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洞名稱由來推想
我們廣德「太極洞」,如今已是聞名遐邇的AAAA級風景名勝了。可是,她為何取名為「太極洞」?從何時被稱為太極洞?她名稱的緣由、根源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一直是我腦中的一串問號。想通過對太極洞名稱由來的探究,從而更多更深地了解一些廣德的人文歷史,也成了我心中的一個願望。可是由於資料的缺乏,或者說是查閱歷史典籍的不便,又一直難以了卻這樁夙願。宋代朱熹有首《偶題》詩說:「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始悟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現在,既然對太極洞名稱的「真源」暫時「行不到」,那麼我也就學著「倚筇隨處弄潺湲」,先不識深淺地對太極洞名稱由來作少許的探尋和推想吧。
(一)在太極洞的洞口上緣,茂密的芳草藤蘿覆掩下,一方楷書石刻仍隱約可見,中間 「太極洞」三個大字,上款 「明萬曆戊寅夏四月既望」,下署「廣德刺史汝南吳同春書」。經查,「明萬曆戊寅」為公元1578年。這是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太極洞之被名為「太極洞」的最真實、確鑿也最具「田野」價值的明證。然而,據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解放前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清朝光緒六年《廣德州志》,其中摘引的一段《明一統志》文字稱「長樂洞,亦名大洞,俗名太極洞。」《明一統志》成書於明朝天順五年,即公元1461年;另據《廣德州志》載,明朝廣德知州朱麟吟詠此洞「野渚鳥聲夕」的詩,也題為《遊大洞》,朱麟是嘉靖十四年(1535)任廣德知州的,《遊大洞》詩作當也在公元1535年前後。從《廣德州志》上這兩處涉及太極洞文字的時間看,都在吳同春題刻洞匾之前。那麼,這是否就可以證明,在1578年以前,洞的正式冠名一直是「長樂洞」或「大洞」,而「太極洞」僅是地方百姓的俗稱。而是吳同春,這位廣德知州,於任職廣德四年、屢遊此洞後的1578年,將此古溶洞正名為「太極洞」,並手書勒石鑲裝在洞口門楣上。 因此今天,當這「天下四絕」之一的風景名勝譽揚海內外時,我們應該感恩,感恩吳同春這位四百多年前的廣德「父母官」,是他,審時適變,改舊更新,將石龍山中的古溶洞,正式命名為超凡脫俗、寓意深遠、引人遐思的「太極洞」。
(二)儘管清代大學問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明一統志》:「今考其書,舛謬特甚……引古事舛戾最多」,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稱《明一統志》「舛錯牴牾,疏謬尤甚。」但是我們目前所知「太極洞」稱謂的最早來源,也只有《明一統志》中「長樂洞,亦名大洞,俗名太極洞。……洞之深邃,莫知所窮」這段不足四百的文字。這裡,令人覺得弔詭的是,很民間的、很平常的、可以隨便稱呼稱呼的兩個名字 「長樂洞」和「大洞」,被該文列為正名、大名;而很雅氣的、很形象的、也深含玄妙寓意的名字「太極洞」卻被稱之為俗名,也就是所謂的偏名或「小名」。這是什麼道理呢?後查《辭海》(1989年版),得「俗」字的解釋:一是「風俗、習慣」意,二是「大眾的、通俗的」意。哦!至此我豁然有悟:「太極洞」這名字,不正是明代及明代以前,廣德的百姓大眾們習慣的、通常的、十分親近喜愛的、與洞容洞貌貼切而自然的一個稱謂嗎?這是「舛錯牴牾,疏謬尤甚」的《明一統志》當年的據實編載呢?還是被它「歪打正著」地不幸言中呢?!因而我認為,「太極洞」這個名稱,最早正來源於當時的民間,來源於世代百姓的口口相傳,來源於廣德的人民大眾。
(三)當四百多年前的吳同春決意改「長樂洞」、「大洞」名稱為「太極洞」時,這位進士出身、「才識敏練、操持廉慎」(《廣德州志》語)的一州之長,肯定是經過了認真審慎的考慮的。至於他當時到底是怎麼想的,還有沒有其他的根據,因無案可稽,不得而知。那麼現在不妨讓我們想像著他當年可能的思路,對為何正名「太極洞」去進行一番試想吧。
明朝萬曆二年(1574),河南汝南進士吳同春任廣德州刺史(即知州),公餘閒暇時,常邀同僚、摯友探遊城東北古溶洞,遊覽興之所至,曾數次題寫了「兩儀攸分」、「同雲別境」、「回步峽」等景點名,命石工鐫刻在幾處洞壁上。萬曆六年(1578)初夏四月中旬的一天,吳刺史又邀上三五知交暢遊此洞。待進得洞去,洞內熔巖景物立時琳琅入目:凡石幔、石筍、石柱、石塔等,遍布上下左右,姿態各異,鬼斧神工;若珍禽異獸、若仙草靈芝,若日月星辰、若山川河流,等等萬千物象,無不維妙維肖,儼然是一個洞中大千世界。吳刺史仰觀俯察之間,心曠而神怡,令這位飽學之士,不得不思索萬物之起始,溶洞之成因;不得不慨嘆天地之造化,自然之神奇;也不由地再次聯想到——其實他早已多次浮想聯翩——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的話:「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朱子語類》卷九十四)。而早朱熹的北宋大儒周敦頤更在《太極圖說》中講:「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極復動。……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何謂「無極」,就是不可窮盡的意思。看這溶洞,一進洞口,便左旱洞,右水洞,兩洞又各有大洞小洞、上洞下洞、明洞暗洞、曲洞直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而且如早自己四十年的前知州朱麟在《遊大洞記》中所說 「愈入愈深,不可窮已」。哦!這「不可窮已」、這旱洞水洞左右兩分的微妙等等,不都體現著「《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 (《繫辭上》)、「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人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的玄機和道理嗎?不也正是蘊含著「無極」、「太極」博大精深的《易》、道之神韻嗎!想到這裡,這位喜山樂水睿智的吳「大人」,不禁怦然心動,撫掌三思而喟:「長樂洞乎、大洞乎、太極洞乎?長樂洞不亦仙人洞耶?咱這廣德州第一奇景、萬年古洞,其地理方位、清幽環境,其布局結構、內中奧妙,無不暗含著《周易》、『老莊』之哲理,實乃太上老君講『道』言『德』的洞天福地,非太極名而莫屬也!」言罷環顧左右同遊,眾皆額手稱善。 這「太極洞」名稱從此便被吳同春正名並題刻於洞口傳揚至今了。(來源:風雲廣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