夜叉),認為選拉薩作為國都實在是對國極為不利。於是公主建議在拉薩外圍建立四個寺廟,以鎮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拉薩中心的臥馬湖是母夜叉的心臟,湖水便是母夜叉的血液,都應想辦法鎮住。於是,公主根據五行之說,主張用白羊背土填湖。藏王松贊幹布聽從了公主的意見,就在臥馬湖動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大昭寺。拉薩原稱「山羊地」,便由此得名。大昭寺建成後,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長安帶來的釋加牟尼佛像供在廟內,從此各地善男信女紛紛前來朝拜。久而久之,這塊神聖的「邏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稱為「拉薩」即「聖地」了。

4.寧夏回族自治區(寧)

  公元5世紀處,匈奴貴族赫連勃勃自以為是夏后氏後裔,故將建立的割據政權定國號為「夏」。宋代,党項族拓拔氏首領李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今銀川),立國號「夏」,創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紀,元滅西夏,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在這裡設寧夏行省,始有寧夏之名。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寧」字作為簡稱。

銀川:"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形容為"銀色河川"而得名的。

5.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宋設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一名產生。元設廣西兩江道。明設廣西省。1958年設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因自宋至清,廣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廣西簡稱「桂」。另一說認為廣西秦時曾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歷史上廣西2/3地域屬桂林郡,故廣西簡稱「桂」。

  南寧: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改邕州路為南寧路(取南疆安寧之意)。南寧由此得名。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思州黃勝徐反元,延枯六年(1319年)六月,右江來安路岑世興起兵造反,殺歸德州知州,奪州印。元朝廷多次派重兵鎮壓未果,兩隻反元隊伍日益壯大,活動範圍不斷擴展。至治三年(1323年)七月,英宗皇帝遣使招安,以詔諭逼使黃勝徐、岑世興歸順。是年十二月和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黃勝徐、岑世興先後派代表上燕京朝貢。泰定元年九月,為慶賀南疆綏服安寧,元朝泰定皇帝頒令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峒鎮扶為南寧路。從此,南寧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23個省

1.黑龍江省(黑)

  1671年為抵禦沙俄東侵,清政府在黑龍江沿岸修築黑龍江城(黑河舊城),設置黑龍江將軍,管轄黑龍江流域。1907年改為黑龍江省。取全稱中的「黑」字作為簡稱。一說簡稱源於河流黑龍江。

  哈爾濱:據《女真譯語》及《女真文辭典》,「哈爾濱」是女真語「天鵝」之意

  說法一:阿勒錦說,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說法也是現在被普遍認可的。

  首載於1874年江蘇書局出版的校刊本《金史》:「軍還,穆宗於阿勒錦(靄建)。在《哈爾濱考》中認為:「女真語村名,有名譽,榮譽,聲望,聲譽等含義。

  說法二:漢語「水上村」說。「哈爾濱」一詞早在1796之前年就出現了,阿勒錦的說法有誤。李正順寫道:「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登基前,是滿族女真部落一位首領的夥夫,由於他聰明過人,辦事能力強後被首領重用。萬曆二十六年(1598)努爾哈赤作為首領的全權特使前往北京朝貢,由依蘭出發數日後來到今天太陽島這片地方。努爾哈赤面隊著江問手下人這是什麼地方?有一名副將叫哈依的回話:「曬網場」。努爾哈赤聽完後大笑道:「這麼好的地方應該有個好名字才對,大家給這快地方起個好名字吧!」於是眾人七嘴八舌。有位漢族的文書官說:「我看就叫哈爾濱吧!」努爾哈赤一怔「哈爾濱?你精通滿汗文章說說你是根據什麼起的?」文書官說:「我們今天是由哈依將軍帶路由這裡過江,所以就由哈依將軍的姓取出一個」哈」字。這地方(指太陽島)的形狀很象女人帶的耳環,取出一個「耳」字。這最後一個濱字就是水上村的意思。合起來叫就是哈爾濱。」努爾哈赤聽後舉起酒杯「從今以後這片地方就叫哈爾濱吧!來!幹掉杯中酒!」

  說法三:扁島說。此說是黑龍江檔案館副研究員紀風輝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也是最新說法。紀先生在檢閱1864年黑龍江將軍衙門時這樣一條滿文記載:「據佐領登精額呈稱:職等遵札管帶赴吉林烏拉.返回途中行至哈爾濱地方駐紮,本年八月二十五返至墨爾根城」。由此來看「哈爾濱」一詞乃滿語

   「扁狀的島嶼」在滿語方言中發音為「harbin tun"音譯漢語便是不折不扣的「哈爾濱屯」四個字,後來省略了「屯」字而簡稱「哈爾濱」。

2.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於「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676年置吉林將軍。1907年將其轄區改稱吉林省。取全稱中的「吉」字作為簡稱。

  長春:嘉慶五年(公元1800)為了管理流入此地的漢人,在此設立了「長春廳」,後於光緒十五年升為「長春府」; 1799年(清嘉慶四年),清政府查明,伊通河流域已墾地265 649畝,居民達2 330戶之多。面對巨大的移民潮,封禁政策」已招架不住。吉林將軍秀林鑑於墾民日多,益見繁複」,遂奏請清政府借地安民」。於是1800年(清嘉慶五年),在郭爾羅斯前旗蒙古王公領地長春堡附近設立了長春廳。這是該地設置最早的地方行政機構。從此長春」這個地名便在東北大地上正式誕生了。關於長春地名起源的研究,近幾十年,學術界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大致有6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長春之名源於長春花,說長春地方當年盛產長春花,故借用為地名;第二種說法,認為長春是沿襲遼金長春州之故名;第三種說法,認為當年長春廳治所設於長春堡附近,故借長春堡之名;第四種說法,認為長春是滿語地名;第五種說法,認為長春是來源於長春河;第六種說法,認為是吉祥地名。

3.遼寧省(遼)

  秦漢魏晉時代,在遼河以東設遼東郡,以西設遼西郡。北宋時,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契丹族建立遼國。遼金時代設置遼陽府。元設遼陽行省。明設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因遼河流域為清朝發源地,取「奉天承運」之意,改為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改稱遼寧省。取全稱中的「遼」字作為簡稱。一說因境內有遼河,故簡稱「遼」。

  瀋陽:瀋陽市位於渾河北岸,渾河古稱瀋水,因古代以水北為陽,故稱瀋陽;

4.河北省(冀)

  戰國時,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稱為河北。漢設河北縣。唐設河北道。轄區與今有出入。1928年設河北省。

  轄區相當於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中的冀州,故簡稱「冀」。

  石家莊:石家莊村創於明初,原是真定衛的軍屯和官莊。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石家莊才成為隸屬真定府獲鹿縣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石家莊之名稱由來傳說頗多,有說因「石」姓而得名,有說由「十家莊「訛傳而得名,還有說因村中石匠多而得名。

5.山西省(晉)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為山西。元時,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這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明處設山西省。

  轄區為春秋時晉國地,故簡稱「晉」。

  太原: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初設太原郡,郡址就設在晉陽,晉陽因此又稱為太原。

  原,指寬廣平坦的地形,太,古通「大」,大、太也有差異,太者大加一點,猶言比大還大,表示大之不盡,或謂很大、極大。太原成為建制名,而且指現今太原市一帶,是戰國後葉的事。《史記•秦本紀•白起傳》記載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司馬梗北定太原」,到秦莊襄王三年(前 247)「初置太原郡」,治晉陽(今晉源鎮東北古城營一帶)。因為晉陽是太原郡郡城和後來太原府府城,從此晉陽也就兼稱太原了,如此稱謂直至隋唐五代不改。太原盆地儘管比不上汾河下遊的晉南平坦遼闊,卻在多山的山西相對地仍不失「大平原」之譽。

6.青海省(青)

  因境內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據《水經注》記載,早在公元前5世紀時,這裡就稱青海了,也有寫作西海的。唐以後多以青海為正名。1928年設青海省。取全稱中的「青」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境內有青海湖故簡稱「青」。

  西寧:西寧是著名的高原古城,秦漢時稱"湟中地",宋代改稱西寧州,取意"西陲安寧"

  十六國時期,鮮卑族禿髮部據今甘肅西部、青海東部地區建立地方割據政權南涼,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寧)。公元445年,北魏滅鄯國,改西平郡為鄯善鎮(今西寧)。公元526年(北魏孝呂二年),又改鄯善鎮為鄯州,轄西平(今西寧市)等地。公元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又改鄯州為西平郡,轄湟水、化隆二縣,今西寧為西平郡湟水縣的轄地。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後,在青海東部設鄯、廓二州。鄯州轄龍支、湟水二縣,今西寧為湟水縣轄地。公元1104年北宋改鄯州為西寧州,隸屬於隴西都護府,從此,「西寧」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

7.山東省(魯)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稱為山東。金時,在開封以東地區設山東東路、山東西路,這是山東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清初設山東省。轄區為春秋時魯國地,故簡稱「魯」。

  濟南:濟南這個名字最初來源是因為它位於濟水(河流)之南

  殷商以前的濟南地名已無籍可考。西周至春秋時期,濟南稱「濼邑」。「濼」指古濼水的發源地——今濟南市內的趵突泉。春秋晚期,又改稱「歷下」,因地處歷山(今千佛山)之下而得名。公元前五五五年,晉伐齊,敗齊兵於歷下。

  「濟南」作為地名,始見於西漢初年。據司馬遷的《史記》載:漢高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說明至遲在公元前一八六年以前已設置濟南郡。

  以後各代,濟南地方治所的稱謂雖時有所變,但均以「濟南」為地名。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置山東行省,濟商逐漸成為全省的政治中心。明洪武四年,以磚石修築城牆,周廓十二裡。

8.河南省(豫)

  古稱黃河以南地區為河南。漢設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設河南省。轄區相當於《禹貢》中的豫州,故簡稱「豫」。

  鄭州:春秋時期,這裡又是鄭國大夫子產的封地。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這裡才開始稱鄭州。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鮮于此,稱管國,為當時周朝之東方重鎮。春秋時期鄭州屬鄭,稱管邑,為鄭大夫子產的採邑,又稱東裡。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屬滎州。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滎州為鄭州,自此「鄭州」一名開始用於今鄭州地區。鄭州在歷史上曾有夏、商、管、鄭、韓五個朝代在此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2004年,被中國古都學會正式確認為「中國八大古都」 之一,同時也是「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

9.江蘇省(蘇)

  清康熙6年(1667年)設江蘇省,取兩江總督駐所江寧(今南京市)和巡撫駐所蘇州(今蘇州市)兩府首字組成江蘇省。取全稱中的「蘇」字作為簡稱。

  南京:明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詔,以應天府為南京,大梁(開封)為北京,實行南北兩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為京師,正式定都南京。

10.安徽省(皖)

  1667年,取當時的政治中心安慶(今安慶市)和經濟都會徽州(今歙縣)二府首字組成安徽省。

  安慶府是春秋時皖國故地,別稱為皖,故安徽簡稱「皖」。一說認為因境內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稱皖公山,故簡稱「皖」。

  合肥:是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合肥地名,文字記載始見於司馬遷著《史記》,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年。地名的來歷,緣由淝水。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施合於肥,故曰合肥」。南淝水與北淝水交匯的地方!匯合點在逍遙津

11.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盤迴曲折之意。戰國時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東漢將浙江分為浙東、浙西兩個地區。唐以後這兩個地區轉化為政區名稱。明初設浙江省。

  取全稱中的「浙」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古稱浙江,故簡稱「浙」。

  杭州: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

  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12.福建省(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設閩中郡。漢時稱福建為閩越國。唐開元年間設福建節度使,管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兩州的名字組成的。元設福建行省。明設福建省至今。轄區古為閩越族聚居地,故簡稱「閩」。一說因境內有閩江,故簡稱「閩」。

  福州: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稱「福州」,一直延用至今。

13.江西省(贛)

  唐代設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設江南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後皆設江西省。因贛江縱貫全省,故簡稱「贛」。

  南昌:南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據《禹貢》記載,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漢將灌嬰奉命駐軍當地,修築「灌城」,開創了南昌的建城歷史,並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南昌水陸交通發達,形勢險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南昌自形成都市以來,歷朝歷代也曾更名多次,所以其名稱也委實不少,屈指算算,包括俗稱在內,不下十多個,諸如豫章、洪都、灌城、鍾陵、龍興等等。

14.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設湖南節度使,始出現湖南一名。宋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元明兩代設湖南道。清代設置湖南省。因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

  長沙:《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戰國時,秦國滅掉楚國,在原楚江南之地設立「長沙郡」。

  第一、得名於長沙星。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天象時選擇一批星象作為定位觀測的標誌,創二十八宿之說。認為上有星象,下有相應的「星野」,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之地以應長沙星,認為長沙地名源於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之稱。

  第二、得名於萬裡沙祠。萬裡沙祠一說最早見於晉闞馬因所著《十三州志》:漢「有萬裡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裡,故曰長沙。」於是以後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說作長沙得名之源,並加以闡發考釋,認為長沙在古代有祭禮沙土之神的活動。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東東萊祈禱「萬裡沙」(東萊曲城有 「沙徑三百餘裡」的沙原),東漢應劭注曰:萬裡沙,神祠也。長沙至東萊相距萬裡之遙,人們將此事和此兩地聯繫,於是有「長沙者,所謂萬裡長沙也」之說。

  第三,得名於「沙土之地」。長沙的地質結構為以石英砂巖、砂礫巖、粉砂巖及頁巖等為基礎,經過長年的外力作用,地層崩塌的巖石,經風化和水流的衝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積於地表,特別是現長沙市區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帶,分布著大片的沙灘,沙洲等,每當枯水時節,這些洲、灘露出,向人們展現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長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環境未經汙染破壞,這種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稱長沙為沙鄉或沙土之地。第四,得名於長形的沙洲。長沙湘江中的水陸洲,長約5000米,寬約100米,是一較有特色的地理景觀。

  第五,得名於「蠻越」語「祭禮女神的地方」。在楚國「南平蠻越」 之前,長沙居民屬「蠻越」族。在蠻越語中,「長」是「祭壇」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長沙」在蠻越中的含義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壯、侗諸民族聚居區還有女神崇拜的風俗,他們的成語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長沙」之語。

15.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省。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簡稱「鄂」。

  武漢: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16.廣東省(粵)

  宋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由此出現廣東一名。元設廣東道。明設廣東省。

轄區漢初為南粵之地,故簡稱「粵」。

  廣州: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個郡,郡下面設縣。其中南海郡管轄番禺、龍川等四個縣。南海郡治,即政治、軍事機構所在地,設在這裡,當時稱蕃禺,並在此建城,此為廣州建城之年。公元226年(吳黃武五年),東吳孫權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蒼梧等4郡,新設置廣州,因州治原在廣信(今梧州、封開一帶),廣州之名取自廣信的「廣」字。交廣分治後,廣州州治遷到番禺,廣州之名由此而來。

17.臺灣省(臺)

  臺灣一名源於西拉雅族的臺窩灣支族。臺灣在秦漢時稱「東鯷」。三國時稱「東夷」。元時稱「瑠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臺灣一名。清光緒11年(1885年)設臺灣省。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

  臺北:位於臺灣島的北部,1884年建城時故曰「臺北府

18.海南省(瓊)

  因其位於南中國海域,境內最大島嶼又稱海南島,故名海南省。1988年建省。因秦以後稱這一帶為瓊臺、瓊州或瓊崖,故簡稱「瓊」。

  海口:海口市位於海南島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口西側,地處南渡江的出海之口,故取名為海口。「海口」一名最早出現於宋代(海口浦),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

  在漢代,現海口地面屬珠崖郡玳瑁縣(現瓊山市前身)地,隋代以後劃為瓊山縣地。到唐代,這裡設白沙津(現海口市白沙門地方),為瓊州城(今府城)的外灘,設有古渡驛站,是當時瓊州與雷州海渡和貿易的港口。南宋時,這裡設海口浦,範圍包括今天的海甸與海口市區。浦,義為水邊或河流入海之地。可知海口地名出於南宋,用「浦」字表示其地境。

19.甘肅省(甘或隴)

  甘肅一名始於11世紀西夏王朝設置的十二監軍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張掖縣),轄甘州、肅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組成甘肅。元設甘肅行省,明代併入陝西省,清代恢復省治。

  取全稱中的「甘」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西夏時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簡稱「甘」。

  由於甘、陝兩省間有隴山,甘肅古時別稱隴西,故又簡稱「隴」。

  蘭州:蘭州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古代曾稱「金城」。《漢書.地理志》應勳注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還有一種說法.「金城池湯」的典故,喻其堅固得名。漢代設金城郡,隋朝時,因城南有皋蘭山而更名為蘭州。後,幾經變故,至清代又為蘭州府。

20.陝西省(陝或秦)

  陝西一名,源於周代周、召二公「分陝而治」,今陝縣張汴塬一帶古稱陝塬,當時的陝西就是陝塬以西的涇渭平原。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設陝西路。元設陝西行省。清設陝西省。取全稱中的「陝」字作為簡稱。又因轄區春秋時為秦國地,故又簡稱「秦」。

  西安:歷史上的西安叫做長安,還有過大安府(後梁)、京兆府(後唐)、陝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稱,一直是「八百裡秦川」的中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將軍徐達攻下奉元路,將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就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

21.四川省(川或蜀)

  轄區秦時設蜀郡。漢設益州部。唐設劍南道,又分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宋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峽二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生。元時合併四路,設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取全稱中的「川」字作為簡稱。又因轄區西部古為蜀國地,故又簡稱「蜀」。

  成都: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22.貴州省(貴或黔)

  宋代以前設矩州,因當地語音「貴」「矩」難分,故也寫做貴州,元初正式命名為貴州。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設貴州省。取全稱中的「貴」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境內有貴山,故簡稱「貴」。轄區東北部秦時屬黔中郡,唐屬黔中道,故又簡稱「黔」。一說認為境內有黔靈山、黔靈河,故簡稱「黔」。

  貴陽: 貴陽名字的來歷:三種說法,一是,貴陽的太陽升起來的晚或者出現的天數少所以就說太陽很貴,所以叫貴陽;二是。古代男人稱陽,女人稱陰。據說貴陽的男人很少,所以就叫貴陽;最後一種說的是貴陽附近有個山叫貴山,中國古代以山北為陰,山南為陽。「貴陽」因城區位於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明朝,貴州改為省級建制,貴州的省府定於貴州城;1569年,因其在貴山之陽,故改名為貴陽府

  經考證貴陽得名於貴山之南面,而貴山在今天往新天寨走的公路旁茶店附近,該山前面有一座山形象轎子,古人認為出門就有轎子抬的人是貴人,故給該山取名貴山,貴陽也因此得名。

23.雲南省(雲或滇)

  因在雲嶺以南,故名雲南。西漢時設雲南縣。三國蜀漢時設雲南郡。元設雲南行省。明設雲南布政使司。清設雲南省。取全稱中的「雲」字作為簡稱。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帶,屬戰國時滇國地,故又簡稱「滇」。一說因境內有滇池,故簡稱「滇」。

  昆明: 昆明」一詞作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難稽考。關於「昆明」一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大多數學者認為,「昆明」最初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昆明」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寫作「昆」、「昆彌」或「昆淋」。早期並非城市名稱,而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即今日的雲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  

  「昆明」作為地名出現,則是在唐代。「武德二年,於鎮置昆明縣,蓋南接昆明之地,因此為名。」按此處置昆明縣,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鎮 (今鹽源縣境)。唐代為什麼把定笮鎮命名為「昆明」,記載當中已寫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處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蓋漢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雲南西部地區。直到南詔、大理國時期,烏蠻、白蠻興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為烏蠻、白蠻據有,昆明族才東遷滇中,聚居於滇池周圍。宋寶祐二年(1254年),元滅大理,在鄯闡設「昆明千戶所」,「昆明」始作為地名出現,延續至今。 「昆明」一詞的含義,晉常琚解釋說:「夷人大種日昆,小種日叟。」這句話可解釋為人口眾多的昆明族。

  至於有的地方志記載:「昆明北之梁王山名崑崙……昆明之名取義於雲南洪水退除,崑崙山南方有離(黎)明景象,當屬非虛…… 昆明名取義不外標識雲南之文明景象……謂日月相推而明生可以燭照一切,蓋雲南僻處邊徼,開闢較後,以昆明名省會,謂自後當可比同腹省,或其光明更著,可以照耀各先進省也。更就字形言,昆為日比二字併合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將日比一日進步也;明為日月二字併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之發達將如日月之升恆也,昆明之取義如是……」

(以上內容來自於網絡)

如何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更多希望了解BIM信息的朋友?
1.點擊右上角→點擊「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每天都能收到更多精彩BIM信息?
1.點擊右上角→點擊「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
2.打開微信→點右上角+號→添加朋友→公眾號→查找「BIM研究院」

相關焦點

  • 我國各省簡稱及省會
    我國各省簡稱及省會1.黑龍江,簡稱「黑」,省會「冰城」哈爾濱。2.吉林省,簡稱「吉」,省會「北國春城」長春。3.遼寧省,簡稱「遼」,省會「共和國長子」瀋陽。4.河北省,簡稱「冀」,省會「新中國的搖籃」石家莊。5.甘肅省,簡稱「甘」,省會「金城」蘭州。6.青海省,簡稱「青」,省會「三江源頭」西寧。7.陝西省,簡稱「陝」,省會「千年古都」西安。8.河南省,簡稱「豫」,省會「火車拉來的城市」鄭州。
  • 各省車牌簡稱,車牌簡稱的由來
    可見車牌是藏有車輛信息的,車牌可以看出該車的歸屬地哦,可也推斷車主是來自哪裡哦,接下來跟隨皮卡中國的小編一起來看看各省車牌簡稱吧。各省車牌簡稱中國是一個面積非常大的國家,我們的國家這麼大,那麼自然車牌的種類是相當的多。今天來給大家總結一下車牌究竟有哪些含義,出現事故或者找人的時候怎麼縮小範圍。
  • 渝是哪個省的簡稱 重慶簡稱的由來和原因 34個省會簡稱順口溜
    每個省份都有著自己的簡稱,比如江蘇簡稱「蘇」,浙江簡稱「浙」,那麼渝是哪個省的簡稱?重慶的小夥伴肯定都知道,渝是重慶的簡稱,下面為大家介紹重慶簡稱的由來和原因,以及34個省會簡稱順口溜,一起來看看吧。 一、渝是哪個省的簡稱1、渝是哪個省的簡稱?
  • 【基礎知識篇】中國各省省會及簡稱簡介
    2、吉林省,簡稱吉,省會長春,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是中國的「汽車城」。3、遼寧省,簡稱遼,省會瀋陽,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4、河北省,簡稱冀,省會石家莊,因位於黃河北岸而得名的,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5、甘肅省,簡稱甘,省會蘭州,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位於黃河上遊。
  • 速記中國各省簡稱
    二、中國各省份的簡稱(一)用各省的名稱命名北京市 京 上海市 滬 天津市 津 黑龍江省 黑 吉林省 吉 遼寧省 遼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 (三)用本省市的歷史名稱作簡稱      河北、河南、重慶、海南曾是古代的冀州、豫州、渝州、瓊州,故簡稱為冀、豫、渝、瓊。湖北、貴州、甘肅為古代的鄂州、黔地、隴右,故簡稱為鄂、黔、隴。四川和雲南是古代的蜀國和滇國,簡稱又有蜀、滇。四川簡稱「川」,是源自元朝時期設立「川陝四路」而得名,而並非由四川境內有四條河流得名。
  • 中國各省的名稱由來、最早建省時間,你都知道麼?
    現今我國使用的各省的名稱,你知道什麼時候確定的麼?最早的建省時間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跟小編一起去解開謎底吧。廣西——宋代時,將唐代的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廣西之名最早見於此。
  • 中國人必須了解中國各省名稱的由來
    上海名字:上海名稱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這句話;另一種說法認為由於當時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宋代開始設置上海鎮,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現在北宋郟亶之的《水利書》中,元代改稱上海縣,1928 年設置上海特別市,兩年後改稱上海市,一直到現在。上海還簡稱滬。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各省簡稱及省會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各省簡稱及省會,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事業單位課程0元學   寧夏華圖為大家準備了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各省簡稱及省會,大家可點擊下方公告預約連結預約2021年寧夏事業單位公告並收藏本頁面(ctrl+d),以便隨時關注最新公考信息
  • 漲知識 中國各省名字的由來
    下面是中國 34 個省級行政區域的由來,值得收藏!1、北京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
  • 安徽簡稱「皖」的由來,竟是因為一座山,卻不是天下第一奇山黃山
    我國根據領土劃分,共分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共34個一級行政區,各省有自己的簡稱,有些省有2個以上的簡稱, 每個縮寫的由來都有自己的故事, 既有山川大嶽的原因,也有歷史典故的原因,但由於悠久的歷史潮流,很多縮寫的由來的原因也被很多人遺忘了, 今天,就安徽省的簡稱
  • 中國34個省和地級市包含省會及簡稱得名的由來,整理太齊全了
    各省的名稱來源:山東:以太行山以東而得名。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澳門: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后,又名娘媽。當葡國人抵澳時,向當地人打聽地名,居民以為其問附近供奉娘媽的廟宇,於是回答「媽閣」。廣東話「閣」與「交」的發音相似,葡萄牙人就聽成「馬交」了,以其音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臺灣:以臺灣府得名。
  • 34個省級行政區記憶口訣、省份簡稱和省會城市表
    省份、簡稱和省會城市是地理常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較難於全部記憶,往往只能記住其中的大部份。第一步 先觀察省份、簡稱和省會城市表,找出其中的規律。簡稱取省份名稱和省會城市名中的一個字。2. 簡稱取省份名稱中的一個字,簡稱和省會城市名沒有聯繫。3. 三者在字面上沒有任何聯繫。4. 有五個省有兩個簡稱,其中一個簡稱包含在第1、第2種情況裡。第二步 分類記憶各類省份的名稱。
  • 我國各省份簡稱的由來
    前幾天整理了一個小文,介紹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名稱的由來,推送出去後,反響挺好。今天,咱們就再了解一下,每個省份簡稱的來歷。對於我國各個省份的簡稱,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尤其是經常留意車牌號的人,會對這個簡稱更為熟悉。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都有專屬的簡稱。每個簡稱,極大地便利我們識別每個省份。
  • 中國省份名稱及其簡稱的由來,現在盤點一下,資料全面
    中國地大物博,目前有四個直轄市,五個省級自治區,兩個特別行政區,還有23個省,它們的來由和簡稱是這樣來的。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
  • 中國各省名字的由來,長知識,太全了!
    我國有這麼多的省市自治區,可你知道它們名稱的由來嗎?快和小編一起漲漲知識吧! 就是沿著松花江的城市,後來建省時,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簡稱吉。
  • 中國境內的三座省會城市交通異常發達,火車可直達各省省會!
    列車是中國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總裡程達121000公裡,居世界第二位。列車的運行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出行方式。目前,中國有三座城市的火車站可以到達各省的省會!西安車站,前身為長安站,成立於1934年12月,1935年6月正式運營。該站隸屬於西安鐵路局,現為西安火車站直屬專用站。
  • 必讀: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簡稱由來
    中國幅員遼闊,領土廣袤,由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等省級行政區組成。每個省級行政區都會有一個簡稱,通常用在道路命名或者車牌號等上面,在此為大家講述各個省級行政區簡稱的由來。重慶——渝:重慶原為四川省會,古稱巴,隋朝改稱渝州,由此得名吉林——吉:吉林是滿語「沿著大河」的意思,因為沿著松花江。簡稱取名字的一個字遼寧——遼:因在遼河流域,取遼河永安之意。簡稱取名字的一個字黑龍江——黑:因河得名。
  • 晉是哪個省的簡稱 山西簡稱的由來和原因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再來看看山西簡稱的由來和原因,以及山西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 一、晉是哪個省的簡稱1、晉是山西省的簡稱。山西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太原,位於中國華北,東與河北為鄰,西與陝西相望,南與河南接壤,北與內蒙古毗連,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山西具有11個地級市,包括太原、大同、朔州、忻州、陽泉、呂梁、晉中、長治、晉城、臨汾、運城。
  • 盤點中國各省區裝備製造業最強的非省會城市
    各省區省會:首府由於綜合實力強,機械工業基本都實現了較好的發展,那麼,全國各省區非省會城市最強機械工業城市是哪裡呢?代表企業:長城汽車、天威英利6.山西省:長治市山西是我國能化基地之一,重要的煤炭資源大省,但山西裝備製造業也有不俗實力,非省會城市以長治為代表。代表企業:清華裝備、振東集團7.山東省:青島市青島是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計劃單列市,山東省經濟中心和國際海濱城市,工業特別發達,而裝備製造業是青島工業的核心。
  • 中國唯一一個做過省會、還與省會同名的城市,簡稱讓人傻傻分不清
    說起今天的各大省會城市,每個人多少都能說出幾個關鍵詞來囊括省會城市給人的印象,更有甚者,幾分鐘的時間就能侃出半篇文章來。但一直以來,很少有人還記得新舊省會城市的演變歷程。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我國唯一一座曾經做過省會、還與省會同名的城市––吉林市。吉林市是吉林省兩座歷史名城其中的一座。清康熙時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烏拉城(也就是今吉林市),其省名也源於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松花江沿岸」,簡稱吉林。這一簡稱,倒真真讓人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