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淮河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截流之際 又一座治淮豐碑

2020-12-25 中國水網

  對淮河人來說,11月23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人民治淮事業矗立起一座新的歷史豐碑———淮河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成功截流。隨著中國水電十一局工程車將最後一車石料傾入河中,綿延千裡的淮河被攔腰截斷。安徽省省長王金山說,淮河截流成功,標誌著淮河幹流上中遊無控制性樞紐的歷史從此結束,標誌著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這一天,是圓了幾代人的治淮夢想的日子,將永遠載入人民治淮的史冊。

「曬太陽工程」的甦醒,說明淮河的命運同國家緊密相連

「泥巴凳,泥巴牆,除了泥巴沒家當。」這是沿淮人民深受水患之苦的真實寫照。淮河地勢平緩,相對落差在0.3/10000米左右,兼之降雨季節集中,洪水難以排出,形成「腸梗阻」,極易釀成災害。史志記載,淮河流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每遇洪水,常不見州郡,舟行於秋禾之上……洪水退去,又見餓殍遍野,庶幾難書。」

新中國成立以後,治淮事業揭開了新的一頁。隨著國務院「蓄洩兼籌」治淮思想的提出和毛澤東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臨淮崗工程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被列上議事日程。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錢敏說,「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臨淮崗工程建設,上世紀60年代初工程停建,是由於經濟困難。經過改革開放,國家經濟實力增強,臨淮崗工程終於得以建設。所以,淮河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原臨淮崗工程是淮河中遊具有灌溉和防洪效益的大型水庫,規劃方案由淮委在1957年提出。1958年,國務院召集河南、安徽兩省和水利電力部、農業部研究臨淮崗工程建設問題,同意修建臨淮崗水庫,同年臨淮崗水庫工程動工興建。1962年,因經濟困難而停建,停建時已完成了10孔深孔閘、49孔淺孔閘、500噸級船閘及部分主副壩和上下遊引河工程。

40多年來,因為臨淮崗水庫工程未形成整體規模,根本無法發揮效益,成了「曬太陽」工程,加上管理不落實,其間已完成的臨淮崗深孔閘和船閘改建後供城西湖使用,而位於姜家湖行洪區內的主壩也被當地群眾佔用,給後來的建設帶來很大困難。

1969年10月,國務院召開了治淮規劃小組第一次會議,明確要求在「四五」期間完成淮河中遊蓄洪控制工程。1971年,國務院治淮規劃小組又把臨淮崗水庫工程改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1981年、1985年,國務院兩次治淮會議都肯定了臨淮崗工程建設的必要性,但由於種種原因,工程建設一直未能付諸實施。

1991年淮河大水後,國務院作出了《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確定「九五」期間研究建設臨淮崗控制工程,以絕淮河水患。1998年,國務院批准工程項目建議書,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作為國家「十五」重點建設項目工程,是治淮19項骨幹工程之一,並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在淮河截流現場,安徽省副省長趙樹叢激動地說:「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設,使得淮河兩岸人民的夙願得以實現,是幾代治淮人不懈努力的結果,標誌著淮河治理取得了重大進展。」工程所在地的安徽霍邱縣臨閘行政村支部書記顧元清說:「都盼了半個多世紀了,這一天,終於盼來了。」

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臨淮崗工程被譽為淮河上的「小浪底」和「三峽」

在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鳥瞰圖上,只見主壩飛渡淮河兩岸,猶如長龍,橫亙在煙波浩淼的淮河幹流上。為了工程規劃藍圖的早日實現,為了及時截流,淮委臨淮崗建設局局長汪安南忙得連鬍子都沒有刮。

向記者介紹自己引以為豪的臨淮崗工程時,汪安南說,臨淮崗工程,從淮河防洪意義上講,就是黃河的「小浪底工程」和長江的「三峽工程」。

臨淮崗工程,地跨河南、安徽兩省,涉及固始、霍邱、潁上、阜南四縣,主體工程位於淮幹中遊正陽關以上28公裡,地處安徽省霍邱縣與潁上縣交界處,集水面積4.22萬平方公裡。臨淮崗工程,是迄今為止淮河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整個淮河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使淮河中遊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該工程按正陽關發生10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滯洪庫容85.6億立方米,下洩流量7362立方米每秒,校核標準為1000年一遇,滯洪庫容121.3億立方米,下洩流量17965立方米每秒。

汪安南說,臨淮崗工程防洪保護區是正陽關以下的淮北地區和蚌埠、淮南兩座沿淮城市。淮北地區是淮河中遊的防洪重點區,區內面積13152平方公裡,耕地1086萬畝,1997年人口682萬,糧食產量524萬噸,工農業總產值547億元。京滬鐵路、阜(陽)—合(肥)鐵路和合(肥)—徐(州)高速公路縱貫其間。防洪保護區內還有國家特大型煤礦淮南煤礦潘謝礦區和平圩電廠等大型坑口電廠,是華東地區重要能源基地。蚌埠、淮南兩座沿淮城市是防洪保護區內兩座中心城市,人口208萬。因此,臨淮崗防洪保護區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工程建成後,對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體系,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臨淮崗工程,是淮河上的『小浪底』和『三峽』,此言非虛。」臨淮崗工程建設局計劃科的同志算了一筆帳。工程建成後,遇淮河發生100年一遇洪水時,避免向淮北分洪,可減少淹沒面積1290平方公裡,一次性防洪減災效益為306億元。

據了解,臨淮崗工程避免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一次,可減少鐵路固定資產損失3.68億元,每天減少鐵路停運損失0.57億元。合徐高速公路蚌埠—宿州段在渦東保護區內,全長90公裡,受淹一次,固定資產損失3.24億元,停產損失0.40億元。而淮南煤礦潘謝礦區位於茨淮新河以南地區,規劃8對礦井,設計生產能力2860萬噸,固定資產336億元,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將淹沒礦區,煤礦受淹一次,損失達84.33億元,煤礦停產一天損失達到700萬元……

錢敏告訴記者,臨淮崗工程概算總投資22.67億元,2001年開工建設,按計劃2006年建成發揮效益,按1999年物價水平計算,該項目經濟效益費用比為1∶26,經濟評價合理。

舍小家,顧大家,頑強拼搏,團結治水的凱歌從來就沒有停過

從一個工地轉戰到另一個工地,淮委臨淮崗建設局總工程師張暘已經幾個月沒有回家看看了。「臨淮崗工程建設,涉及方方面面,的確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建設者們流的是汗水,收穫的是成功的淮河截流。」

移民,是臨淮崗工程遇到的第一個問題。這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的系統工程。從2001年底到2002年10月,僅霍邱縣,就先後移民3萬人,涉及姜家湖、城西湖、新店3個鄉鎮16個行政村。其中,生產安置人口6064人,建房安置人員9321人,拆遷各類房屋9847間,總面積18.39萬平方米,工程永久佔地9546畝。

記者走進姜家湖,只見路旁,鱗次櫛比的都是移民戶的新住宅,新住戶雖然捨不得離開故土,但對新環境還是比較滿意。這裡,流傳著許多感人的故事:慶發集團董事長姜一勇得知工程佔地要拆掉公司的部分建築,他立即表態:「一切服從工程建設需要,要多少就拆多少。」雙井村村民劉曉華苦心經營一家小飯店,他怎麼也沒想到,剛蓋的小樓,就成為首批要拆的房子。他徹夜難眠,最後還是以大局為重,做通了媳婦的工作,第二天請人把樓房拆了。……移民的成功,體現了工程區內人民團結協作,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也說明了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細緻周到的工作。

工程建設也遇到了不少技術難題。秋季本來少雨的淮河流域,今年卻降下了罕見的秋雨。河水猛漲,給工程施工帶來了不少難度。張暘說,這次截流設計截流量為323立方米每秒,實際截流量為390立方米每秒,實際截流量大於設計截流量;地下水接近地表水,土壤含水率高達29%,難以形成理想施工道路,填築圍堰的土料採挖困難。

面對諸多不利因素,中國水電十一局工程師同淮委建設局的科研人員一起,研究攻關,最後決定採用單戧堤雙向立堵合龍。其原理是,每條沉船猶如一個墩閘,船與船之間的孔洞就是閘門,每條沉船用塊、串料壓鎮穩定後,逐步閉氣,在安全環境中實施截流。中國水電十一局項目經理王鐵山說:「集體的智慧是戰勝困難的法寶,我們的探索成功了。」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建設者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十一局拖拉機手孔豔麗,輕傷不下火線;勞動模範馮宏潮帶病堅持工作。慶發湖土方機械公司經理任偉,率領職工開動20餘部機械,夜以繼日地戰鬥在工地上。在臨淮崗新鎮移民安置區,承擔建設任務的皖西合力集團、霍邱八建、新店等多家建設公司數千名施工大軍一直活躍在工地上……終於,淮河提前一年截流成功,臨淮崗工程建設全面提速。目前,工程累計投資9.5億元,累計完成土石方1233萬立方米。

國務院領導同志對淮河截流成功做出重要批示,希望臨淮崗工程建設者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精心施工,保證質量,確保臨淮崗工程在2005年建成,提前發揮效益,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做出更大貢獻。

在截流現場,水利部副部長陳雷說,「淮河提前一年實現截流,是認真貫徹落實今年10月國務院治淮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在新一輪治淮高潮到來之際向黨中央、國務院和淮河人民交上的一份滿意答卷,為加快治淮工程建設,在2007年前基本完成19項治淮骨幹工程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堅定了建設者們實現這一目標的信心和決心。」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離開臨淮崗的時候,途經塗山,當年大禹在這裡娶塗山氏為妻,矢志治淮。大禹的誓言在人民治淮的今天,正在一步一步地得到實現。從茨淮新河到入海水道的建成,從懷洪新河到臨淮崗工程的建設,淮河兒女正在鑄造一個又一個治淮豐碑!(《人民日報》 作者:潘崗 高雲才)

編輯:全新麗

相關焦點

  • 淮河治理分水嶺:從「小水大災」到「大水小災」
    當時的皖北行署給上級的報告稱:「當洪水猛撲之際,災民未及逃避,哭聲喊聲不停,少壯者攀登大樹,老弱者攀登小樹,有的爬上房屋,有的將小孩吊在樹上,有的因屋塌樹倒被淹死壓死,甚至有個別災民在樹上被毒蛇咬死。」這一年,毛主席7月到9月兩個月間4次批示要加快治理淮河。1951年毛主席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淮河災害還造就了一種文化:鳳陽花鼓。
  • 治淮70年的歷程和主要經驗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證了治淮工作始終不偏航、不離航。1951年5月初,毛澤東指示由政務院組織治淮視察團考察淮河,並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央治淮視察團把印有毛澤東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員會和三個治淮指揮部,同時發表《告淮河流域同胞書》。一聲號召如驚雷般響徹淮河兩岸,極大地鼓舞了治淮大軍的士氣。
  • 安徽淮河洪水為何這麼大?
    河南省水利廳原廳長王仕堯在2010年總結河南治淮經驗時指出,河南淮河幹流中小洪水通道基本打開,平原骨幹排澇河道及重要支流也得到治理。上述皖北官員指出,河南治河的方式,具體而言,就是截彎取直和退堤。「比如像大洪河,在我們(安徽)這裡是彎彎曲曲的,但在河南境內把很多彎曲處變成直流,所以水下得更快。退堤也就是拓寬河道,把水面擴大,通過的流量更大。」
  • 從「導淮」到「治淮」——我國治理淮河的歷史進程及其啟示
    1950年,毛澤東作了根治淮河的四次批示,他在1950年7月20日指出:「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9月,又在批示中強調:「現已九月底,治淮開工期不宜久拖,請督促早日勘測,早日做好計劃,早日開工」(《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第355~357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
  • 六安霍山三大水庫加大洩洪流量,臨淮崗下洩流量達5150立方米每秒
    7月18日夜間,淮河流域出現持續強降雨,截止19日中午12點,安徽省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閘上水位已上漲到25.47米,較昨日中午12點增漲1.49m米,最大下洩流量5150立方米每秒。為加強應對,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已將所有閘門全部開啟敞洩洪水,全員進入實戰狀態,密切關注雨情動態,靠前指揮,加強會商研判,全力迎戰洪水,確保淮河安全度汛。【現場聲】目前要做姜塘湖行蓄洪區啟用的各項準備。根據氣象預報,未來幾天淮河流域降雨仍將持續。
  • 安徽淮河洪水為何這麼大?上遊治理顧不了下遊的尷尬
    河南省水利廳原廳長王仕堯在2010年總結河南治淮經驗時指出,河南淮河幹流中小洪水通道基本打開,平原骨幹排澇河道及重要支流也得到治理。上述皖北官員指出,河南治河的方式,具體而言,就是截彎取直和退堤。「比如像大洪河,在我們(安徽)這裡是彎彎曲曲的,但在河南境內把很多彎曲處變成直流,所以水下得更快。退堤也就是拓寬河道,把水面擴大,通過的流量更大。」
  • 安徽淮河洪水為何這麼大?如何找到新的破局之法?
    因為大洪河支流拓寬後,原來只能過1800立方米/秒,現在可以達到4000立方米/秒,擴大一倍,流量幾乎相當於半個淮河幹流,對安徽的壓力非常大。最終雙方達成了妥協,河南同意安徽實施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安徽則同意大洪河的治理。臨淮崗地處六安市霍邱縣和阜陽市潁上縣交界,被稱為淮河上的「三峽」,但並非水庫,而是洪水控制工程。
  • 淮河流域從「大水袋」變成「米糧倉」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新中國治淮60年,實現了沿淮人民的千年夢想,書寫了水利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鑄就了除害興利、造福人民的巍巍豐碑。  在景色怡人的燕山水庫,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永江告訴記者,燕山水庫工程位於澧河上遊幹江河上,是1991年國務院確定的19項治淮骨幹工程之一。
  • 淮河大水 | 安置洪水前先安置人
    自1983年以來,安徽省開工建設了14項治淮骨幹工程,其中包括行蓄洪區安全建設。近四十年來,人口安置工作持續進行,從最初的莊臺建設,到2018年後的保莊圩建設、人口遷出計劃,再次啟動蓄洪區時,人們居住的莊臺和保莊圩地勢高,不會被洪水淹沒,使蓄洪區裡的長久安居變為可能。
  • 霍邱縣臨淮崗中心校:「我的畫上檯曆了」
    臨淮崗鄉中心學校四、五年級學生田美琪、梁文瑞等12位同學奔走相告,逢人便說,滿臉的興奮和激動,成為這幾天師生們談資最多的事,老師們的辦公室桌上放置著漂亮的檯曆,畫面上是本校學生的繪畫作品,童稚的彩筆描繪了美麗的家鄉和歡樂的校園。這是發生在霍邱縣臨淮崗鄉中心學校的一件新鮮事,該校學生的手工繪畫被復旦大學印製成2021年新年檯曆了。
  • 淮河汛情地圖出爐!16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 暴雨從今夜起再度加強
    中國天氣網訊 昨天(7月20日)8時32分,淮河王家壩閘時隔13年再度開啟閘門,向蒙窪蓄洪區分洪。近期,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淮河幹支流水位全面上漲,淮河防災應急響應已經提升至I級。未來一周淮河還將迎來2次強降雨過程,防汛態勢嚴峻。
  • 尋找「淮河」 - 中國水利網站 ->專題關注 ->新聞專題 ->最美家鄉...
    高郵湖也是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的主陣地。圖為高郵湖上的篷布帆船。孫萬剛/攝影  南宋以後,隨著黃河全面奪淮,淮河水系因之紊亂,正如《泗陽縣誌》所記載:「中世以降,黃河南徙,奪泗與沂,因而奪淮,兩雄角力,強者戰勝,蓋數百年焉。」從1128年至1855年,黃河奪淮時間長達727年,淮河流域的水系開始發生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