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液氫企業強強聯手,液氫民用提速

2020-12-17 廣州日報

液氫民用是國際級難題,也是公認的戰略新興產業之一。11月19日,中歐液氫兩大企業——鴻達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法國液化空氣全資子公司液化空氣(杭州)有限公司在廣州正式籤署合作意向書,在氫氣液化領域開展合作。鴻達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奕豐,法國液化空氣工程與製造中國區副總裁HAN zongkui等出席籤約儀式。

各地積極布局氫能產業發展

氫能源作為國家明確的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既代表能源革命的大方向,也有望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四部委今年提出,要爭取通過4年時間,建立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提出,要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提高氫燃料制儲運經濟性,因地制宜開展工業副產氫及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應用,加快推進先進適用儲氫材料產業化,開展高壓氣態、深冷氣態、低溫液態及固態等多種形式儲運技術示範應用。目前國家正在實施「十城千輛」推廣計劃,北京、上海、廣東等各地政府陸續發布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有利於推動氫能產業落地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液氫技術門檻一向很高,全球僅有少數幾家公司有能力生產液氫。該項技術主要通過預冷和膨脹節流等核心技術工藝,把氫氣降溫到-253℃從而變成液體,使得氫可以高效地儲存和運輸,具有應用系統簡單、經濟、高效可控、不易汙染、品質穩定等特點。

氫燃料電池技術具備高效率、零排放的特點,受到多國政府和企業的重視。2019年以來,韓國、歐盟、中國、美國先後發布了氫能燃料發展規劃,加快新能源汽車及燃料電池產業化的進程。由於研發投入高和對碳排放國際承諾的重視,我國在氫燃料電池技術方面重點攻關,已經取得了較大突破和進展。但是好馬需好鞍,氫燃料汽車尤需高純度氫氣,特別是超純氫,液氫正是提取超純氫的最佳方式。同時,隨著大規模液氫的製取生產,也解決了氫氣運輸的核心難題,為全面推廣應用清潔的氫能產品提供了便利。這將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推廣解決多項痛點。

超純氫技術應用領域廣泛

氯鹼制氫具有成本低、純度高的特點,是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最佳氫源之一。為積極響應國家能源戰略發展布局,2016年鴻達興業成立內蒙古鴻達氫能源及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氯鹼產能基礎上開始向氫能行業轉型升級,相繼開展氫氣製備、氫氣加注、氫氣儲運、加氫站、移動加氫站、裝備研究等技術儲備布局。為了實現氫能產業的技術突破與生產落地,鴻達興業先後與北京航天試驗技術研究所、有研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北方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開展合作,成功打造了氫能源製造、儲存和運輸的上遊全產業鏈。

根據協議,鴻達興業與法液空將在氫氣液化領域開展合作,鴻達興業將建設液氫裝置,法液空將協助鴻達興業進行液氫裝置的技術和經濟性分析,並就相關技術方案進行合作。

其實,除了氫能汽車以外,超純氫技術在電子工業、醫療、冶金、石化等行業也應用廣泛,作為還原氣體和保護氣,可以大力提升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晶片以及新材料等領域的水平。

本次鴻達興業與法液空的合作,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液氫民用的產業化發展,助力推動新能源汽車、電子冶金工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提速,氫能行業的風口已來。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娟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

相關焦點

  • 中歐兩大氫能集團攜手 鴻達興業與法國液化空氣聯合布局液氫
    中歐液氫巨頭強強聯手液氫民用是國際級難題,也是公認的戰略新興產業之一。通過中外開放合作共同推動液氫民用進程,有助於能源領域的科技要素合理化流動,助推我國提升氫能源研發能力,形成務實、有效、可控的新能源雙循環,不斷優化我國的能源結構。
  • 首車民用液氫自烏海運抵廣州 灣區氫能再添新業態
    在液氫順利實現長距離運輸的情況下,粵港澳大灣區氫能源產業鏈大規模商業化運營有望實現提供更多的高質量氫源保障。  液氫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高能低溫液體燃料,由氫氣經過降溫到-253℃而形成液態,密度70.8千克/立方,是氣氫的800倍,一噸液氫可以汽化成11111立方氫氣。
  • 液氫:能「上天」可「落地」—新聞—科學網
    全國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氫能標委會)高級顧問、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研究員陳霖新告訴《中國科學報》,由於液氫儲運具有明顯優勢,對於200公裡以上的氫運輸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液氫在我國的民用領域仍是空白。 陳霖新認為,液氫要想規模化發展,一定要解決液氫製取的產能問題和裝備技術的卡脖子問題。
  • 持續加速在華氫能業務布局 法國液化空氣「牽手」鴻達興業攻克液氫...
    液氫民用是國際級難題,也是公認的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國內製氫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無論是前端的制氫、運氫、儲氫還是後端的控制系統、關鍵原材料等方面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中信建投電力設備及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楊藻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對氫能發展的中外開放合作模式表示了肯定。
  • 【魔方新能源 海外】戴姆勒牽手林德合作液氫重卡背後
    汽車巨頭和氣體公司巨頭正在加快布局液氫在重卡領域的應用。 林德和戴姆勒卡車公司於12月10日公布了一項新的合作協議,將聯合開發用於燃料電池重卡的下一代氫燃料補充技術。
  • 鴻達興業:攜手法國液化空氣聯合布局液氫
    鴻達興業將建設液氫裝置,液化空氣(杭州)有限公司將協助鴻達興業進行液氫裝置的技術和經濟性分析,並就相關技術方案進行合作。  業內人士指出,液氫民用是國際級難題,也是公認的戰略新興產業之一。通過中外開放合作共同推動液氫民用進程,有助於能源領域的科技要素合理化流動,助推我國提升氫能源研發能力,形成務實、有效、可控的新能源雙循環,不斷優化我國的能源結構。
  • 乾貨分享丨液氫為核心的氫燃料供應鏈
    美國液氫產能的10%左右的液氫用於氫燃料電池的應用。近年來,美國開始了新一輪的液化氫工廠建設,以擴大液氫產能,預計2021年美國本土的液氫產量將超過500d/t。歐洲4座液氫工廠液氫產能為24d/t。亞洲有16座液氫工廠,總產能38.3d/t,其中日本佔了三分之二。
  • 江蘇鴻達興業聯手法國打造新興產業
    近日,國內液氫領域的龍頭鴻達興業與法國企業的聯手,更是加速了相關領域的創新發展與國際化進程。鴻達興業負責建設液氫裝置,而法國液化空氣則在技術和經濟性分析上給予協助。 這種合作模式可以說是充分實現了優勢互補,法國液化空氣是成立於1902年的國際老牌企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氣體和醫療氣體以及相關服務的供應商之一
  • Linde 林德與戴姆勒卡車公司合作開發液氫加注技術
    林德公司和戴姆勒卡車公司籤署了一項協議,共同開發用於燃料電池卡車的下一代液氫加注技術。通過他們的合作,合作夥伴的目標是使加氫過程儘可能簡單實用。兩家公司將共同致力於處理液氫的新工藝(「過冷」 液氫,「 sLH 2 技術」)。
  • 提供系統性綠色氫能解決方案,進博會上林德開啟中國首個液氫項目
    林德首個中國液氫項目在進博會上簽約,開啟林德在中國首個液氫項目。在展會上,林德還與相關園區、石化企業籤訂數個合作協議,旨在推進可持續發展,建設綠色氣體生態圈,也彰顯了林德在中國長期投資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林德大中華區總裁李臻旻先生表示:「一直以來,作為中國各產業發展轉型的堅定夥伴,林德不斷引入全球技術、推進中國創新,同時長期深耕中國市場,助力建設小康社會、綠色社會,與中國合作夥伴共同推進高效、清潔、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願景。
  • 8家企業在中國的氫能業務發展以及產業布局情況分享
    根據香橙會氫能資料庫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11月底,海外共有304家知名企業布局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 氫製備以59家位居第一;緊隨其後的是燃料電池系統,共45家;排在第三位的是整車製造,涉及企業共32家。
  • 強強聯手,北京聯航人才培訓基地落戶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在線記者 鄧翔灃9月28日,成都理工大學與北京民用聯合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聯航)籤署校企合作協議,標誌著北京聯航人才培訓基地在成都理工大學正式建立。成都理工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民用航空服務類人才的社會需求前景廣闊,學校與北聯航籤署校企合作協議,為學校拓寬人才培養途徑、增強社會服務力提供了平臺,也是雙方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
  • 茅臺、華為強強聯手,將碰撞出什麼?
    一家是全球市值最高的烈酒公司,一家是知名高科技公司,它們強強聯手,將碰撞出什麼?「智慧茅臺」走向實際落地執行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衛東,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靜仁,總法律顧問段建樺,茅臺酒股份公司副總經理塗華彬、王曉維,華為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陶景文,華為企業BG常務副總裁馬悅,華為貴州政企業務部總經理陳超,華為貴州雲與計算業務部總經理張昕等出席。
  • 蘭渝鐵路中歐班列提速 鐵路部門全力確保安全
    重慶機務段中歐班列司機正在對機車進行出庫前的最後試驗。 2月26日凌晨,由重慶機務段值乘的X8040次中歐班列(重慶)抵達團結村站,這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抵達重慶的第二列進口民生物資,也是蘭渝鐵路全線提速後到達的第7趟中歐班列。 據了解,2月19日18時起,經蘭渝鐵路貨物列車速度從80公裡/小時提至90公裡/小時,經該線路運行的中歐班列全程運行時間進一步壓縮。
  • 衡陽首開中歐班列,湘南地區外貿貨物進出口提速
    這是衡陽開行的首趟中歐班列,衡陽由此成為我省繼長沙、懷化、株洲後第4個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湘南地區的外貿貨物進出口將實現大提速,也標誌著衡陽對外開放向更高層級邁出新的步伐,為衡陽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