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連詞:是連接詞、詞組或句子以幫助表示兩項或幾項之間的語法關係或邏輯關係的虛詞。古代漢語常用的連詞有「與及以並且而則況矧但第抑雖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設故」等。
1 、「與」:(1 )一般是連接體詞(名詞、代詞)或體詞性詞組,組成聯合結構,表示並列關係,可譯作「和」。(2 )有時也連接謂詞性成分,表示選擇關係,可譯為「或者」「還是」。如「殺人以梃與刀,有以異乎?」(3 )可以連接分句和分句,構成並列複句,表示選擇。通常與其他虛詞配合,構成「與……不如」「與……不若」「與……寧」「與其……不如」「與其……孰若」等格式,可譯為「與其……寧可(不如)」。
2 、「與」既可作介詞,又可作連詞需要加以區別:(1 )介詞「與」帶賓語,組成介賓結構,通常在動詞前作狀語;連詞「與」用在聯合關係的成分中構成名詞或動詞性詞組,「與」字本身不充當語法成分。(2 )介詞前面可以用副詞修飾,連詞不能。
3 、「且」:既是副詞,又是連詞。用作副詞有「將要、將近、暫且、姑且」等意思,在動詞或數詞前作狀語;連詞「且」只起連接作用,不能獨立充當句法成分。
4 、「且」的具體用法:(1 )在並列關係的謂語成分中,連接形容詞和形容詞,表示同時具有兩種屬性或存在兩種狀態,譯作「又……又……」;連接動詞和動詞,譯作「一邊……一邊……」。(2 )用在一句開頭,連接分句與分句或段落與段落,表示意思上更進一層,譯為「並且」「而且」「況且」等。(3 )用在偏句主語後,以作陪襯,說明另一事情程度更嚴重,以引起後面正句的進層推論,這種推論又多用反問來表達。「且」可譯作「尚且」。(4 )用在後一分句的開頭以與前一分句相連接,表示在兩項或多項之間作一選擇,譯作「還是」。
5 、「以」:既是介詞又是連詞,連詞「以」是從介詞「以」虛化而來。常見用法有五:
(1 )連接動詞和動詞、形容詞和形容詞,表示前後兩項的並列關係,譯作「又」。
(2 )連接動詞和動詞,表示兩項動作行為的連續性和時間上的緊相承接,可譯為「來」,也可不譯。
(3 )連接前後兩個動詞性成分,表示後一項動作行為是前一項動作行為的目的和結果,可譯為「來」「以便」「以致」等。
(4 )連接前後兩個動詞性的成分,表示前項動作行為是後項動作行為進行的條件、方式,但在句法結構上仍是平等的聯合關係,而不是偏正關係。可譯為「來」,或不譯。
(5 )連接狀語和動詞中心語,表示前項是動作進行的時間、條件、狀態。這種「以」字用法與「而」相近。根據上下文的表達方式可譯可不譯。
6 、「而」:(1 )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兩項之間的意義是並列關係,「而」可譯為「又」,也可不譯。有時連接名詞性詞語,那是因為謂語具有說明事理或描寫情況的性質。
(2 )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後兩項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或狀況在時間上是先後緊相承接或事理上有進層、原因、條件和方式等關係,「而」字有時可隨文譯為「又」「而且」「因而」「就」。
(3 )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後兩項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構成了轉接的關係。可譯為「卻」「可是」。
(4 )連接主語和謂語,有時表示謂語的情況是設想的,有時表示主語不應出現謂語的情況。從意義關係來看,屬於逆接,可譯為「如果」或「卻」。(5 )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示偏正關係,在語義上屬順接,「而」字一般不譯出。
7 、「則」:(1 )用在結果分句的開頭,承接前一分句,表示二分句在事理上是條件和結果的關係。可譯為「那麼就」。
(2 )連接動詞性詞語或動詞作謂語的分句。兩種動作行為或兩件事雖無必然的條件關係,但兩者的出現在時間上是緊密相承的。「則」可譯為「就」。
(3 )用在兩個以上的並列分句中,表示列舉或對比相關的情況下,結果是不同的。
(4 )連接動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後兩項的相關出現,含有轉折意味。這裡又可分為三小類:a 表前後兩項相反,可譯為「卻」「反而」等。b 表後項行為是前項動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譯作「卻」或「原來已經」。c 表讓步關係,可譯作「固然」「雖然」「倒是」等。如「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好倒是好……)
(5 )表假設關係。
8 、「則」和「而」的區別:(1 )「則」今義是「就」,「而」今無相當詞。(2 )「則」重在表示連接項的先後相承,連接項之間有頓挫的意味:「而」卻重在過遞,連接項之間是連貫的。(3 )「而」a 連接項之間的關係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相反的;b 「則」連接項之間的關係卻只能是前後相承的,不能相反。
9 、「雖」是表示讓步關係的連詞分為(1 )事實讓步,譯為「雖然」。(2 )假設讓步。譯為「即使」「縱然」。
10、「雖然」:在古代,這是兩個詞,「雖」,連詞:「然」,代詞。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個分句,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轉折,意思是「雖然如此」或「即使如此」。六朝以後,逐漸虛化為連詞了。
11、「然」:原是指示代詞,意思是「這樣」,虛化為連詞,表示轉折,意思相當於「但是、可是」。
12、「然而」是指示代詞「然」和轉折連詞「而」的連用。「然」字總結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轉折,意思是「這樣卻」「雖然如此,可是」。
13、「然則」是指示代詞「然」與連詞「則」的連用。「然」總結上文,「則」引起下文的推論,意思是「既然如此,那就」。
14、「之」原是動詞,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詞,常用來表示復指;逐步虛化為連詞,(1 )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偏正結構,相當於「的」。這是它的主要用法。(2 )連接主語和謂語,使主謂結構變為定中關係的名詞性詞組,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判斷句的謂語和時間狀語。(即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用法)(3 )用在主謂間,使它變成一個分句用在另一個分句的前面。第(2 )(3 )類的「之」一般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