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淮河人來說,11月23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人民治淮事業矗立起一座新的歷史豐碑———淮河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成功截流。隨著中國水電十一局工程車將最後一車石料傾入河中,綿延千裡的淮河被攔腰截斷。安徽省省長王金山說,淮河截流成功,標誌著淮河幹流上中遊無控制性樞紐的歷史從此結束,標誌著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這一天,是圓了幾代人的治淮夢想的日子,將永遠載入人民治淮的史冊。
「曬太陽工程」的甦醒,說明淮河的命運同國家緊密相連
「泥巴凳,泥巴牆,除了泥巴沒家當。」這是沿淮人民深受水患之苦的真實寫照。淮河地勢平緩,相對落差在0.3/10000米左右,兼之降雨季節集中,洪水難以排出,形成「腸梗阻」,極易釀成災害。史志記載,淮河流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每遇洪水,常不見州郡,舟行於秋禾之上……洪水退去,又見餓殍遍野,庶幾難書。」
新中國成立以後,治淮事業揭開了新的一頁。隨著國務院「蓄洩兼籌」治淮思想的提出和毛澤東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臨淮崗工程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被列上議事日程。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錢敏說,「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臨淮崗工程建設,上世紀60年代初工程停建,是由於經濟困難。經過改革開放,國家經濟實力增強,臨淮崗工程終於得以建設。所以,淮河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原臨淮崗工程是淮河中遊具有灌溉和防洪效益的大型水庫,規劃方案由淮委在1957年提出。1958年,國務院召集河南、安徽兩省和水利電力部、農業部研究臨淮崗工程建設問題,同意修建臨淮崗水庫,同年臨淮崗水庫工程動工興建。1962年,因經濟困難而停建,停建時已完成了10孔深孔閘、49孔淺孔閘、500噸級船閘及部分主副壩和上下遊引河工程。
40多年來,因為臨淮崗水庫工程未形成整體規模,根本無法發揮效益,成了「曬太陽」工程,加上管理不落實,其間已完成的臨淮崗深孔閘和船閘改建後供城西湖使用,而位於姜家湖行洪區內的主壩也被當地群眾佔用,給後來的建設帶來很大困難。
1969年10月,國務院召開了治淮規劃小組第一次會議,明確要求在「四五」期間完成淮河中遊蓄洪控制工程。1971年,國務院治淮規劃小組又把臨淮崗水庫工程改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1981年、1985年,國務院兩次治淮會議都肯定了臨淮崗工程建設的必要性,但由於種種原因,工程建設一直未能付諸實施。
1991年淮河大水後,國務院作出了《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確定「九五」期間研究建設臨淮崗控制工程,以絕淮河水患。1998年,國務院批准工程項目建議書,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作為國家「十五」重點建設項目工程,是治淮19項骨幹工程之一,並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在淮河截流現場,安徽省副省長趙樹叢激動地說:「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設,使得淮河兩岸人民的夙願得以實現,是幾代治淮人不懈努力的結果,標誌著淮河治理取得了重大進展。」工程所在地的安徽霍邱縣臨閘行政村支部書記顧元清說:「都盼了半個多世紀了,這一天,終於盼來了。」
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臨淮崗工程被譽為淮河上的「小浪底」和「三峽」
在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鳥瞰圖上,只見主壩飛渡淮河兩岸,猶如長龍,橫亙在煙波浩淼的淮河幹流上。為了工程規劃藍圖的早日實現,為了及時截流,淮委臨淮崗建設局局長汪安南忙得連鬍子都沒有刮。
向記者介紹自己引以為豪的臨淮崗工程時,汪安南說,臨淮崗工程,從淮河防洪意義上講,就是黃河的「小浪底工程」和長江的「三峽工程」。
臨淮崗工程,地跨河南、安徽兩省,涉及固始、霍邱、潁上、阜南四縣,主體工程位於淮幹中遊正陽關以上28公裡,地處安徽省霍邱縣與潁上縣交界處,集水面積4.22萬平方公裡。臨淮崗工程,是迄今為止淮河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整個淮河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使淮河中遊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該工程按正陽關發生10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滯洪庫容85.6億立方米,下洩流量7362立方米每秒,校核標準為1000年一遇,滯洪庫容121.3億立方米,下洩流量17965立方米每秒。
汪安南說,臨淮崗工程防洪保護區是正陽關以下的淮北地區和蚌埠、淮南兩座沿淮城市。淮北地區是淮河中遊的防洪重點區,區內面積13152平方公裡,耕地1086萬畝,1997年人口682萬,糧食產量524萬噸,工農業總產值547億元。京滬鐵路、阜(陽)—合(肥)鐵路和合(肥)—徐(州)高速公路縱貫其間。防洪保護區內還有國家特大型煤礦淮南煤礦潘謝礦區和平圩電廠等大型坑口電廠,是華東地區重要能源基地。蚌埠、淮南兩座沿淮城市是防洪保護區內兩座中心城市,人口208萬。因此,臨淮崗防洪保護區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工程建成後,對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體系,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臨淮崗工程,是淮河上的『小浪底』和『三峽』,此言非虛。」臨淮崗工程建設局計劃科的同志算了一筆帳。工程建成後,遇淮河發生100年一遇洪水時,避免向淮北分洪,可減少淹沒面積1290平方公裡,一次性防洪減災效益為306億元。
據了解,臨淮崗工程避免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一次,可減少鐵路固定資產損失3.68億元,每天減少鐵路停運損失0.57億元。合徐高速公路蚌埠—宿州段在渦東保護區內,全長90公裡,受淹一次,固定資產損失3.24億元,停產損失0.40億元。而淮南煤礦潘謝礦區位於茨淮新河以南地區,規劃8對礦井,設計生產能力2860萬噸,固定資產336億元,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將淹沒礦區,煤礦受淹一次,損失達84.33億元,煤礦停產一天損失達到700萬元……
錢敏告訴記者,臨淮崗工程概算總投資22.67億元,2001年開工建設,按計劃2006年建成發揮效益,按1999年物價水平計算,該項目經濟效益費用比為1∶26,經濟評價合理。
舍小家,顧大家,頑強拼搏,團結治水的凱歌從來就沒有停過
從一個工地轉戰到另一個工地,淮委臨淮崗建設局總工程師張暘已經幾個月沒有回家看看了。「臨淮崗工程建設,涉及方方面面,的確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建設者們流的是汗水,收穫的是成功的淮河截流。」
移民,是臨淮崗工程遇到的第一個問題。這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的系統工程。從2001年底到2002年10月,僅霍邱縣,就先後移民3萬人,涉及姜家湖、城西湖、新店3個鄉鎮16個行政村。其中,生產安置人口6064人,建房安置人員9321人,拆遷各類房屋9847間,總面積18.39萬平方米,工程永久佔地9546畝。
記者走進姜家湖,只見路旁,鱗次櫛比的都是移民戶的新住宅,新住戶雖然捨不得離開故土,但對新環境還是比較滿意。這裡,流傳著許多感人的故事:慶發集團董事長姜一勇得知工程佔地要拆掉公司的部分建築,他立即表態:「一切服從工程建設需要,要多少就拆多少。」雙井村村民劉曉華苦心經營一家小飯店,他怎麼也沒想到,剛蓋的小樓,就成為首批要拆的房子。他徹夜難眠,最後還是以大局為重,做通了媳婦的工作,第二天請人把樓房拆了。……移民的成功,體現了工程區內人民團結協作,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也說明了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細緻周到的工作。
工程建設也遇到了不少技術難題。秋季本來少雨的淮河流域,今年卻降下了罕見的秋雨。河水猛漲,給工程施工帶來了不少難度。張暘說,這次截流設計截流量為323立方米每秒,實際截流量為390立方米每秒,實際截流量大於設計截流量;地下水接近地表水,土壤含水率高達29%,難以形成理想施工道路,填築圍堰的土料採挖困難。
面對諸多不利因素,中國水電十一局工程師同淮委建設局的科研人員一起,研究攻關,最後決定採用單戧堤雙向立堵合龍。其原理是,每條沉船猶如一個墩閘,船與船之間的孔洞就是閘門,每條沉船用塊、串料壓鎮穩定後,逐步閉氣,在安全環境中實施截流。中國水電十一局項目經理王鐵山說:「集體的智慧是戰勝困難的法寶,我們的探索成功了。」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建設者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十一局拖拉機手孔豔麗,輕傷不下火線;勞動模範馮宏潮帶病堅持工作。慶發湖土方機械公司經理任偉,率領職工開動20餘部機械,夜以繼日地戰鬥在工地上。在臨淮崗新鎮移民安置區,承擔建設任務的皖西合力集團、霍邱八建、新店等多家建設公司數千名施工大軍一直活躍在工地上……終於,淮河提前一年截流成功,臨淮崗工程建設全面提速。目前,工程累計投資9.5億元,累計完成土石方1233萬立方米。
國務院領導同志對淮河截流成功做出重要批示,希望臨淮崗工程建設者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精心施工,保證質量,確保臨淮崗工程在2005年建成,提前發揮效益,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做出更大貢獻。
在截流現場,水利部副部長陳雷說,「淮河提前一年實現截流,是認真貫徹落實今年10月國務院治淮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在新一輪治淮高潮到來之際向黨中央、國務院和淮河人民交上的一份滿意答卷,為加快治淮工程建設,在2007年前基本完成19項治淮骨幹工程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堅定了建設者們實現這一目標的信心和決心。」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離開臨淮崗的時候,途經塗山,當年大禹在這裡娶塗山氏為妻,矢志治淮。大禹的誓言在人民治淮的今天,正在一步一步地得到實現。從茨淮新河到入海水道的建成,從懷洪新河到臨淮崗工程的建設,淮河兒女正在鑄造一個又一個治淮豐碑!(《人民日報》 作者:潘崗 高雲才)
編輯:全新麗